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歷史淵源很深,雙方曾經是一家人,天津還曾經成為了河北省的省會。在歷史長河中,河北省的6個縣,劃入了天津市。
在歷史的長河中,河北的北部屬于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騎兵的重要屏障,與山西省北部,被稱為幽云十六州。河北民風彪悍,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的募兵區。13世紀,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在幾十年時間里,先后消滅了西夏國、大理國、大金國、南宋等一系列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龐大帝國。
但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對于元朝來說并不合適。因為唐朝的15道,宋朝的23路,都屬于監察區。元朝結合各方面的經驗,在金國行尚書臺的基礎上,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甘肅行省等等。元朝雖然建立了行省,但各方面的問題很多,管理結構也很簡單。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結合各方面的情況,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朱元璋去世以后,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奪取了皇位。由于永樂皇帝朱棣遷都,明朝在名義上擁有南北兩個都城,因此,形成了兩京一十三省的區劃。其中,河北省當時被稱為北直隸。由于朱棣曾經從天津渡海南下,作為“天子渡口,”天津這個名字正式出現。
不過在明朝統治時期,天津僅僅是一個沿海軍事要塞,被稱為天津衛,屬于明朝諸多衛所中的一個。17世紀,清朝確立自己的統治以后,南京的地位下降,南直隸更名為江南省。北直隸則更名為直隸省,省會確立在保定府。此時的天津,仍然并不起眼。在1840年之后,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
清朝不得不開放一系列的通商口岸,天津就是其中之一。鑒于天津在北方的地理優勢,西方列強在天津建立了一系列的租界區,天津逐步成為了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地位非常重要,實力雄厚。但此時的天津,仍然隸屬于直隸省管理,相當于直隸省半個省會。因為,直隸總督每年有半年在天津辦公。
1912年,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陷入了軍閥混戰階段。在這一階段,河北省與北平市、天津市上演了一系列的故事,關于三省市的復雜故事,作者以后和大家慢慢聊。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鑒于管理大城市的實際需要,我國臨時劃分了10多個直轄市,除了北上天重之外,沈陽、武漢、廣州等城市,也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
不過,當時的直轄市面積非常小,僅僅管理了郊區。例如在北京市的外圍,有一個通縣專區。天津市的外圍,有一個天津專區。通縣專區和天津專區,都隸屬于河北省管理。專區屬于建國初期的一種區劃,專區的地位類似于現在的地級市。但管轄區大于地級市,一個專區的面積相當于現在的兩三個地級市。
當時,每一個省份劃為了幾個到十幾個專區,例如江蘇省的松江專區、陜西省的榆林專區等等。進入50年代以后,戰后重建和經濟建設的工作已經全面鋪開。直轄市的面積太小,反而不利于經濟建設。因為很多大型項目,陸續在各個城市落戶。如果管轄區太小,很多工作根本就無法推行。因此,1952年,河北省天津專區下轄的天津縣,劃入了天津市管理。
1954年,我國各地的區劃進行了大規模調整,直轄市的數量下降到了三個,只剩下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1958年,天津市被降級為省轄市,并且成為了河北省的省會。為了盡可能發揮天津市港口城市的優勢,滄縣專區和天津專區被撤銷,管轄的各個縣全部劃入了天津市。當時,天津市的管轄區非常大。不過,這段歷史非常短暫。
1961年,河北省重新建立了滄縣專區和天津專區,繼續管理原來的各個縣。1967年,天津市再次成為了直轄市。此時,天津市的管轄區仍然很小。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很多項目都無法鋪開。因此,到了1973年,原本隸屬于河北省管理的武清縣、靜海縣、薊縣、寧河縣、寶坻縣,被劃入了天津市管理。
這5個縣劃入天津市以后,形成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第一,天津市的區劃結構全面形成。第二,由于5個縣被劃入天津市,天津地區的行署駐地,進行了搬遷,遷移到了安次縣的廊坊鎮,天津地區更名為廊坊地區。第三,在天津市與北京市之間,出現了河北省3個縣的飛地,簡稱為北三縣。
經過統計,河北省總計有6個縣,陸續劃入了天津市管理。目前,天津縣早就已經撤銷了。至于其他5個縣,現在已經撤縣建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