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國土面積大體上包括了整個河中地區。這里也是歷史上多次對規模民族遷徙的必經之路。烏茲別克人的祖先按照數量來說,大體上就是當年東伊朗土著、斯基泰人、突厥人、蒙古人的后裔。當然,當中也有少量的波斯、希臘、月氏,甚至匈奴人存在。
起初,烏茲別克所在的河中地區,屬于伊朗語系的東伊朗分支。這一支的其他分支就包括大夏、伊朗東部、北印度部分人群,以及后來從西面重返的游牧始祖斯基泰人。在斯基泰人占據當地主要地方后,河中地區按照生產模式分為綠洲農業定居點--游牧草場的混合樣式。
當波斯帝國征服河中后,烏茲別克人的早期祖先也一分為二。城市居民臣服于波斯人,草原部落則是波斯人的同盟。后來的希臘人進入該地,尤其是占據了撒馬爾罕后,也沒有改變這個模式。
隨著帕提亞部落的南遷,與帕提亞帝國的建立,河中開始處于一個相對獨立的混亂時期。這里有時候從屬帕提亞帝國,有時候從屬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后來還臣服于北印度的貴霜帝國。
絲綢之路的逐步興盛,讓當地的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一些從中國境內西逃的月氏人,也開始遷徙到當地。但總體上人口還是斯基泰伊朗。這些人的混合與當地經濟發展,最終在古典時代后期,催生了一個被稱為白匈奴的中亞霸權。
白匈奴與西面的薩珊波斯王朝,多有征戰。最后在波斯人與新崛起的突厥人夾攻下敗亡。突厥人則利用自己的冶鐵技術和貿易位置,開始進入河中地區。這個階段內,被中國古人稱為粟特人的團體開始嶄露頭角。所謂的昭武九姓,大部分就來自當地。他們壟斷絲綢之路貿易,一直到阿拉伯征服者到來。
但最終,從阿拉伯征服中受益的還是更為接近的突厥人。尤其是阿拉伯帝國的阿巴斯王朝,本身就是偏向中亞-伊朗勢力的一個王朝。大量突厥人開始進入近衛軍與宮廷機構,逐步取代了原本波斯人的位置。阿巴斯王朝雖然還存在了很久,但已經失去了對河中地區的控制。當地成為了波斯-突厥系王朝或突厥人自己建立的地方軍事強權的主要爭奪目標。
這個至關重要的階段,成為了中亞與西亞突厥化的原因所在。大量的突厥人占據了軍事職位并滲入了商業團隊,從而促成了當地人的突厥化。典型的就是喀喇汗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這樣的中亞突厥王朝。他們的時代在13世紀的蒙古第一次西征后,戛然而止。
在蒙古西征后,烏茲比克人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大體上被金帳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瓜分完畢。蒙古人除了少量在邊緣草場活動的部落外,其余的基本上在100年時間里被城市及周邊地區的波斯-突厥文化同化。今天烏茲別克人的直系祖先,就來自原本屬于金帳汗國的那部分地區。他們以金帳汗國歷史上的烏茲別克汗為民族始祖,將大汗的名字作為自己這個種群的名稱。
但在南方地區,屬于察合臺一系的帖木兒帝國異軍突起。以撒馬爾罕為核心的這突厥大帝國,數次北伐金帳汗國,每次都掃過烏茲別克人所在的區域。這迫使他們更加團結一致。在帖木兒本人死后,他們開始對河中南部地區進行反撲。帖木兒各王公的分裂,促成了他們的成功。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終于殺入河中,占據撒馬爾罕。最后,他們甚至追殺了帖木兒王朝的各地方藩屬,控制了大半個中亞。
此后,烏茲別克人就為了他們在河中地區的征服成果,與起源自阿塞拜疆的波斯薩法維王朝纏斗。在著名的謀夫戰役中,波斯皇帝伊斯邁爾一世擊斃了烏茲別克歷史上最重要的領袖昔班尼汗。烏茲別克人被迫分裂,形成了后來的布拉哈、希瓦等較小的汗國。
這些烏茲別克人的小國,為了對抗波斯的東擴壓力,開始尋求向西方的奧斯曼帝國求援。由于奧斯曼帝國從16世紀開始,由蘇丹本人兼任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哈里發。所以,一直支持同樣信奉遜尼派的烏茲別克人,在東方牽制什葉派的波斯。一些奧斯曼人掌握的歐洲軍事技術,也在這個時候持續輸入河中地區。
波斯人始終拿這些地區小強沒有辦法,這個局面維持到了19世紀。隨著俄羅斯人在19世紀從西伯利亞和高加索大舉南下,這些汗國在不長的時間里,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中亞領地。又經過了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權的政治重組,今天的烏茲別克地區才正是成型。
簡單講完這段歷史,相信大家也就對烏茲別克人的祖先來源,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斯基泰伊朗、突厥和蒙古,無疑是他們最主要的血統和文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