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南京。南京市作為江蘇省13個地級市之一,同時,也是江蘇省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之一。南京市下轄了11個區,沒有下轄縣或者縣級市。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首先,我們聊聊江蘇省。江蘇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強省、糧食大省,江蘇省的人口總數,達到了8470多萬,與西南地區的四川省基本相當,僅次于廣東省、山東省等幾個省份。江蘇省的經濟總量超過了10萬億,僅次于廣東省,位居全國第二位。放眼世界,江蘇省的經濟總量,甚至超過了部分中等發達國家。江蘇省的糧食產量充足,尤其是小麥和水稻。
江蘇省下轄了13個地級市,因此,出現了“江蘇十三太保”的說法。在江蘇省13個城市中,蘇州市的經濟總量全省第一,超過了2萬億。在全國各個城市中,排名第6位。南京市僅次于蘇州,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在全國排名第10位,達到了1.48萬億。南京市下轄了11個區,總人口930多萬,排名全省第二位。至于蘇州市,人口總數高達1270多萬人。
南京市歷史非常悠久,南京市被稱為“六朝古都,”例如東吳、南陳、南齊、南唐等等。一系列的王朝以南京為都城,但基本上都是南方政權。南京市有很多別稱,例如石頭城、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秦淮、上元、集慶、應天等等,別人一聽就知道是南京。南京市的區劃調整與江蘇省的區劃調整,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元朝之前,歷代王朝都采用了州縣兩級區劃。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迅速崛起,在幾十年時間里,先后消滅了西夏國、大金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十分遼闊的王朝。隨著疆域面積的擴大,元朝開始面臨各方面的實際考驗,因為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
面對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各地區的人口、耕地、農作物情況,也是錯綜復雜。例如各地的地質結構和氣候不同,種植的農作物五花八門,出現了五谷雜糧的說法。各地區的耕地,根據土質的不同,分為了沙土地、泥土地、黑土地等10多個類型,每一個類型的耕地,又分為了上中下3個等級。對于這么復雜的情況,元朝有點頭疼,從來沒有遇到過。
依靠唐宋兩朝的州縣兩級區劃,根本無法滿足元朝的需要。唐朝時期的15道和宋朝時期的23路,問題很多。最后,元朝在金國行尚書臺的成熟框架下,結合宋朝23路的經驗,進一步劃分,全國被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四川行省、江西行省、云南行省,當時,蘇北地區劃入了河南江北行省,蘇南地區則劃入了江浙行省。
每個省下轄了各個路,每個路下轄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了各個道,相當于4級區劃。當時,南京被稱為集慶路。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制度的基礎,但各方面的問題太多。首先,各省的區劃不合理,管理難度很大。第二,各地的機構簡單粗獷,而且相互重疊。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以南京為都城,稱之為應天府。
朱元璋根據明朝的實際情況,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期,隨著明朝的遷都,最終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南直隸大體上就是江蘇省、安徽省,北直隸大體上就是河北省。明朝六部九卿的機構,在南京也保留了一整套。我國很多省份的大體區劃,基本上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設立的,例如河南省、江西省、山東省等等。
與現在的區劃相比,非常接近。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后,進一步調整各地的區劃。最后,出現大清內陸18個省的區劃。南直隸被改為了江南省,南更名為江寧府,屬于江南省的省會。不過,由于江南省的面積太大、不好管理。1667年,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清朝把江南省拆分為江蘇省、安徽省。安徽省的省會在安慶府,江蘇省的省會在江寧府。
當時,江蘇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州府,例如江寧府、徐州府、松江府、蘇州府等等。當時,江寧府下轄了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高淳縣、江浦縣、六合縣等7個縣。1840年之后,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清朝不得不割地賠款,開放了一系列的口岸。其中,第一個條約就是在江寧府簽署的,被稱為《南京條約》或者《江寧條約》。
1912年,清朝滅亡以后,南京屬于特別市。因此,江蘇省的省會遷移到了鎮江。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著局勢全面穩定,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階段。與此同時,一系列重要項目在江蘇各地設立。出于管理大城市的需要,南京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成為了建國初期的10多個直轄市之一。除了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也曾經屬于直轄市。
此外,江蘇省被臨時分為了蘇南行署區和蘇北行署區。行署區屬于建國初期的一種區劃,除了這兩個行署區之外,當時還出現了旅大行署區、川北行署區、陜南行署區等一系列的行署區。進入5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過分復雜的區劃,不利于經濟建設。蘇南和蘇北兩大行署區合并,南京市也重新成為了江蘇省的省會。
在江蘇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專區,例如鎮江專區、揚州專區、徐州專區等等。起初,南京市僅僅下轄了市區和郊區,外圍的各個縣,隸屬于其他專區管理。1955年,南京市下轄了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浦口區、燕子磯區、棲霞區、雨花臺區等11個區(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名字)。
1958年,在江蘇省的區劃調整中,常州專區的江寧縣和揚州專區的江浦縣、六合縣,劃入了南京市管理。不過,這段時間并不長。1961年,3個縣又劃入了各個專區。60年代末期,我國所有的專區都更名為地區以后,江蘇省的各個專區也陸續更名。根據南京市的持續發展,1971年,六合地區的江浦縣、鎮江地區的江寧縣,陸續劃入了南京市管理。
1975年,揚州地區的六合縣,又劃入了南京市管理。此時,南京市下轄了11個區、3個縣。80年代初期,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我國很多省份下轄的地區,陸續改為了地級市。還有一些地級市的管轄范圍,進一步擴大。1983年,江蘇省的揚州、鎮江、蘇州等7個地區被撤銷,設立了一系列的地級市。
鎮江地區被撤銷以后,高淳縣、溧水縣劃入了南京市管理。截至這個時候,南京市下轄了10個區、5個縣,分別是:浦口區、棲霞區、雨花臺區、玄武區、大廠區、下關區、白下區、建鄴區、秦淮區、鼓樓區、江寧縣、江浦縣、六合縣、高淳縣、溧水縣。
隨著南京市的人口增長,城區面積進一步擴大。2000年,江寧縣被撤銷,設立了江寧區。2002年,江浦縣被撤銷,并入了浦口區。大廠區和六合縣被撤銷,設立了六合區。2013年,白下區被撤銷,并入了秦淮區。下關區被撤銷,并入了鼓樓區。溧水縣被撤銷,設立了溧水區。高淳縣被撤銷,設立了高淳區。截至這個時候,南京市下轄的5個縣,全部改為了區。
此時,南京市形成了11個區的區劃,分別是:浦口區、棲霞區、雨花臺區、玄武區、建鄴區、秦淮區、鼓樓區、江寧區、六合區、高淳區、溧水區。不得不說,南京市的綜合實力非常強。
南京市是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同時也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南京市的綜合實力很強,雖然是在GDP總量方面,蘇州市遙遙領先,擁有很大的優勢。
南京市仍然是江蘇省綜合實力非常強的城市,例如在教育、醫療等方面,南京市的優勢非常明顯。近年來,南京市聯合滁州、蕪湖、馬鞍山等城市,聯合打造的南京都市圈,發展潛力非常大。南京市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前前后后擁有70多個名字,例如建康、建業、江寧、應天、金陵等等。換而言之,南京市見證了我國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
2021年,南京市的GDP總量為1.63萬億。在全國各個城市中,排名非常靠前。2021年,南京市總人口940多萬人。按照南京市目前的人口增長來說,達到1000萬人口,僅僅是時間問題。目前,南京市下轄了11個區,分別是:鼓樓區、玄武區、建鄴區、秦淮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浦口區、六合區、江寧區、溧水區、高淳區。
至于南京市的區劃變遷,先后歷經了好幾個階段的調整和變遷。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等一系列政權,先后定都南京。在明朝建立的初期,都城也在南京。即便是明朝遷都以后,南京仍然是留都,六部等班底一應俱全。
眾所周知,我國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歷經了幾百年時間的變遷,逐步形成了各省的大體區劃格局。在明朝統治時期,。永樂皇帝朱棣遷都以后,南京成為了留都。不過,各種機構一應俱全。明朝在名義上擁有南北兩個都城,從而出現了南北直隸。其中,北直隸包括了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南直隸包括了上海、江蘇、安徽等地。
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南明勢力,確立了對中原各地的統治。清朝定都北京,北直隸更名為直隸省。至于南直隸,地位下降以后,更名為江南省。當時,南京市被稱之為江寧府,屬于江南省的省會。江南省面積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水網密布,管理難度非常大。1667年,清朝撤銷了江南省,組建了江蘇省、安徽省。
當時,江蘇省的情況很有意思。兩江總督在江寧府,江蘇巡撫在蘇州府,兩個城市都兼顧了省會城市的部分職能。清朝統治時期,江寧府下轄了7個縣,分別是: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高淳縣、江浦縣、六合縣。不得不說,南京市見證了我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一系列標志性事件。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國門。
清朝一敗再敗,最后,不得不在南京下關的江面上,與英國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912年,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復雜時期。由于各地軍閥反復混戰,對江蘇各地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1928年,南京成為了特別市,類似于當代的直轄市。因此,江蘇省的省會遷往了鎮江。
建國初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建國初期,出于管理大城市的需要,我國臨時設立了10多個直轄市。除了北、上、天、重等傳統直轄市以外,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也被臨時提升為直轄市。除此之外,江蘇省被臨時劃分為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駐地在泰州市,蘇南行署區駐地在無錫市。
過分復雜的區劃,不利于經濟發展。尤其是在一系列項目陸續鋪開的情況下,1953年,蘇北。蘇南行署區重新合并為江蘇省。同時,南京市被降級,重新成為了江蘇省的省會城市。在50年代,南京市合計下轄了15個區。不過,此時的南京市僅僅管理主城區,外圍的各個縣,隸屬于周邊專區管理。
1958年,在江蘇省新一輪的區劃變遷中,常州專區的江寧縣,揚州專區下轄的江浦縣、六合縣,劃入了南京市管理。不過,這樣的區劃格局僅僅持續了4年時間。1962年,3個縣陸續還給了周邊專區。南京市15個區的區劃格局過于復雜,存在很大的管理難度。1964年,南京市的主城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區劃調整,15個區壓縮為8個區。
分別是: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雨花區、棲霞區。60年代末期,我國所有的專區調整為地區以后,江蘇省下轄的各個專區,陸續更名為地區。1970年,南京市組建了鐘山區,下轄區調整為9個。不過,由于沒有下轄的縣,南京市的管轄范圍非常小。很多重要項目無法鋪開,城市進一步擴大的空間有限。
為了擴大南京市的管轄范圍,1971年,六合地區的江浦縣、鎮江地區的江寧縣,劃入了南京市管理。1975年,揚州地區的六合縣,鎮江地區的高淳縣、溧水縣,劃入了南京市管理。此時,除了主城區以外,南京市下轄了5個縣。南京市的主城區,在70年代前期調整為10個區,分別是:浦口區、棲霞區、雨花臺區、玄武區、大廠區、下關區、白下區、建鄴區、秦淮區、鼓樓區。
70年代末期開始,我國經濟進入了持續發展街道。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各省下轄的各個地區,開始陸續調整為地級市。同時,原有地級市的區劃也在調整。1994年,南京市被確立為副省級城市,成為了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隨著南京市的持續發展,主城區面積越來越大,城市人口進一步增加。2000年,南京市的江寧縣被撤銷,組建了江寧區。
2002年,南京市的浦口區與江浦縣合并,組建了新的浦口區。大廠區與六合縣合并,組建了六合區。2013年,白下區被撤銷,并入了秦淮區。下關區被撤銷,并入了鼓樓區。溧水縣、高淳縣被撤銷,組建了溧水區、高淳區。截至這個階段,南京市11個區的區劃,已經徹底形成。
出于發展經濟的需要,進入21世紀以后,南京市陸續組建了高新區、產業區等幾個新區。不過,這些新區屬于功能區,情況比較特殊,一般不會計算在內。在我國各個新一線城市中,南京的綜合實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