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重慶主城格局迎來重大變化。
5月9日,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發布消息,重慶主城區要擴容,構建一個更大的“主城都市區”。
擴容之后的“主城都市區”,將包括原主城9區,加上渝西地區12區,共21個區:
原主城9區: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為中心城區;渝西地區12個區即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銅梁、潼南、榮昌為主城新區;這一范圍還包含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三個功能區。
從9到21,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都市區正式到來。
01
在各大城市中,重慶的區劃結構是相對比較特殊的。截止到目前,它一共有38個區縣,其中26個區,8個普通縣,4個自治縣。
不過說到重慶主城,一般是指主城9區。此次調整之后,主城9區為“中心城區”,渝西12區則成為“主城新區”,二者共同組成“主城都市區”。
要指出的是,重慶主城區擴容,并不是這兩天才首次提出,在2020年的工作報告中就已經有過提及。另一方面,主城9區變21區的具體調整,其實也不讓人意外。
來源:網絡
2015年批復的《重慶大都市區規劃》中,重慶大都市區的規劃范圍,正好是主城9區加渝西12區,還包括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
和今天的“主城都市區”的相比,無論是名稱,還是概念,二者都基本重合。因此,重慶主城擴容,也可以理解為大都市區規劃的進一步落地。
而且,在重慶“一圈兩群”的空間格局中,作為“一圈”的“主城區都市圈”,它所涵蓋的范圍,同樣是主城9區加渝西12區。在統計年鑒中,也是按如此劃分。
也就是說,重慶大都市區,重慶都市圈,以及現在的“主城都市區”,基本都是一個概念。
不過擴容之后,重慶主城區的規模和體量,實現了大幅度的上升。
來源:統計年鑒
比如2019年,主城9區的GDP為9000億左右,達不到萬億俱樂部的門檻。擴容后,主城21區GDP翻番到1.8萬億左右,人口則達到2027萬。
一直以來,在城市間的排位PK中,重慶都是相當尷尬的存在。和省比,重慶規模略小,略顯吃虧;和具體城市比,現有的區劃范圍又太大,有些占便宜。
現在,主城從9區變成21區,這一口徑其實更精確,更有助于和其他城市進行對標。
02
嚴格來講,“主城都市區”,的確不等于主城區。
不過,重慶主城區擴容的事實是無可否認的,否則根本沒必要調整,在已經有重慶大都市區和重慶都市圈的前提下,再造一個概念。
而且從約定俗成的角度,“主城都市區”叫著叫著,遲早也會叫成主城區。
至于為什么要擴容調整,站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其實很容易理解。
渝西12區被納入“主城都市區”,有利于充分發揮“主城新區承接傳遞中心城區功能的作用和引領效應”,帶動重慶向西發展,和成都相向而行。
就在前幾天,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掛牌。成都依靠東部新區東進,重慶通過“主城都市區”向西推進。
相向發展,一方面可以加速一體化,另一方面能緩解成渝雙圈中部塌陷的問題。
即便沒有成渝雙圈的背景,從優化空間布局的角度看,主城區擴容也有必要。
和北京這種格局規整的城市相比,重慶的空間結構相當特殊,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并存,呈現出多中心、多點組團的格局,并且區和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很大。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將21個區當做一個整體來建設,有利于完善中心城市形態,做大主城區的城市平臺,提高輻射效應,同時促進內部的融合發展。
重慶相關負責人就提到,建設“主城都市區”,促進基礎設施同城化,建設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一小時通勤圈。
范圍調整,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無疑會給周邊地區帶來發展機遇,比如開通地鐵可能會更加名正言順。
當然,同樣是“主城都市區”,21個區的定位,以及承擔的使命并不是一樣的,它們分為五個圈層。
第一個圈層是“兩江四岸”核心區城市,包括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第二個圈層是中心城區城市,包括大渡口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
剩下渝西12區。第三個圈層是同城化發展先行區,包括長壽、江津、璧山、南川;第四個圈層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包括涪陵、合川、永川、綦江;第五個圈層為橋頭堡城市,包括大足、銅梁、潼南、榮昌。
靠近原來主城9區的區,無疑是同城化的最先受益者。但站在成渝雙圈建設的角度看,遠離主城9區的幾個區,恰恰是成渝相向發展的前哨站,同樣可以借此收獲利好。
03
主城區是一個城市生產價值最集中的板塊,是核心競爭力所在。通過做大做強,提升資源集聚效應,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和輻射效果,這是區域競爭的常見邏輯。
所以,為了讓城區膨脹起來,在區劃上做文章的城市,遠遠不止重慶一個。
來源:網絡
比如成都。2017年,成都就在原來5個區的基礎上,將龍泉驛、雙流等二圈層的6個區,以及高新和天府新區,納入中心城區的范疇,形成了11 2的中心城區大格局。
時隔不久,在東進戰略的基礎上,成都再次設立東部新區。按照規劃,東部新區2035年常住人口將達到16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00億元。
成都的操作可以理解為,打破地理屏障,在龍泉山脈東側再造一個城市板塊,和原有的中心城區一起,形成更大的空間組合。
值得一提的還有寧波和舟山。
日前寧波出臺和舟山戶籍互認的政策,也就是說,舟山市民可以直接轉為寧波市民。這一突破調整,再次引發了舟山并入寧波的傳言。
歷史上,舟山就是從寧波分離出去的,重新回歸自然很有可能。這一傳言一旦實錘,那將意味著,去年喜提34萬常住人口增長的寧波,將再次擴容膨脹。
對于很多城市化空間到頂的城市來說,在區劃上做文章,不管是行政區的調整,還是功能區的設立,其實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了。
來源:網絡
這種調整,當然面臨著各種成本。比如“主城都市區”的概念,可能重慶人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另外,區劃也不是想變就變,尤其涉及到合并,要層層審批。
但在中心城市的發展邏輯下,對于那些空間受限,迫切需要打開新空間,培育新增長極的大城市,政策層面對于區劃上的調整,可能會更加寬容。
事實上,前不久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就提到,“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承載能力”。具體怎么增強呢,其中的手段之一便是:
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強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和管轄范圍,解決發展空間嚴重不足問題。
重慶此次的調整,不涉及市轄區的變化。不過它也釋放了重要信號——通過各種方式給城區擴容,將成為未來城市競爭的一種重要手段。
當然話說回來,這種調整基本上是大城市的特權。那些主城區在收縮的小城市,更多恐怕只有被吃掉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