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西南地區的貴州省。目前,貴州省下轄了6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總計9個地級區劃。當年,則僅僅下轄了4大專區。那么,貴州省的區劃,經歷了哪些調整呢?
貴州省屬于我國的西南省份,也是黔文化的發源地。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黔中道的說法。至于貴州省,
無論是唐朝的15道,還是宋朝的23路,都屬于監察區劃。元朝在金國行尚書臺的基礎上,推出了行省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不過,元朝的行省制度問題很多,管理上也非常簡單。到了元朝統治的末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和分割。在這一時期,貴州省
不過,當時的貴州省區劃,與現在的貴州省相比,小了一圈。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期,鄂爾泰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將隸屬于四川省的遵義府,劃入了貴州省管理。才逐步形成了貴州省現在的格局,至于貴州省的省會,
1949年,貴州省劃分了一系列的專區,分別是:貴陽市、遵義專區、都勻專區、銅仁專區、鎮遠專區、安順專區、興義專區、畢節專區、貴定專區。當時的地級市管轄區面積都不大,例如貴陽市的管轄區,只有郊區和市區。外圍的各個縣,都隸屬于貴定專區。到了1955年,遵義市被提升為地級市,出現了遵義市和遵義專區并立的情況。
這樣的情況,在當時的其他省份,也是屢見不鮮。例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與石家莊專區、河南省的鄭州市與鄭州專區等等,都是地級市和專區并立的關系。進入50年代中期以后,貴州省的區劃,出現了大規模的調整。1956年,首先,貴定專區、鎮遠專區和都勻專區被撤銷,下轄的部分縣,劃入了貴陽市直接管理。其他的大片地區,組成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了16個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轄了14個縣。同一年,興義專區被撤銷,管轄的各個縣,劃入了安順專區。1958年,遵義市被降級為縣級市,隸屬于遵義專區管理。此時的貴州省,下轄了1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和4個專區,專區的數量,處于最少的階段。
其實,管轄區太大并不都是好事。按照當時的通訊和交通條件,管理10多個縣甚至20多個縣,難度很大。例如召集各個縣開會,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區,可能需要提前2天出發。否則,根本趕不到地方。因此,到了1965年,興義專區重新建立。其他專區的區劃,也進行了一定規模的調整。到了60年代的末期,全國所有的專區都更名為地區。
貴州省自然也不例外,下轄的各個專區更名為地區。到了1970年,貴州省建立了六盤水地區,下轄了周邊的幾個縣。不得不說,六盤水屬于標準的礦產資源地區。此時的貴州省,下轄了1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和6個地區。其實,從區劃數量來說,與現在的9個地級區劃,已經非常接近了。
70年代末期,隨著經濟持續發展,我國很多省份的地區,陸續更名為地級市。在這方面,貴州省的反應很快。1978年,六盤水地區更名為六盤水地級市,這是貴州省第二個地級市。1981年,興義專區被撤銷,組建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一些場合,三個不同的自治州也被簡稱為:黔東南州、黔西南州和黔南州。
進入90年代以后,1995年,安順地區下轄的部分縣,劃入了貴陽市管理,從而確立了貴陽市現在的格局。1997年,遵義地區被撤銷,建立了遵義地級市,這是貴州省第三個地級市。至于貴州省區域3個地區,進入21世紀以后,才更名為地級市。
2000年,安順地區被撤銷,建立了安順地級市。2011年,畢節地區和銅仁地區被撤銷,建立了畢節地級市和銅仁地級市。至此,貴州省形成了6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的區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