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明末,努爾哈赤興于遼東,與大明進行了多次戰爭。大明在薩爾滸慘敗之后,連續失利,丟失了遼東大片土地,沈陽、遼陽等軍事重地相繼陷落。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孫承宗作為帝師都督遼東,雖有所作為,奈何閹黨掣肘,無奈離任。
在這樣的情況下,繼任遼東的最高長官高第認為關外守不住,決定棄守山海關外領土。但這個決定遭到了寧遠主將袁崇煥的拒絕。
努爾哈赤在這個時候發動了對大明的進一步進攻,兵鋒直指寧遠。在天寒地凍的正月,后金軍隊在這樣的天氣下發動了對寧遠城的猛攻,袁崇煥孤城外懸,采取“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硬抗后金大軍。后金連續三日竟然攻不下,最終明軍發炮擊中后金一重要人物,后金解圍而去。
當然,后金也不是沒有收獲。
明軍的后勤基地建立在覺華島上,這個覺華島因為遠離陸地,而后金是騎兵,所以被選為理想的后勤基地。在島上合計有軍民一萬五千人左右。后金在對寧遠攻擊無果后,選擇對覺華島進行攻擊。島上的軍民瘋狂鑿冰,凍掉的手指下雨一般掉到冰面,但仍然鑿冰不止。但天太冷了,鑿開冰很快又凍住了。后金軍得以踏冰上島,覺華島一個后勤基地怎么可能抵擋得了后金軍,軍民慘遭屠戮,被燒毀的船只多達兩千多艘,燒毀高度與房子一樣的糧倉一千多個。明軍多年積蓄毀于一旦,損失可謂十分慘重。
此戰被稱為寧遠大捷,在覺華島損失如此慘重的情況下,稱大捷實在是言過其實,除非,努爾哈赤真的是被明軍炮火擊傷。
2、皇太極繼位
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之后,不久就去世,由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當上大汗也是花費不少功夫,畢竟他只是四貝勒,前面還有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但命運最終把他推到了歷史的前臺。在扳倒大妃阿巴亥之后,又爭取到大貝勒代善鼎力支持,皇太極終于成為后金的最高統治者。
后金的政治體質有點類似“貴族共和”。皇太極雖然是最高統治者,但大事還是得四大貝勒一起共同決策。上任之初的皇太極,需要穩固自己地位,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取得軍事上的成就。
就在繼位不久,皇太極將目光投向了南方明朝。
3、寧錦之戰
皇太極率先發難,率大軍渡過遼河。
袁崇煥也做好了部署:滿桂駐前屯,趙率教守錦州,自己坐鎮寧遠,靜候后金大軍。
后金軍兵分來勢洶洶,明軍雖然得到消息,但是仍然沒有做好戰斗準備。錦州守將趙率教就用投降來誘惑皇太極,皇太極雖然將信將疑,但也多次派出使者前來商談。趙率教根本沒有投降的想法,只是想拖延時間,就這樣玩了皇太極一把,同時也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五月十二日,皇太極下令攻城,面對堅城和大炮,后金軍雖然作戰勇敢,但也只是徒增傷亡而已。皇太極略顯心急,一直對錦州進行圍攻,長達十五天,除了增加傷亡,一無所獲。
在此情況,皇太極當然不會蠻干,選擇繼續圍困錦州,希望能夠吸引明朝援軍,從而在野戰中殲滅明朝去的有生力量。
朝廷這個時候坐不住了,要求袁崇煥派出援兵。滿桂和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軍一萬,前往救援錦州。這三個將領也算是久經沙場,對戰場的危險性還是很敏銳的,還沒有碰到后金主力,只是碰到了運糧的后金軍,廝殺了一陣,就又匆匆退回了寧遠。算是做做樣子,應付下朝廷救援錦州的命令。
就這樣,皇太極想要圍點打援的計劃落空了。
皇太極見錦州攻不下,誘敵出戰也不行,就留下少部分兵力繼續圍困錦州,親率將主力來到寧遠。袁崇煥在清軍攻打錦州的時候,得到了寶貴的時間,得以增強了寧遠的實力。袁崇煥破天荒的將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的部隊安置在城外,與后金軍野戰。后金軍想要的野戰終于來了,但是城外明軍背靠城墻,還能得到城上火器的支援。這是一場血戰,明軍城上城下互相配合,炮火、箭矢齊發,皇太極大帳被炸毀,濟爾哈朗等受重傷,后金軍死傷累累,被迫撤兵。
此時,錦州城內的趙率教也率領軍隊出擊錦州外圍的后金軍,雖然沒能取勝,但在戰略上也給后金軍帶來了不少壓力。
皇太極攻寧遠不下,又調過頭來,集中兵力攻打錦州。當然,同樣沒有任何結果。此時的天氣,已經逼近盛夏。
皇太極的戰略目標沒能實現,最終只能悻悻退兵。
袁崇煥像
4、戰略調整
經歷失敗之后的皇太極,開始思索破敵之策。袁崇煥守的寧錦防線,現在已成氣候,堅城壁壘。想要突破,事實證明已是不可能,只能另找出路。
皇太極最終決定繞過寧錦防線,從蒙古越過長城入關,這是一步好棋。進攻京城,袁崇煥必救,雖然不一定能攻下京城,但如果能把袁崇煥調離防線,出來野戰,那對后金來講也是十分有利的。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皇太極對蒙古的察哈爾部接連用兵,一直追擊到興安嶺,打通了從蒙古進軍明朝的通道。
5、后金軍入關
明和后金雙方大戰地圖
袁崇煥在兩敗后金軍之后,也在思索后金的下一步動作。
作為一代名將,袁崇煥同樣看到了后金軍繞過關寧防線,進攻京畿的可能性,他接連兩次給崇禎上書,請求加強京畿的防守。被國內局勢攪得七葷八素的崇禎,哪里有時間和資源去做這些,將其束之高閣。
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兵10萬,以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向導,親率八旗大軍,避開袁崇煥防守的關寧錦防線,繞道蒙古地區,突襲明長城隘口龍井關和大安口,破墻入塞。
面對后金軍果斷而凌厲的攻勢,袁崇煥根本來不及思考。立即帶著自己三名最得力的助手: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火速回援京畿。這三人,也是袁崇煥向崇禎保證五年復遼的基礎。在給崇禎的上書中,袁崇煥講,如果不能復遼,請殺自己和此三人。而根本來不及集合軍隊的袁崇煥,只帶了二萬二千人的部隊,就向京城奔進。
后金軍越過長城之后,主力詭異的停滯不前。皇太極調動袁崇煥主力的目的已經達到,他現在的目的很簡單,在這里靜候袁崇煥。袁崇煥要阻擊后金軍進京城,第一座屏障就是遵化。此時,皇太極就在遵化以東,靜候袁崇煥。
但,袁崇煥沒有來。
袁崇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率四千騎兵,馳救遵化,走撫寧、遷安這條路線趕往三屯營。并且命他務必在后金軍之前,進入遵化城進行防守。
趙率教不負眾望,全軍覆沒。
袁崇煥不可能不知道趙率教4千騎兵與10萬后金軍之間的差距。也許,從趙率教啟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趙率教的結局。我們很難知道袁崇煥給趙率教下這個命令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心情。或者他根本沒有時間去想這些。
皇太極在吃掉趙率教之后,迅速拿下遵化城,并向東也是背離北京城進發,占領了三屯英。皇太極不是應該向北京進發么?怎么向東走。
很簡單,趙率教那四千人只算打了個牙祭,皇太極的真正目標是袁崇煥的主力。他想要在這里截住從山海關外歸來的袁崇煥。
袁崇煥對皇太極的這個伎倆了如指掌,對于后金軍的佯攻,袁崇煥置之不理。
他別無選擇的用棄車保帥的方式,丟掉了趙率教這一員大將,讓自己的主力從一條安全的路線,從山海關走永平到薊州,對北邊的城鎮和清軍,是看都不看,搶在后金軍之前,到達薊州設防。薊州,是去京城的第二座屏障。
沒有等到袁崇煥的皇太極,一路急行軍,在后追趕。在薊州城下,皇太極和袁崇煥終于見面了。當皇太極知道薊州城上的是袁崇煥之后,對強攻這座城失去了興趣,他再一次實施了攻其必救的戰略。越過薊州,直奔北京。
袁崇煥在薊州攔截皇太極軍隊的計劃落空。袁崇煥在薊州攔截失敗后,常規做法,是尾隨后金軍,和北京守軍夾擊后金軍。
但袁崇煥并沒有選擇尾隨追擊后金軍。他知道,如果自己這樣做,自己就是第二個趙率教。
袁崇煥的軍隊繞道到達河西務。河西務在天津和北京之間,大約離北京120里,位于三河西南、通州東南。這時候皇太極軍隊已在通州附近,他選擇了繞過通州,直奔北京。這也意味著他要走更多的路,但為了避免在空曠之處與后金軍野戰,繞路也是值得的。但是代價也是明顯的,步兵跟不上如此的急行軍,最終到達北京城下的袁崇煥只有九千騎兵。
皇太極把袁崇煥調出來野戰的計劃,再一次落空。
但最終的決戰始終會到來。在北京城下,雙方都退無可退。
5、決戰北京城下
在北京城下,皇太極把八旗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和代善率領兩黃旗和兩紅旗攻擊滿桂和滿桂和侯世祿在德勝門外激戰。滿桂和侯世祿經過激戰,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出戰斗。
一路由莽古爾泰率領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在廣渠門外沖擊袁崇煥。
明軍這邊是袁崇煥、祖大壽、王承胤,他們的軍隊,是九千。廣渠門之戰,袁崇煥背靠北京城,在北京城上數萬雙萬雙眼睛注視之下,督師血戰。這一戰,已經不需要什么謀略,也無需什么戰法,就是用刀說話。袁崇煥兩肋上中的箭矢,就跟刺猬身上的刺一樣多,幸虧穿了重甲,箭并沒有射透。大戰之處,血流成河,從早到晚。這一場野戰,明軍慘勝。
失敗的后金軍,集中了八個旗的兵力,由皇太極親率在左安門與袁崇煥交戰。交戰不久,皇太極就感覺到了不對勁,自己并無取勝的把握,北京城上火炮齊發,城下袁崇煥的軍隊背靠城墻死戰,讓皇太極決定退出戰斗。
在北京城下兩挫后金騎兵,這也是袁崇煥最后的輝煌。
袁崇煥取得了戰術上勝利,擊退了清軍的進攻。皇太極成了戰略上的勝利者,成功進入關內,打開一片新天地。皇太極戰略已經達到,戰術上又無法擴大戰果,也只能選擇退兵了。
這一戰之后,袁崇煥被平臺召見,繼而下獄。
就在袁崇煥被被入獄之后,已經離開北京的皇太極聽到這個消息,立即帶兵返回北京城下。明軍在滿桂的帶領下,聚集四總兵合計四萬余人,同樣是在北京城數萬雙眼睛的注視之下,與后金軍展開了殊死決戰。戰斗的結果,一如既往。明軍總指揮滿桂戰死北京城下,四個總兵兩個戰死,兩個被俘,四萬明軍全軍覆沒。
這次入關,皇太極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除掉了最大的對殺袁崇煥,殺了滿桂,并在京畿重地,縱兵四掠,收獲很大。
6、后記
袁崇煥有一知遇之人:孫承宗。正是因為天啟帝師孫承宗的慧眼識珠,袁崇煥才得以展露頭角。但在后來袁崇煥下獄之后,直到被凌遲處死,孫承宗沒有為袁崇煥講一句求情的話。
袁崇煥手下有三名得力干將: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當初,袁崇煥要殺毛文龍,就與手下幾名得力助手商議。何可綱說到:“生文龍,國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殺文龍,公不幸”。短短幾個字就預見了袁崇煥的未來。何可綱后來在大凌河城被十萬清軍包圍,城中糧盡,人相食。主將祖大壽降清,就拿何可綱當了投名狀。讓人把何可綱拉出城外斬殺,何可綱一死,立即被城內的餓瘋了的人們拉回去吃掉了。巧的是,袁崇煥在被凌遲處死的時候,他身上割下來的肉,也被圍觀的群眾爭奪著相食,只不過,京城里面的人并不餓。
當初,袁崇煥奔北京的時候,有人勸他不要輕易入京,應當在半路與后金軍決戰。袁崇煥不聽,袁崇煥無愧于一員優秀的軍事統帥,但他的政治敏銳度還是很遲鈍的。
滿桂,作戰也是極其英勇,可以說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悍將。論職位,滿桂應該是僅次于袁崇煥的,在寧錦之戰中,多次和袁崇煥搭檔殺敵。可是袁崇煥卻并沒有把他當作為心腹。在后金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滿桂也來勤王,但是因為沒有糧食,所以滿桂的兵就四處搶掠老百姓的糧食,很多老百姓以為他們是袁崇煥的士兵。而袁崇煥軍紀嚴明,一個士兵搶奪了老百姓的糧食,被袁崇煥砍了頭。
袁崇煥墓現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