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是我國中部六省之一,同時也是我國華東地區的省份。近年來,安徽省的整體發展非常迅猛,尤其是省會合肥市,發展速度非常驚人,甚至超越了一系列的老牌省會城市。安徽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按照2020年七普統計的數字,安徽省總人口6100多萬人。在我國各個省份中,6000萬人口以上的省份,并不是很多。
2021年,安徽省的GDP總量超越了4.2萬億,人均經濟達到了非常不錯的水平。安徽省總計下轄了16個地級市,分別是:合肥市、馬鞍山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陽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蕪湖市、亳州市、安慶市、池州市、銅陵市、宣城市、黃山市。其中,省會合肥市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國萬億GDP城市之一。
安徽的地形很有特點,橫跨了中原、江淮等各個區域,各地的風俗、口音、飲食差異很大。此外,部分地區的地形結構非常復雜。皖北的部分地區,在很多方面非常接近、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在各個方面更加接近于北方。例如口音、飲食等方面,偏咸偏辣。皖南的幾個地級市,則是標準的江淮文化,在口音、建筑風格等各個方面,都堪稱“自成一派。”
安徽省與山東省的交界地區并不多,只有安徽省最北部的碭山縣,與山東省的部分區縣相鄰。那么,在50年代初期,安徽省為何有950多個鄉村,劃入了山東省管理呢?其實,這一點離不開另一個鄰居省份,那就是江蘇省。在50年代初期,三個省之間出現了區劃反復調整。
在元朝之前,我國歷代王朝都沿用了州縣兩級區劃。1279年,北方的元朝逐步統一天下,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龐大的王朝。不過,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唐宋兩朝沿用的州縣兩級區劃,對于元朝來說并不合適。為了加強對各地的管理,元朝在金國行尚書臺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以后,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等等。
元朝在劃分各個行省的時候,基本上參考了各地的山川、河流、湖泊等因素,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等等。當時,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的各地,都隸屬于河南江北行省管理。河南江北行省的管理了中原、兩淮各地的州府,省會設立了開封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明朝擁有南北兩個都城,再加上情況特殊的中都鳳陽府,明朝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南直隸包括了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等地,北直隸則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等地。17世紀中期,清朝在10多年時間里,逐步消滅了南明勢力和各地的農民起義軍,確立了自己的統治。清朝沿用了明朝區劃,并且繼續完善。
南直隸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水網密布,再加上下轄的州縣過多。為了進一步加強管理,清朝初期,南直隸更名為江南省。康熙皇帝在位的第6年,江南省被撤銷,組建了安徽省、江蘇省。其中,安徽省的省會設立在安慶府。安徽省逐步形成了8個府、5個直隸州,分別是: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廬州府、鳳陽府、潁州府、六安州、泗洲、和州、滁州、廣德州。
不過,在清朝統治時期,安徽省與山東省并不相鄰,這兩個省份沒有任何關系。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在清朝統治時期,碭山縣、蕭縣等地,隸屬于徐州府管理,而徐州府隸屬于江蘇省,并不隸屬于安徽省管理。在這一段時間內,安徽省與山東省并不相鄰,河南省與江蘇省反而是鄰居,河南省歸德府永城縣,與江蘇省徐州府碭山縣相鄰。
1912年,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復雜階段。由于軍閥混戰嚴重,對各地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大規模戰爭已經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當時,出于各方面的需要,安徽省被拆分為皖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江蘇省拆分為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
行署區屬于50年代前期的臨時性區劃,行署區對標了各個省份。在建國初期,除了上述4個行署區之外,我國還設立了陜北、川北、旅大等一系列的行署區。在建國初期,山東、江蘇、安徽的區劃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當時,蘇北地區的蕭縣、碭山縣,劃入了皖北行署區代管。蘇北的徐州地級市和新海連縣級市、贛榆縣、東海縣、邳縣、銅北縣、華山縣、沛縣、豐縣,總計1個地級市、1個縣級市、7個縣,被劃入了山東省代管。
所以說,在50年代初期,安徽與山東的交界范圍大大擴大。1950年,皖北行署區蕭縣東部的褚蘭、張山、桃山等地全部鄉鎮,以及北望、郝寨等地部分鄉鎮,合計60多個鄉鎮,有950多個鄉村,862.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歸了山東省徐州市管理。這一點非常有意思,因為涉及的區域,在1年之前,都還隸屬于江蘇省管理。
過分復雜的區劃不利于經濟建設,尤其是一系列重要項目和工程推進以后,我國的區劃開始了進一步調整。1952年,皖北與皖南行署區被撤銷,重新合并為安徽省。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被撤銷,重新合并為江蘇省。1953年,劃入安徽省代管的蕭縣、碭山縣,劃入山東省代管的徐州和其他8個縣市,陸續還給了江蘇省管理。
此時,包括1950年安徽省劃入山東省的950多個村莊,也隨著還給了江蘇省管理。1953年到1955年的這一階段,安徽省與山東省并不相鄰,河南省與江蘇省再次成為了鄰居。1955年,治理洪澤湖的工作提上了日程。洪澤湖的西側,隸屬于安徽省。洪澤湖的東側,隸屬于江蘇省。由于兩側的區域隸屬于不同的省份,投入的人力物力、車輛、器械等各個方面,都需要調度和籌備。
為了更好的治理洪澤湖,1955年,安徽省的盱眙縣、泗洪縣,劃入了江蘇省管理。等于安徽省損失了兩個縣,為了彌補安徽省的損失。江蘇省西北部的蕭縣、碭山縣,第二次劃入了安徽省管理。這兩個縣劃入安徽省以后,目前,隸屬于宿州市管理。不得不說,反復劃分的950多個鄉村,兜兜轉轉、來來回回,最終還是劃入了安徽省管理。
由于距離宿州城區比較遠,碭山縣和蕭縣的人們,更喜歡去徐州辦事、工作。尤其是蕭縣,距離徐州城區非常近,開車大約半個小時的車程。在徐州市的發展規劃中,蕭縣、碭山縣確實屬于徐州都市圈的一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隨著王朝疆域面積的擴大,缺乏地方管理經驗的元朝開始發懵。看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元朝不知所措。依靠唐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州縣兩級區劃,對于元朝并不合適,因為完全忙不過來。再加上交通、通訊的條件,經常耽誤事。唐朝當年的15道和宋朝當年的23路,都屬于監察區,這讓元朝無所適從。
最終,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礎上,結合金國行尚書臺的經驗,推出了加強升級版,這就是行中書省制度,簡稱為行省。如果不清楚什么是中書省,可以查閱之前的三省六部制。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甘肅行省、嶺北行省等等。當時,每個省下轄各個路,每個路下轄各個府和直隸州,每個州府下轄各個縣和散州。
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制度,但各方面并不完善,問題非常多。例如在區劃面積上很不合理,地方管理機構過于簡單,而且粗獷。言而總之,到了元朝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元朝末期,王保保與李思齊的混戰。1368年,安徽鳳陽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結合之前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調整行省。
永樂皇帝朱棣遷都以后,由于明朝擁有南北兩個都城,從而出現了南北直隸與13省的模式。當時,北直隸基本上就是河北省,南直隸則是安徽和江蘇。有一說一,我國很多省份的大體區劃,都是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福建省省、江西省、廣東省等等。與當代的區劃相比非常接近,但河北省、安徽省等幾個省份例外,這幾個省的區劃,歷經了漫長的過程。
17世紀,清朝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后,在明朝行省的結構上,進一步調整完善。最終,出現了內陸18個省的區劃。原來的北直隸更名為直隸省,南直隸地位下降,更名為江南省。后來,鑒于江南省的諸多方面問題,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江南省被拆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請大家注意安徽省北部的蕭縣和碭山縣,當時還隸屬于江蘇省徐州府。
換句話說,江蘇省徐州府和河南省歸德府是鄰居。至于安徽省與山東省,兩個省份雖然距離很近,但并不直接接壤,中間隔著江蘇的幾個縣。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50年代初期。1912年,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
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處于當時的實際需要,安徽省被分為了皖北行署區、皖南行署區,江蘇省被分為了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此外,江蘇省北部以徐州為核心的7個縣,劃入了山東省臨時管理。江蘇省的蕭縣、碭山縣和江浦縣,劃入皖北行署區臨時管理。就這樣,隨著蕭縣、碭山縣入皖,徐州等地入魯,安徽省與山東省成為了正經鄰居,河南省與江蘇省反而不再相鄰。
行署區屬于我國50年代的臨時性區劃,等同于目前的省份。除了這些行署區之外,還出現了陜南行署區、旅大行署區、川西行署區等一系列行署區。由于蕭縣、碭山縣,原本隸屬于徐州管理。在徐州等7個縣入魯,蕭縣和碭山縣入皖以后,兩省交界地區的區劃,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在1950年,兩省之間的區劃,進行了調整。
安徽省宿縣專區蕭縣東部的褚蘭、張山、桃山3個區全部和北望、郝寨2個區部分鄉鎮,總計61個鄉鎮,953個村莊,面積862.5平方公里,劃入徐州市銅山管理。換而言之,總計950多個大小村莊,劃入了山東省徐州市管理。其實,這些地區都是江蘇省的。
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工作,一系列的重要項目陸續開始建設。當時,過分復雜的區劃,反而不利于各地的經濟建設。因此,1952年、1953年,皖北、皖南行署區撤銷,重新組成了安徽省。蘇北和蘇南行署區撤銷,重新組成了江蘇省。1953年,劃入山東省臨時管理的徐州等幾個縣市,重新還給了江蘇省。
當時,劃入徐州的950多個村莊,自然也重新歸入江蘇省。劃入皖北行署區代管的蕭縣、碭山縣和江浦縣,也還給了江蘇省。就這樣,河南省與江蘇省又成了鄰居,安徽省與山東省再次不相鄰。不過,這樣的情況僅僅持續了3年時間。1955年,出于治理洪澤湖的需要,安徽省把自己的泗洪縣、盱眙縣,劃入了安徽省管理。
為了補償安徽省的損失,江蘇省把自己北部的碭山縣、蕭縣第二次劃入了安徽省管理。當時,要求按照蕭縣1950年1月之前的區劃地圖進行交接。因此,徐州市下轄的那950多個大小村莊,劃入了蕭縣管理。目前,這些鄉村隸屬于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管理。隨著碭山縣和蕭縣第二次入皖,山東與安徽兩省,第二次成為鄰居。
并且延續至今,與此同時,河南省與江蘇省之間,隔著兩個縣,不再是鄰居。其實,類似于安徽省與江蘇省之間的情況,在建國初期的其他省份也屢屢出現。例如四川省與云南省調整區劃的過程中,兩省之間出現了相互劃分的情況,例如渡口市、水富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