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與安徽省之間的區劃調整。在建國初期,河南省的永城縣,曾經被劃入安徽省管理了3年多時間。直到1952年,永城縣才還給了河南省。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河南省、安徽省等省份的形成。河南省、安徽省都屬于中部省份,13世紀。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先后消滅了金國、西夏國、大理國等一系列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帝國。但由于疆域面積的擴大,唐宋時期沿用的州縣兩級區劃,對于元朝來說,明顯不夠用了。因此,元朝在金國行尚書臺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了行中書省,簡稱為行省。
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等等。不過,元朝行省的問題很多,區劃也存在問題。因此,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等省份,就是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的。我國在劃分區劃的過程中,當時有一個傳統,由于交通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以山川、河流、湖泊等為界限。
例如河南與河北、山東與山西、湖北與湖南、廣東與廣西等地。由于明朝在名義上有2個都城,因此,出現了南直隸和北直隸的說法。其中,南直隸包括了安徽和江蘇等地。清朝確立自己的統治以后,南直隸的地位下降,改成了江南省。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鑒于江南省的諸多問題。又把江南省,拆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
至此,江蘇省和安徽省的輪廓基本形成。當時,永城縣隸屬于河南省歸德府管理,歸德府就是商丘市的前身。當時,河南省各個地區的地名,
在和平年代,這樣的區劃沒有任何問題。但進入戰爭年代,就是另一個模式了。1912年,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后,隨著抗戰的局勢的發展,日本軍隊占領了河南、安徽的大片地區。不過,在這些地區,也逐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根據地。
進入40年代以后,鑒于作戰的實際需要,永城縣被分成了雪楓縣、雪渦縣和雪商亳縣。由于被分成了3個縣,每個縣的管轄區都不大。一轉眼到了1949年,隨著中原大地的解放,三個縣被撤銷,重新組建了永城縣。按照道理來說,永城縣應該劃入河南省商丘專區管理。
但由于當時的交通、通訊等手段有限,再加上肅清土匪的實際需要,永城縣被劃入了皖北行署區管理。當時,安徽省被分為了皖南行署區和皖北行署區。行署區屬于建國初期的一種區劃方式,除了皖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等,還出現了旅大行署區、蘇北行署區等等。當時,永城縣隸屬于皖北行署區的宿縣專區管理。
專區屬于五六十年代的一種區劃模式,地位與現在的地級市相當,但管轄區面積比較大,相當于兩三個地級市,例如河南省的鄭州專區、陜西省的榆林專區等等。進入50年代初期以后,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和發展經濟的階段工作。過于復雜的區劃,反而不利于經濟發展。因此,1952年,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區撤銷,重新合并為安徽省。
與此同時,劃入安徽省代管了3年的永城縣,還給了河南省。此外,碭山縣和蕭縣,重新還給了江蘇省。至于碭山縣和蕭縣,第二次劃入安徽省,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我們繼續聊永城縣,永城縣還給河南省以后,隸屬于商丘專區管理。50年代末期,商丘專區被暫時撤銷以后,曾經暫時隸屬于開封專區管理。
當時,一個專區下轄了20多個縣,管轄區太大,其實也不都是好事。因為當時的交通、通訊水平有限,例如召集各個縣的干部開會。距離比較遠的干部,可能提前2天就需要出發,否則到不了。因此,到了1961年,商丘專區重新建立,永城縣繼續隸屬于商丘專區管理。60年代末期,所有的專區更名
在八九十年代,我國各地區經濟持續發展。依靠自身各方面的優勢,永城縣的發展很迅速。1996年,被提升為縣級市。1997年,商丘地區改為地級市以后,又隸屬于商丘市管理。永城縣級市的發展越來越猛,到了21世紀,晉升為省直管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