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曉嫻
你認為人的一生,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和矛盾沖突的能力。
為什么呢?因為人這一生,從生下來就開始不停的在解決問題,從解決說話、爬、走、跑、吃飯、上學、工作到結婚生子等等。從本質上來講,人生就是問題堆積而成的金字塔,誰解決問題能力強,誰就能最先爬到金字塔的頂端。
那什么是決定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只要是解決問題,就很難避免會發生各種沖突和矛盾。解決問題能力強的人,就是善于化解沖突和矛盾的人。決定化解矛盾和沖突能力的,是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不管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其實都等于是一場談判,如果一旦談判中發生沖突,引發矛盾,可能就會形成僵局,談判可能會破裂,甚至產生不好的影響和后果。
很多人知道談判中會有沖突,卻很少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是沖突?沖突是一種二元矛盾,是自我意識中生成的“你”和“我”的生死較量場景,把對方當做會威脅到利益和身份信仰的敵人,從而把雙方變成了對立面。
但其實雙方只不過是立場不同而已,哪有什么敵人,多數沖突都是自我防衛意識引發的誤會而已,然后這個誤會最后卻變成了沖突雙方之間的導火索。
那如何才能解決誤會,化解沖突呢?原本我以為化解矛盾沖突,只要雙方做適當的退步,恢復理智就能解決,事實并非如此。
在《不妥協的談判》這本書里說:'沖突的源頭,不是缺乏理智,也不是情感沖動,而是比理智和情感潛伏得更深的:你的身份認同。'
這個觀點是刷新我認知的,同時也讓我很震撼,細想一下,的確如此。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身份認同。這個身份認同,它又是如何引發沖突制造矛盾的。
我們想要解決沖突,首先就要知道沖突是怎么造成的?沖突雙方之所以會形成矛盾,是因為在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面,把對方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讓對方變成了自己的敵人。
你想,既然這雙方是敵軍對峙,哪有不開火的道理呢。那為什么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面會把對方當成敵人呢?
《不妥協的談判》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爾·夏皮羅,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溝通和談判專家,哈佛國際談判項目創始人。通過多年研究,夏皮羅先生發現,導致潛意識把對方當做敵人的是3個重要的概念,分別是'關系身份'、'部落效應',和“身份認同”。
這3個概念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在沖突的環境下,容易陷入情緒失控的場面,而造成情緒失控的是大腦感受到,自己的認知或最在乎的東西不被肯定。
而事實上,這種大腦感受是比較主觀的,因為沖突雙方立場不同,考慮的問題和角度及利益自然就不同。最后雙方把立場不同的思維,誤會成了一種攻擊,這才是沖突的真正起因。
而引起沖突最重要一個概念其實是身份認同。什么是身份認同呢?
比如,你說你是一個醫生,別人卻質疑你醫術不行,或者是質疑你任何深信不疑的信仰等等。身份認同指的不僅僅是單純的身份,還包括各種信仰和具體的事情。那我們面對沖突這些問題的時候,到底該怎么解決呢?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說了一個人在沖突環境下容易陷入的'高度情緒化沖突'的五大誘惑,分別是:
第一個叫眩暈,指的是一種扭曲的意識狀態,它會吞噬你的情感能量。
第二個是強迫性重復,指的是一種跟自己過不去的行為模式,總有一種逼自己重復做某件事情的感覺。
第三是禁忌,指的是阻礙合作關系的社會禁忌。
第四是瀆神辱圣,指的是對身份最重要的支柱進行攻擊。
第五是身份政治,操作你的身份,為他人的政治利益服務。
這5大誘惑其實就是對一個人的內心層面的自我解剖,簡單來說,就是外界反饋跟自己內心判斷標準的抗衡。你認為對的東西,如果外界給你的反饋是負面的,這個時候,你就會有情緒,甚至還會失去理智。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夏皮羅先生在書中給出了一種解決沖突的方法,他把這種方法叫做合作力。
那什么是合作力呢?即揭示身份的神話,轉化腐蝕性情緒,在沖突雙方的空間里,建立跨界交往的橋梁,來重新構建雙方之間的關系。
具體怎么做呢?在書中說到,化解沖突有5個關鍵點,分別是賞識、親和性、自主權、地位、角色。在談判當中,這5個關鍵點受到威脅的時候,就容易引發沖突,而在5個關鍵點某個受到認同的時候,就容易建立合作關系。
具體怎么做呢?可以通過3個步驟把5個關鍵點揉合進去。
第一步:大方表達每個人的利益和想法
我們在談判的時候,起沖突的原因是因為沖突雙方,認為對方會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但既然是談判,或者是解決問題,就會涉及到雙方的利益問題。
而雙方在各自立場,維護自己立場利益,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這屬于自主權,當自主權受到侵犯,矛盾自然就起來了。
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做到,大方的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想法,認可對方的利益和想法,這種思維上的交流,即保護了雙方的自主權,也肯定了對方的地位和角色。
這樣的狀態,沖突雙方自然就沒了情緒,可以坐下來好好談事了。
第二步:重新定義彼此的身份和自己要達成的目標
第一步完成后,這第二步我們要在談判的時候,真誠的賞識對方的角色和身份,在其位謀其職其實是很負責的表現,值得被肯定。
但由于我們有時候因為立場關系,很容易把主觀意識帶到談判當中去,而且還不是刻意的,它是一種潛意識行為,不知不覺就發生了。所以沖突起來的時候,我們有時候都覺得莫名其妙。
所以,我們在談判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目標是什么?對方的目標是什么?怎么樣做才能讓對方肯定我們的目標價值,而不是一味的去強調自己的利益,或者是爭個輸贏。
一個人一旦理解對方想要達成什么目標,就會重新定義對方的身份,同時也會思考自己的目標,如何才能跟對方的目標相一致,從而找出解決方案。只要我們有了解決問題的思維,那么沖突就很容易化解了。
第三步:把雙方情緒和沖突,轉化為互利共贏的機會
而第三步是通過前兩個步驟,把彼此的情緒和沖突,通過溝通和理解,以及明確各自目標的方式,去尋找雙方能夠共贏的方案。
其實,當我們感受到身份被威脅的時候,我們是可以選擇應對方法的,只是有時候受到部落效應的5大誘惑影響,只顧著維護自己的身份和立場,忘記了自己最終要達成的目標。
但只要知道,我們有應對的能力,那就能夠想到其實談判的目標,是達成合作,而不是多一個敵人。
而且不打不相識,有時候沖突處理得好,甚至都可以變成一種互利共贏的機會。比如,比較大的公司都有個部門叫做危機公關,作用就是把危機變成一種共贏機會。
以上三個步驟,可能無法涵蓋書中全部內容,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大家可以再仔細閱讀這本書,這本書里面有很多觀點還是值得我們思考一下的。
其實讓我們不妥協的,并非是對方,就是丹尼爾·夏皮羅先生說的:'如果眩暈造成的基本問題是你的思想、感受和行動因此變得狹隘,那么擴展你意識狀態,開闊心胸,放寬眼界,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打破眩暈束縛的必然策略。'
只要我們明白談判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摧毀對方,而是要尋找雙方都切實可行的,最有利可以完成交易,達成彼此目標的最好解決方式。
那么所有的不妥協,就會為了目標而變得在不妥協目標基礎上,去尋找可以達成雙方目標的最佳方案。
而明白自己談判真正的目的,我們只要做到一點就可以了。就是我們要明白這本書的核心價值觀,即每個人都是有身份信仰的。
我們應該認同對方的身份信仰,只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目的,不要讓對方感受到威脅,就能避免和化解一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