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浩聲明:本講義部分內容參考丹尼爾·卡尼曼著的《思考,快與慢》,其中部分案例采用本書,不再一一批注,保護原創,重視知識產權。
本文用于開浩御書房音頻節目:《思考,快與慢》
御書房的聽官們,大家好,歡迎收聽由荔枝獨播的開浩御書房思考快與慢第三季,我是開浩。
開浩最近在努力讓御書房被更多人聽到,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不錯,可以隨手轉發,開浩表示感謝。
節目的一開始先問大家幾個問題,假設你要出門買早餐,酸奶或者水果,有兩個賣家供你選擇:A商家有你最愛的酸奶但是最近可能缺貨。B商家肯定有你想要的水果。迫于時間原因你只能選擇去其中一個地方,你更愿意選擇哪個?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選擇B,也就是去買水果。因為我們都在努力的避免不確定性,我們都喜歡規避風險,喜歡被確定的事物。進度條的發明就是依據這一原理,我們在看美劇、下載東西時系統總會給我們彈出一個進度條,讓我們知道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有這么一個段子,男生追女生,每天都會給她發消息關心她、陪她聊天,一直堅持了99天女孩也沒有任何表態,到第一百天的時候男孩再也沒有這樣做了,女孩很失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反過頭去問男生為什么不再堅持一下,男生也很郁悶的說:追了你這么久,你也沒給我一個進度條,好讓我看看我離成功還有多遠……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看不到確定性時容易放棄。不光是在愛情中,在學業中、事業中我們也經常會制造進度條給自己,讓自己看得到未來的美好,才能更好的去奮斗。
我們再把話題拉回來,再看一下買酸奶還是水果的例子,避免不確定性是其中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財富效用理論,此理論由伯努利提出來的,也稱伯努利理論,說的就是一個規避風險的決策者會優先選擇一種低于預期值的確定選項,實際上就是拿出一筆額外費用來避免不確定事情的發生。我們的各種選擇并非是基于金錢的價值,而是基于各種結果的心理價值,即它們的效用。通俗來說就是假如買酸奶給我們帶來的愉悅指數是10,而買水果帶來的愉悅指數是8,而我們依然愿意選擇買水果。雖然買水果比酸奶少了2個效用指數,就是我們用來避免買不到酸奶的風險,是我們愿意去付出的成本。
我們再來看一個組數據,當我們有1萬元時,我們的效用是10,有2萬元,其效用值是30,3萬元的效用值是48,等等以此類推,9萬元的效用值是96,10萬元的效用值是100。隨著錢數越來越多,每增加1萬元帶給我們的效用會越來越小,這個不難理解,就像是雪中送炭的效用遠遠比錦上添花的效用大,財富越多,我們對財富單位變化的敏感度越低。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財富邊際效用遞減。
結合上面的數據就不難理解我們經常說的“窮人買保險,富人賣保險”了,如果窮人的資產為2萬元,那么我們可以知道他失去一萬元后,效用減少了20個單位,對其可能就是巨大的損失;而富人的財產從10萬降低到9萬時,其效用只降低了4個單位。也是基于這點,滋生了“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窮人有錢就會想著怎么樣能讓這個錢變得安全,于是就放進銀行給自己買份精神上的保險,將這些財富借給要投資的富人;富人將這些財產進行投資,將風險賣給市場,因為這種風險對他們來說是可承擔的,獲得的收益比失去這點財產帶來的效用程度大得多,也就是說就算失敗8、9次,只需要贏一次就能就平衡這種損失,而且他們有足夠的成本去反復與市場風險博弈。
可能聽了以上開浩跟你分析,你會覺得很有道理,但是開浩下面要講的是,伯努利的這個理論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你雖然會認同我之前提到的例子,是因為我們很容易陷入理論誘導的盲區,簡單說就是一旦你接受了某個觀點并將其作為思考的工具,你就很難注意到其中的錯誤。
在生活中,反問是加深理論誘導的盲區很好的方式,比如在學校上課,老師講課時,總是用錯誤的答案誘導我們說:是不是應該這么做呀,接下來這樣這樣,然后就得到這樣的結果,對不對?在得到大家的認可后,會拆穿自己的把戲,把正確答案告訴大家,從而加深大家的印象。所以我們也來學一下老師,把財富效用理論具體局限性接著給大家分析一下。
以前,你有1000元,而隔壁老王有10000元,而現在由于各種原因,你的資產達到了5000,隔壁老王的資產也變成了5000,那么現在誰應該更開心呢?如果按照財富效用理論來講,擁有同等財產其效應值應該是相等的,也就是說你跟老王一樣開心。然而事實上你比老王高興的多,即使現在你只有2000而老王有9000你還是會比老王過得開心。我們的效用是由我們財富的變化決定的,不是財富值本身決定的,這就是財富效用理論的局限。
知道了這一理論的局限后,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又發明了另一種理論,叫做前景理論。丹尼爾卡尼曼也正是因為前景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財富效用理論不同的是,盈虧正是前景理論中的價值“載體”,前景理論更多的關注了成功概率不同的風險之間的區別。還是用例子來說明一下,你有1000元,如果面對收益,你會選擇50%概率得到1000元,還是選擇100%的幾率會得到500元?如果你有2000元,你面對損失,你是選擇50%概率失去1000元,還是選擇100%的概率失去500元?按照財富效用理論來講,我們兩次的選擇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其最終得到的金錢數量都會是相等的。但事實的結果卻不如此,第一次我們大多數人會選擇肯定得到500元,第二次大多數人會選擇有可能失去1000元,這樣的選擇,不只是因為我們習慣規避風險,還有過度樂觀的偏見以及前景理論的特征之一損失厭惡。
前景理論包含了三個特征,第一,我們在評估時會取一個參考物,也就是說我們會以自己過去的財產作為參考來衡量得失。第二,降低敏感度的原則,這一點在財富變化的評估中也是適用的,即不管最初我們的有多少財富,對增加一單位財產變化的敏感度也會越來越低。最后一個就是損失厭惡,我在之前的節目里也多次提到,這里就不做過多贅述。這三個特征合起來就構成了前景理論,彌補了財富效用理論的局限。
總體來說,我們在實際中會因為自己的盈虧來評估自己的決策,而不是財富的狀態。我們也會因為自己財富的多少面對風險的態度就不同,就像是“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一樣,同等的機會,窮人想到的是自己將錢存進銀行會得到利益,而富人會想自己錯失了投資機會損失了多少獲得財富的機會。這并不是說明哪種思維是好的思維,而真的驗證了經濟學里的那句話,屁股決定腦袋,你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下,你就會對同一種情況作出不同的判斷,改善所謂的窮人思維,并不會讓你真的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