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揭開銀河系神秘面紗
userphoto

2022.09.23 安徽

關注

       知道了太陽方方面面特征,就等于認識了銀河系數千億顆恒星的基本特征;知道了銀河系形形色色屬性,就等于認識了數萬億個河外星系的基本屬性。

[仰視夏夜星空,用肉眼可見繁星閃閃的銀河系]

01. 銀河系概述:

       銀河系(Milky Way galaxy),是漩渦狀棒旋星系。銀河系擁有四條清晰明確且相互對稱的旋臂,旋臂間距4500光年。

       銀盤是銀河系的主體,中央厚度約1.2萬光年,外緣較薄,厚度約3千光年。

       銀盤直徑約8萬光年,銀暈(Halo)直徑約10萬光年,銀暈外面還有肉眼看不見的暗暈,現在普遍說法改為12萬光年,也有說法是16萬光年,甚至說成20萬光年。

       說16萬光年也不是沒有證據:銀河系曾經捕獲了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撕裂并俘走它的全部恒星群,只剩下一個全裸的 “星系核“。甚至遠在16和19萬光年以外的大、小麥哲倫星系也不能置身事外,遲早有一天,大小麥哲倫星系也將融入銀河系。

       [ 最貼近銀河中心是 “大犬座矮星系”,最受銀河虐待的是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后者距離地球7萬光年↑。Jiang和Binney認為:人馬座矮橢球星系軌道周期5.5~7.5億年,剛開始進入銀盤面的質量大約是10個⊙,現在質量已經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從數值模擬和隨后檢測都表明在銀河核球潮汐力的作用下,矮星系中的眾恒星被全部剝離出來,沿著矮星系橢圓形軌道,形成長長的星流,而自己僅剩下一個裸球,成為最典型的光桿司令。]

       銀河中心,呈很明亮的棒球結構,直徑約為2.7萬光年,厚度約為1.2萬光年。棒球體以銀心到太陽的直線呈44°角,主要由紅色的恒星組成,大多是老年的恒星。

       我們的太陽系位于偏離銀河中心2.6萬光年的地方,太陽系環繞銀河中心公轉周期,最早數據是2.8億年,現在天文科普使用頻率最高的是2.5億年,但2019年3月又有更精準的測算出爐,把公轉周期修改成2.23億年。這說明了真理的揭示,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不斷探索中,反復驗證并修正錯誤或誤差,而漸漸地逼近真相的。


02. 銀河中心恒星密度:

       太陽周圍恒星彼此距離約為4.2光年,而且分布相當均勻。但銀河中心恒星密度十分密集,相當于太陽附近恒星密度的100萬倍↑。銀河中心還有個核球,其恒星密度更高更密,彼此間距離只有0.2光年。

       銀河中心人馬座A*(SgrA*)方向上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相當于460萬個太陽質量,黑色球體直徑約為3.26光年,黑洞周圍分布著4200萬顆恒星,其恒星密度高達28.9萬顆/Iy3(注:Iy3表示立方光年)。這比太陽系附近的恒星密度高出了7200萬倍。

[ 銀河中心人馬座A*(SgrA*)方向上,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眾多恒星環繞黑洞沿橢圓形軌道做3D運動。]


03. 銀河中心恒星壽命:

       銀河中心大多數恒星質量都小于太陽質量,但年齡多在100億歲↑,宇宙大爆炸起始于138.2億年前,可見銀河中心老壽星比比皆是,真真是 “壽比宇宙,命與天齊”。

       由于銀河中心由高密度的恒星所組成,相鄰恒星,相依為命。彼此構成互旋的雙星體系、或三星體系,甚至多星體系,寡為單星體系(如太陽系)。

       雙星體系,星核互旋,結構相對穩定,壽命最長。但單星體系或多星體系就不夠穩定了,有可能發生高頻率的相互吞拼,并引發超新星大爆炸。


04. 太陽系及地球的形成:

       大約在46.5億年前,超新星炸出了一個人類安居的太陽系,而且被甩出高危高輻射的銀河中心,跑到銀河系郊外去過獨居生活。可以說銀河中心群星活動非常活躍,這里既是老壽星們的集體墳場,同時又是嬰幼兒恒星不斷誕生的搖籃。

       上圖箭號所示的紅點位置,體現太陽系因超新星爆炸后,被甩出銀河中心跑到郊外生活。這真是不幸中的萬幸。遠離銀河中心 “高密度高風險高輻射” 是非之地,為地球生命起源創造了最優質的環境氛圍。

       我們天文觀察發現,銀河系中類太陽的恒星都擁有體積大數量多的 “超級地球” ,構成自己的行星家族。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早期太陽系在地球軌道附近,也擁有10來個體積龐大的1.0版的超級地球。但多數超級地球,很快地陸陸續續地都被太陽引力的潮汐運動給吞噬掉了,僥幸剩下唯一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原始地球。地球的巖石圈和鐵核成分,都是超新星爆炸的結果。

       那么地球的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①超級地球濃厚的外層空間,是由氣體和塵埃構成的,受太陽熱輻射,強烈對流,摩擦帶電,通過打雷閃電會制造出水分子。②原始地球物質的化學反應也會制造出水分子。③地球不斷地捕捉空中來客(小行星和彗星),也有利于原始海洋的誕生。于是體形臃腫的1.0版的原始超級地球,變成體形極度瘦身的、巖心水圈的現代2.0版的地球。


05. 銀河系恒星溫度:

       太陽系誕生于46.5億年前的一次超新星大爆炸,相對于宇宙誕生的年齡138.2億年,太陽系只能算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新生代。準確地說太陽是 “中年黃星”。而在太陽系外圍那四條旋臂上,卻生活著眾多的藍星。藍星表面溫度比太陽高多了。黃星多位于銀河中心,藍星多位于旋臂外圍,紅星多位于銀河中心的核球里。

       與爐灶生火原理相同:火苗越紅,溫度越低;火焰越藍,溫度越高。黃色火焰,溫度介于紅藍之間。紅星慢慢冷卻變暗,壽命最長;藍星核燃燒最旺,壽命也短;黃星核燃料耐燒,所以太陽壽命居中,可活100億歲。

[ 太陽系環繞銀河中心公轉周期為2.5億年,太陽系已經度過了將近20個銀河年。]


06. 太陽系的銀河年:

       銀河系自轉周期為2.26億年,太陽系環繞銀河中心公轉周期為2.5億年,太陽系形成于46.5億年前,太陽系已經度過了將近20個銀河年。

       在這20個銀河年里,地球上發生過不少于20次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其中有五次特別嚴重。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于4.5億年前,最終幸存者只剩14%的物種。第二次發生于3.75億年前,有3/4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第三次發生于2.5億年前,最為嚴重,有96%的物種走向滅絕。第四次發生于2億年前,80%的物種滅絕。第五次發生于6500萬年前,76%的物種滅絕。恐龍消失,人類出現。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還沒有到來?會不會導致人類滅絕?很難說!也許那時候已經實現火星移民或木衛二移民,人類借此能夠躲過地球刼難!

       兩次大滅絕的時間間隔,少則6500萬年,多則1.3億年。大劫難周期:要嘛1/2銀河年,要嘛1/4銀河年。小劫難周期:1/8銀河年。

       [太陽環繞銀河系的銀道面運動,其軌跡呈上下波動,很象交流電正弦波(紅色曲線)。X軸代表銀道面,Y軸指向北銀極。太陽在銀盤水平橫軸上,持續上下波動震蕩,頻率間隔時間為3200萬年。]

       地球劫難的解釋:太陽系環繞銀河中心平面運動軌跡,呈上下起伏波浪式運動,很象交流電穿過橫軸(X軸)呈正弦曲線波。太陽在銀盤水平橫軸的銀道面上,持續上下波動震蕩,頻率間隔時間3200萬年。當太陽系穿越銀盤X軸的時間節點,恰恰與地球生物大小劫難完全吻合。反之,當太陽系或上或下運動,只要偏離銀盤X軸越遠,對于地球生命來說就越安全。所以深入研究太陽在銀河系里的活動規律,對于人類能否永遠生存下去而不滅絕是很有意義的!


07. 銀河系的物質組成:

       銀河系,屬于棒旋狀渦漩星系。銀河系90%是恒星,也含有10%的氣體和塵埃。銀河系的恒星數量約在1000億到4000億顆之間,但大約75%恒星數量高度集中于銀河中心區域。

       ①銀河系所擁有的恒星中: 70%<⊙,25%>⊙,5%=⊙ 恒星質量范圍:44%⊙ ≤ ⊙ ≤ 20⊙ (⊙表示太陽質量)。

       ②銀河系擁有大量星團和星云,以及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星際塵埃等。

       ③銀河系擁有相當數量的行星、超新星、中子星和黑洞等。目前發現和評估銀河系至少擁有20萬顆中子星。銀河中心擁有大小黑洞可能幾十萬個,甚至成百上千萬個。

       ④銀河系可能擁有68.3%的暗能量,銀河中心可能擁有26.8%的暗物質,而恒星和黑洞等普通物質僅占4.9%。


08. 銀河中心的引力來源:

       萬有引力是由物質質量所決定的。太陽系引力場是由太陽質量所決定的。太陽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同理,銀河系引力場也應該由銀河中心的 “銀核質量” 所決定的。

       [ 如果銀河系沒有額外的強大引力協助,那么四條旋臂上的眾多恒星,勢必會被強大的線速度,毫不留情地甩出星系之外,最終整個銀河系將分崩離析。]

       然而,如果真把銀河系簡單地類比成太陽系,其中銀核相當于太陽,眾恒星相當于眾行星,顯然又不能解釋銀河系渦漩運動問題。對于銀河中心存在著 “超強引力場” 問題,天文學界存在著三種觀點,至今無法達成共識。

(1)銀河中心存在著 “巨無霸黑洞”:

        假設銀河中心存在著一個更小的銀核,銀核的全部物質因引力坍縮,形成一個 “超大質量的巨無霸黑洞”。那么經過一系列物理公式計算不難得出, “銀核黑洞” 的史瓦西半徑Rs=4.68光年。換句話說,銀核黑洞直徑(即事件視界)約為10光年。銀河系直徑是12萬光年。

       但我們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各種射電望遠鏡,對銀河中心(尤其是銀核)進行反復掃描觀測,沒有任何蛛絲馬跡能夠證明銀核里存在著一個 “超大質量的巨無霸黑洞” 。

       實際觀測表明:在偏離銀核質點25光年的人馬座A*(Sgr A*)方向上,有一個高致密性 “射電源”,它能發射出極強的宇宙射線,如紅外線、x射線和γ射線等。而且東星有個超新星爆炸的遺跡,西星有個特殊的螺旋結構。經天文觀測后綜合分析判斷:這里存在著一個 “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相當于460萬個太陽質量。這黑洞雖然巨大,但要仰仗它所產生的引力場,去牽引銀河系數千億顆恒星做渦漩運動,顯然是蚍蜉撼樹,自不量力!

       不過,根據 “霍金黑洞形成理論” 來看,銀河系存在時間已經超過126±10億年,而超大恒星形成黑洞的時間只需數千萬年,因此銀河中心將會存在著難以計數的黑洞,尤其是銀核里的黑洞密度,其概率將會變得很大很大!

       又依據 “原初黑洞形成理論” 來理解,如果把微型黑洞數量也估算在內的話,那么更是一個龐大無比的天文數字,很可能比銀河系所能見到的恒星數量還可觀,只是我們利用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都觀測不到而已,但誰也不敢否定數也數不清的微型黑洞不存在。

       看不見不等于不存在。銀河中心(尤其是銀核),大大小小黑洞數量和質量,才是決定銀河系超強引力場最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2)銀河中心引力場是由 “眾恒星的引力疊加效應” 所決定的:

       前面的黑洞數量和質量,僅限于概率統計和分析,僅憑理論來理論去而巳,沒有實際天文觀測結果做為真憑實據,很難令人信服。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用哈勃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對銀河中心進行反復掃描觀測,都沒有發現 “巨無霸黑洞” ,只是在人馬座A*方向上發現一個 “超大質量黑洞”。這黑洞牽引身邊數百萬顆恒星旋轉沒有問題,但指望它牽引數千億顆恒星在直徑12萬光年的銀道面上做渦漩運動,顯然蚍蜉撼樹,力不從心!

       于是人們拋出第二套方案來解釋銀河中心的 “超強引力場” 問題。我們知道銀河中心集中了 銀河中心(尤其是銀核),分布著恒星數量高度密集的眾多 “核星團” ,核星團里恒星距離≤1萬天文單位。(供參考:1A∪(天文單位)= 1.5×10^8Km(公里),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是27萬天文單位) 。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們認為:銀河系四條粗大的旋臂之所以能做 “渦漩運動”,是由于銀河中心棒球狀星群,在緩慢地旋轉過程中,產生了強大的 “角動力場”。銀心角動力場牽引著直徑12萬光年(甚至16萬光年)的銀盤,發生了時空扭曲運動,于是攪動了數千億顆恒星進行旋臂渦漩運動。角動力場的力量源泉來自 “銀核星團” 和 “Sgr A*方向上那顆 “超大質量黑洞“。

       不過,這種解釋存在著一個很致命的缺陷: 我們知道銀河中心的恒星群,由于彼此之間緊靠得太近,要嘛形成雙星體系互旋,要嘛形成多星體系互旋,眾恒星不可能做到 “齊心合力”,不可能做到 “引力疊加效應”。

       也就是說,眾星引力矢量方向是無序的或是亂序的,很難形成矢量方向高度一致的總合力(即角動力場)。這樣的總合力即便存在,也是很微弱的,不足以牽引銀河系數千億顆恒星,在直徑12萬光年如此龐大的銀道面范圍內做緩緩的 “渦漩運動”。

       除非銀核發生 “引力坍縮”,群星質量高度密集于 “銀心奇點” 上,成為一個“超大質量的巨無霸黑洞”。由巨無霸黑洞所產生的“引力場效應”, 不僅力量無比強大,而且引力方向高度一致,才能勝任引領銀河系恒星群做渦漩運動。實際情況是:“ 銀核引力坍縮始終沒有被發現,巨無霸黑洞始終沒有誕生。”

(3)銀河中心引力場效應是由 “暗物質” 決定的:

       現代宇宙學在宇宙起源問題上,已經普遍搭成共識:在可觀測宇宙中,暗能量占68.3%,暗物質占26.8%,普通物質僅占4.9%。

       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銀河系,能借助天文觀測儀器設備所能看到的物質,包括行星、恒星、中子星、超新星、黑洞、星團、星際氣體和塵埃等等,都屬于普通物質,而且僅占銀河系總質量的4.9%。

       還有更多即便借助了各種天文觀測儀器設備,仍然無法看到的物質叫 “暗物質”,大約占銀河系總質量的26.8%。而且暗物質會高度集中于銀河中心(尤其在銀核里),它們才是銀河系 超強 “引力場效應” 最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 暗物質暈的“引力場效應”,象強力膠牢牢地束縛著銀河系,確保銀道面上眾恒星有序地渦漩運動,不至于分崩離析成一盤散沙。]

       現在我們給銀河系物質總量(含暗物質)算一筆帳:由于宇宙暗物質占26.8%,普通物質占4.9%,所以銀河系暗物質也應該是普通物質的5.2倍。

       已知恒星占銀河系總質量90%,星際氣體和塵埃占10%。銀河系恒星數量約為1000~4000億顆,我們保守取中間值2000億顆恒星來計算。其中25%恒星≥太陽質量⊙;

       而銀河中心75%為紅矮星,其質量:44%⊙<紅矮星<⊙; 取下限:紅矮星質量=0.5⊙;

則銀河系物質總質量:

M≥5.2×2000x75%x0.5+5.2x2000x25%+2200×75%×0.5+2200×25% ≥3900+2600+825+550

≥7875(億個⊙)

       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推算出銀河中心暗物質的總質量,保守估計相當于8千億個太陽質量,這與清風計算也相當吻合,沒有矛盾!

       [ 旋臂外側恒星線速度v?=550公里/秒,反而大于旋臂基部太陽的線速度v?=250公里/秒。線速度越大,離心力也越大,越難被銀核向心引力所約束。偏偏銀核引力效應與恒星距離平方成反比。距離越遙遠,引力急速收斂弱化。如果不借助 “暗物質” 這天神之力,銀河系早就象一盤散沙而分崩離析了!]

       早先科學家推算出銀河系的恒星逃逸速度是240 ± 120公里/秒,現在被修改為550公里/秒。而且銀河系直徑≥12萬光年。如此遙遠的距離,如此強大的逃逸速度,如果沒有暗物質助力,所有恒星就象一盤散沙,早就土崩瓦解了,早就離散逃逸了,哪來的高度有序的渦漩平面運動?

       尤其是銀核暗物質會產生超強大的 “角動力場效應”,引發銀河系時空嚴重扭曲。越是物質密度高的銀河中心,時空扭曲得越嚴重;越是遠離旋臂外圍的地方,時空彎曲不太嚴重。所以恒星渦漩運動的軌跡,與鸚鵡螺對數螺線軌跡相吻合。

[ 圖①表示星系周圍的暗物質暈;圖②表示引力場效應引發時空嚴重扭曲。]

       還有個問題:既然暗物質會產生角動力引力場效應,那么為什么不會把銀河中心大量的恒星吞噬掉呢?這里面還有個68.2%的 “暗能量” 問題。這點與黑洞大鱷 “鯨吞一切” 有所不同。

       暗物質有向心引力作用,暗能量卻有離心斥力作用,于是暗能量與暗物質相互抗衡。如果把星群比作魚群,則暗能量好比海洋,海水托起鯨魚笨重的軀體自由游弋。魚群(星群)會順著海洋洋流方向(即時空扭曲的方向),做集體洄游運動(即星群渦漩運動)。


(4)銀河系里存在著 “超高能宇宙加速器”: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Springer Nature聯合發布了LHAASO的重大發現:在銀河系內發現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和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

       中科院在高海拔地區建設了大型復合探測陣列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 LHAASO),首席科學家曹臻研究員今年5月17日發布:在銀河系內發現了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記錄到最高1.4拍電子伏伽馬光子,這是人類觀測到的最高能量光子,這些發現改變了人類對銀河系的傳統認知,開啟了“超高能伽馬(r)天文學”的新時代。

       現行的理論和模型認為,測量到的光子的能量不可能超過0.1拍電子伏。如果超過0.1拍電子伏,這些光子就消失了。而我們的探測器探測到的光子,最高能量達到了1.4拍電子伏,這是人類歷史上測量到的最高能量光子。

       而且我們把這些高能量光子的源頭(宇宙加速器)的位置定位得很準,精準到0.2°范圍之內,現在我們已經觀測到12個高能光子源。像天鵝座的中心和蟹狀星云這兩個地方,都是產生這種高能量光子的宇宙加速器的源頭。所以銀河系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平穩。只是恰好太陽系所在的小區域比較安全,才有了我們人類的出現。

       曹臻說:我們現在只能建造出產生能量比它小100倍粒子的加速器,不過目前,這種縮小版的加速器,已經應用在治療腫瘤的醫療設備上,具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注:1拍電子伏=10^15 eV

即:1拍電子伏= 1千萬億電子伏特


09. 暗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

       不過請注意,超新星曝炸只會產生普通物質,不會產生暗物質。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沒有 “暗物質” 的座位號。只有宇宙大爆炸早期才會產生 “暗物質”。那么暗物質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 四夸克態粒子Zc(3900),是由兩個 “粲夸克” 和兩個 “反粲夸克” ,通過非奇異介子(J/ψ)黏接而成的。]


(1)暗物質粒子,會不會是由 “多夸克” 所構成的?

       近年來人們發現了很不可思議的由 “四個夸克” 組成的粒子。這四個夸克中,有兩個是“粲夸克”,另兩個是“反粲夸克”。它們相互共存,相安無事,共同構成超重粒子。而單對單的粲夸克和反粲夸克放在一起,瞬間湮滅,并釋放出巨大能量。(注:粲讀càn)。

       夸克有6味:①第I代有上夸克 和下夸克 ,屬于輕夸克;②第Ⅱ代有粲夸克和奇夸克,屬于重夸克;③第Ⅲ代有頂夸克和底夸克,屬于超重夸克。又有6種反夸克與6種夸克相對應,于是夸克共有12種。

     2013年3月,中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SIII合作組發現了四夸克態粒子Zc(3900)。后來美國康奈爾大學CLEO-c實驗保存的數據,證實了Zc0(3900)。

       我們知道質子和中子,都是構成物質世界的重子。它們由 “上、下三個夸克” 通過膠子黏連而成。而X(6900)的四夸克超重粒子,卻由兩個粲夸克和兩個反粲夸克,通過非奇異介子(J/ψ)黏接而成。

      2015年7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 “底夸克實驗”,發現了 “五夸克粒子”。五夸克粒子是由 “兩個上夸克、一個下夸克、一個粲夸克和一個反粲夸克” 共同組成。

       一個成熟的河外星系(如類星體),其星系核是由 “巨無霸的黑洞” 所組成的。但銀河系的銀核卻沒有形成巨無霸的黑洞。所以天文學家普遍認為我們的銀河系,是 “發育不成熟的巨嬰型棒旋狀星系”。

       于是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不成熟的巨嬰星系,中心物質很可能是暗物質;而暗物質有可能 是由 “四個夸克或五個夸克” 構建起來的超重粒子扎堆而成。而且這種超重粒子表現為電中性,對電磁場嚴重不敏感,對光也不敏感。

       但會在弱力作用下解體成常態夸克。也就是說,這種超重粒子遠離銀核,會因引力場急驟減弱,弱力作用占上峰,立馬分解成常見夸克。在常見夸克中,要嘛單個正、反粲夸克碰撞后湮滅;要嘛上、下夸克組合成質子或中子。

       人類目前所有設計制造出來的以 “光電磁” 為基礎的儀器設備,都不可能捕捉到暗物質的存在感。暗物質應該是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經典化學中的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不再有它存在的位置。多夸克粒子不可能恒星核聚變產生,也不可能超新星大爆炸產生,只能是宇宙大爆炸的產物。


(2)暗物質粒子,會不會是由“超重粒子”所構成的?

       暗物質應該由超重粒子構成的,這已經在學術界形成共識。基本粒子中也有兩個超重粒子。一個是頂夸克,其質量為173.1GeV/c2;一個是希格斯玻色子,其質量為125.09GeV/c2。這兩個粒子的超重,相對于重子(如質子和中子),超重不是超A出那么一點點,而是超得很離譜。

        [ 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超重粒子,被美譽為上帝粒子,其三大功能:①能為物質存在提供質量來源;②很可能通過大質量弱力作用衰變成暗物質;③也可能為宇宙膨脹提供暗能量。]

        [ 希格斯玻色子質量是中子質量133.14倍,且不帶電荷,是電中性。試想你的體重100斤;希格斯胖子的體重是你的133.14倍,那是什么概念?他體重1.33萬斤,是超重子;你體重100斤,是輕子。]

     質子質量938MeV/c2,中子質939.56MeV/c2。電子質量很小,為0.511MeV/c2。質子或中子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1836.5倍。

        頂夸克質量是質子質量的184.45倍;希格斯玻色子質量是中子質量133.14倍。

       暗物質是超重粒子,是否與頂夸克和希格斯玻色子有關聯?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后揭開謎底!


(3)暗物質,會不會是由 “大質量夸克星” 所構成的?

       [奇異夸克星個子比中子星小,但質量比中子星大。然而夸克星不是黑洞。夸克星有體積,有質量,有密度。而黑洞只是一個理論奇點,體積無限小,密度無窮大。夸克星質量約為3倍太陽質量,再大就會變成微型黑洞了。]

       奇異夸克星質量,大于中子星,小于黑洞。夸克星有體積,有質量,有密度。但黑洞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奇點,體積無限小,密度無窮大。

夸克星的理論模型至少有三種:奇異夸克星、孤子星和玻色星。

       ①奇異夸克星:如果恒星質量是太陽質量3倍,中子可能被碾碎成奇異夸克,這種由 “奇異夸克緊密結合在一起” 的星體,稱之為 “奇異夸克星”。

       ②孤子星,主要由 “具有孤子波的純粹費米子” 所組成。它也有可能在暗物質中扮演重要角色。

       ③玻色星,主要由 “純粹的玻色子” 所組成,被認為不能由超新星爆炸產生,只能由宇宙大爆炸產生。暗物質有可能是由眾多玻色子扎堆形成 “大質量玻色星”,高度集中分布于星系或星團的引力中心。由于 “希格斯玻色子” 的加入,大質量玻色星應該是宇宙中最有可能做為暗物質的種子選手。

       綜上所述,銀河系的星系核(銀核),也有可能是由 “奇異夸克星、玻色星和孤子星” 共同構成的,并非由 “超大級別的巨無霸黑洞” 所構成的。所以被稱為 “發育不成熟的巨嬰型棒旋星系”。如果進一步演化下去,眾多 “奇異夸克星、玻色星和孤子星” 全都合并成一個 “巨無霸的黑洞”,那么發育不成熟的巨嬰型棒旋星系,變成 “發育成熟的裸核類星體”,這裸核星系的核心就是巨無霸的黑洞。星系內的所有恒星和星云,都會被這巨無霸的黑洞收拾得干干凈凈,連半丁點渣渣都不剩下。

       目前我們天文觀測銀河中心內的銀核表明:銀核內部根本就不存在 “超大質量巨無霸黑洞” 的任何蛛絲馬跡。銀河中心所分布的黑洞又小又散,每年最多吞噬掉三、五顆小恒星。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銀河系是一個 “發育很不成熟的巨嬰型棒旋狀星系”。

       奇異夸克星、玻色星和孤子星都是由 “宇宙大爆炸” 的原初產物,無法在 “星系形成” 過程中被任意制造出來,也根本不可能是 “超新星爆炸” 的結果。

       微型黑洞可以是大恆星衰老的歸宿,小型黑洞可以是超新星爆炸的產物,中型黑洞可以是黑洞大量吞噬星體或星團的結果。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Ton618,是太陽質量的660億倍。其事件視界直徑3840億公里,距離地球104億光年。Ton618黑洞位于類星體的中心,它是星系衰老后的產物,不是宇宙大爆炸后的結晶。

       [ 上圖細線包圍的區域,顯示 “星系級別的暗物質暈”,千萬不要理解成 “超大質量黑洞” 。黑洞的引力場去攪動“恒星級別” 的天體不算難事,但想攪動 “星系級別” 的天體,可就力不從心了。]


10. 為什么說暗物質不等同于黑洞物質?

暗物質不能理解成黑洞物質。雖然它們有諸多共性:

       ①對光電磁不敏感,或把光電磁吞噬掉;

       ②都由重子所組成,扎堆于引力中心;

       ③都存在著引力透鏡效應。

但暗物質與黑洞物質的本質特征,仍然區別很大很大:

       ①暗物質由超重粒子扎堆構成,黑洞物質由重子(如質子和中子)碾碎構成。

       ②暗物質對光電磁不敏感,黑洞物質對光電磁敏感。

       ③暗物質根本就觀測不到,黑洞輻射和吸積盤可以觀測到 。

     ④在宇宙物質總量中,黑洞物質1%<普通物質4.9%<暗物質26.8%<暗能量68.3%。

       ⑤暗物質只能是 “宇宙大爆炸” 的原初產物;而黑洞可以是 “星系形成或超新星爆炸” 的結果。

       ⑥可以人工合成構成黑洞的所有原初物質,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都可以找到它們曾經存在過的相應位置;但人工沒有能力合成暗物質,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也不可能有它們相對應位置。

     ⑦暗物質很可能高密度聚集,扎堆于星系 “引力中心” 或星團 “巨引源中心”;而黑洞有大有小,星散狀隨機分布于 “宇宙任何角落”。

       ⑧暗能量,向心坍縮會轉化成暗物質;暗物質,離心膨脹也會轉化成暗能量。普通物質體積很大、密度很小、溫度很低;向心坍縮形成黑洞后,體積極小、密度極大、溫度極高。

       ⑨在 “長蛇-半人馬座” 方向上,隸屬于矩尺座星團(ACO 3627),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地方,存在著一個引力無比強大的 “巨引源”。依據理論計算:其質量約為5.4×10^16個太陽質量,相當于3千多個銀河系的總質量。

       我們的銀河系和老相好仙女座星系,經過紅移譜線精確換算,姐弟倆正以660公里/秒的速度,向 “巨引源” 方向,沿著鸚鵡螺螺線(即歐拉曲線)的軌跡,狂奔而去。“巨引源”,如此超強大的龐然大物,顯然很難用 “霍金黑洞形成理論” 來解釋,只好導入 “暗物質扎堆形成巨引源” 來解釋,似乎更具有合理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大宇宙的神秘現象, 這些都是真的嗎?
銀河系里有多少顆恒星?科學家初步計算,最終發現無法用億來形容
太陽系公轉速度被推翻,正加速墜入銀心,多久會墜入黑洞?
NASA測出銀河系更精確的“質量”?然而……
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又是圍著誰轉?
銀河:夏季觀測指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川| 马边| 嫩江县| 饶阳县| 新余市| 墨竹工卡县| 远安县| 盐山县| 泰宁县| 新泰市| 屯昌县| 香格里拉县| 阳新县| 重庆市| 墨脱县| 温泉县| 彰化县| 科尔| 阿合奇县| 马边| 仪陇县| 尼玛县| 西昌市| 拉萨市| 云安县| 齐河县| 丰县| 乡宁县| 青龙| 思南县| 宣恩县| 淄博市| 乌兰浩特市| 延川县| 凌云县| 福清市| 阳泉市| 金沙县| 宣化县| 盐亭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