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被動答案變為積極問題,并將問題扔給孩子
在孩子是1~2歲時,我們一直在主動為孩子提供知識和信息。即使孩子們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也能夠通過孩子驚訝和困惑的眼睛來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快速直接回答孩子的疑慮。
這種溝通方式需要在3~4歲時改變。當孩子們問我們為什么和怎么辦時,我們不會直接給出答案,但反向提出問題:你是怎么認為的呢?你覺得我們應該怎么做?你有什么好主意嗎?
提出問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邏輯關系并激發孩子積極思考,如果孩子們想不出解決方案,我們仍然不需要直接給出答案,但是給出一個提示,鼓勵孩子繼續思考,直到他們找到答案。
例如,孩子提問:媽媽,為什么大家都要洗手呢?根據以前的互動習慣,媽媽會直接說出洗手是為了保持衛生的這個答案。但是現在,我們需要提醒自己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引導他自己思考問題,可以向孩子提問: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孩子聽到問題后,他將開始思考,因為手上有臟東西,如果不洗手就會吃到肚子里,就會生病,所以需要洗手。
這雖然只是一個簡短的聊天,但它已經取得了“邏輯思維訓練”的早期教育效果。改變我們與孩子聊天的方式,擅長使用“何時、何地、何人、為什么以及怎么樣”向孩子提出問題,并為邏輯推理創造各種機會,你會發現他可以越來越擅長在他的腦海中使用這些想法。
積極參與孩子的假設游戲
3~4歲的孩子熱衷于各種形式的假設游戲,很多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假裝自己是售貨員,拿一堆玩具和零食,跟媽媽一起玩買東西的游戲。在我們看來,這種游戲非常幼稚,但對于孩子來說,假設的游戲可以發展兒童的行動技巧,社交溝通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因此,我們可以良好地利用假設的游戲來促進兒童的心智發展。
應該指出的是,孩子的認知畢竟是有限的,他們不能完全區分現實和幻想。因此,兒童可能有時會產生異想天開的答案。只要它們在因果關系方面是符合邏輯的,我們就不必糾正它們。
主動詢問孩子的建議
當孩子們仍然很年幼時,我們作為監護人,習慣于幫助孩子做出決定。但是,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芽時,他們開始爭奪決定的權利,這時,我們也應該開始委派權力并積極征求孩子的意見。
不過雖然許多事情倡導讓孩子們自己做,但他們經常做得一塌糊涂,比如吃飯和洗臉,這給父母造成了很多麻煩。但是,我們需要看到這些事情背后的成長,也就是說,每次孩子都做出自己的決定并說自己的想法,都是經過一番思考的。
一個是被動的接受,另一個是積極的思考。顯然,后者更有利于發展兒童的大腦并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例如,在我們購買蔬菜之前,我們會問我們的孩子今天想要吃什么?講睡前故事時,我們可以問我們的孩子他們想要聽哪個故事?
當你給孩子選擇和決定的權利時,你會發現他們很少與你競爭,合作程度特別高,并且經過一段時間后,你就會發現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事情孩子自己就能解決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