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曠野的時候/召來雨水灑遍/做成套桿的時候/引來眾人的艷羨/長在叢.林的時候/召來雨露滿天/走向畜群,的時候/簡直扣人心弦/挎著它走向曠野/坐騎也顯得壯觀/靠放在院里的時候/家宅也顯得燦爛/追套牛犢的時候/非常順手的套桿/追捕烈馬的時候/得心應手的套桿/跟那彪悍的力士/十分般配的套桿……/牧馬人的武器一樁/馬群中的裝點一件/守夜人的武器一樁/大灰狼的喪棒一件
這可以說是套桿的“綱”,該講的都講透徹了。套桿主要是套馬的,也可以套羊、套牛犢,也能用來套狼和追捕敵人。呼倫貝爾一帶,多見騎馬持套馬桿的牧羊人。最簡單的套桿只有三部分組成:主桿直接與梢桿相接,再加一個套索就可以了。最復雜的,主桿前面加上中桿,中桿前面加上肩桿,肩桿前面加上梢桿,梢桿前面再接桿梢,加上套索共六部分組成。主桿的屁股上,還要安一個牛角或硬木做的疙瘩,以防套馬時桿子從手中滑脫。全長四五庹。主桿用長在叢林中的稠李、杠柳制作,這兩種木料不粗,卻結實輕巧。也可用樺木為之,但忌用枸子、竹子、山榆,說不利于牲畜繁殖。梢桿長一庹,宜用山藤、榛木制作,因此二木富有韌性,顫而不折,彎而不斷。
遠在蒙古汗國之前,套桿已使用于民間。《秘史》載;“一人騎自馬握套桿獨自趕來”。套桿是貴重之物,尊之為“男子身邊的吉祥物,畜群中間的召福桿。”牧人云:“打獵離不開狗,放馬離不開桿。”平時不可隨便亂扔,靠在氈包西邊立起來,或夾在氈包的圍繩上。特忌婦女跨越。清明之夜,橫置浩特附近,次日一早如被嫩草覆蓋,可兆當年年景不錯。套桿攜帶,也有成法:騎者拄桿上馬,將桿右手橫握,置于馬背。或把手套在套桿上專門配備的繩環里,拖桿于馬右側前行。
套馬是蒙古人一絕。其中又分步行套馬和乘馬套馬兩種。乘馬套馬多數甩桿套頭,也有套耳、套脖的,看各人的技藝而定。草馬眼尖耳靈,機敏過人,知道你要套它,死也不往群馬中間去,怕被裹挾套住,多會兒也在外圍逡巡。一旦發現不妙,逃跑十分方便。久經沙場的老手,把馬緩緩趕攏,自已在旁邊若無其事地轉悠,眼卻盯著要套的草馬不放。看到有機可乘,突然橫切而入,將套索甩在它的頭上。如果一桿套空,馬便受驚狂奔,只好追套。這樣弄個人困馬乏,草馬掉膘,為好套手所不取。草馬套住以后,要能穩住套桿,不可讓它拖走或再度脫逃。在套住草馬的一刻,桿馬會主動配合,將后腿后坐,前腿騰空而起,使主人穩坐鞍上,把桿子掀緊,不至拖下鞍馬。有的桿馬并不后坐,順著草馬跑上一段,配合主人伺機將其摟回頭來。鞍馬之技,也不一而足。
2 馴馬
馴練一匹奔走如飛的駿馬,主人不知付出了多少代價。
一個真正的牧人,對于那些“自生走”的馬駒是不屑一顧的,認為將來是老婆娃娃騎的材料。而那些桀驁不馴像野騾似的馬駒兒,恰恰被他們選作馴練的對象。于是艱苦的培訓工作從兩歲起就開始了,牧人把它從馬群里分離出來,單獨關在專門的馬廄里。那馬槽總是不斷加高著,促使它時時刻刻揚起頭來。這樣培養出來的馬,才能昂首挺胸、前軀高大,給人一種挺拔和雄偉的美感。馬糞一般不去清除,這樣四蹄才能長得豐圓飽滿。如果把糞除掉,就會長成駝蹄似的扁片兒。不但樣子難看,而且跑不出路去。可是到了體息的時候,卻必須把它拉到槽外,不讓一點糞尿沾在它的身上。受到這樣精心調養的馬,就像得到父母寵愛的姑娘一樣,一二年內就出落得水蔥也似的,又漂亮又英俊。可以說,駿馬是牧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出來的藝術品。
養到三歲以后,四蹄打了掌,開始馴練了。就像人生下來會走不會舞一樣,駿馬的“走”也是壓出來的。每年春天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許多牧民騎著馬每天在草灘上來來去去地騎馴。沒有鞴過鞍兒的生馬騎上容易跑,這樣就把嚼子勒住,讓它學會“走”。可是這么一勒,就成了平常的慢走,于是不得不把嚼子再松一點……這樣不知經過多少月夕昏晨,那馬突然獲得靈感似的來了“走”。牧人像撿了一件欽達木尼如意寶一樣高興,他便千方百計地保護和鞏固著這種步態。過上很長一段時間以后,又在地上不遠不近地擺許多椽子,讓馬從上面走過去。馬怕磕了腿,走過的時候前蹄抬得很高,蹄掌向里彎得很深,到幾乎挖著自己胸部時,才騰空向前而出。這樣久而久之,養成一種高腿大步,再到什么地方也不變啦。這種良駿快走的時候,你從側面觀賞,就像一位演奏家在敲打揚琴,動作非常嫻熟而敏捷,在視覺聽覺上都有一種韻律和美感。
這“走”是騎術上的一個專門術語,是指一種同側兩腿同時并舉的快步溜蹄走法。既異于平常意義上的“走”,又異于雙蹄大奔的“跑”。駿馬在騎乘時最討人喜歡的秘密,就是在于“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作詩要經過三個境界。走馬的步態也要分成三個階段。開始馴練出的四方步態,對于整個走馬說來,還是一種低級階段。有的駿馬經過馴練,瀠能突破這個階段。使四只蹄子連起來成為平行四邊形。這叫錯落步態,屬于中間階段。最好的駿馬是流水步態,它的蹄跡完全是兩條直線。這種走馬跑起來像飛一樣,耳邊呼呼地直聽到風響。騎者回頭望去,能同時望見十三朵濺起的蹄花,短時間內連火車都攆不上。
牧人馴馬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走”,可是因為付出了代價,對體現著馴練成果的馬(已不是原來的馬)產生了“愛”。馬在接受訓練的時候不但獲得了步態的進步,同時也培養了一種對主人的“情”。好的駿馬就像烈女一樣,具備了一種頑強的貞操。好馬不鞴雙鞍,這句話不是憑空杜撰的。馴過的駿馬是主人不會說話的摯友。你騎著它去趕牛,它會連踢帶咬把牛趕回來,甚至當你喪失騎乘能力的時候,它也不對你另眼看待,會想盡辦法讓你騎到它背上,決不像驢子一樣,覺得你駕馭不了它時便尥蹶子。
一個牧人跟我講過,在他被挖成內人黨蹲牛棚時,由于忍受不了肉體的折磨和心靈的侮辱,曾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逃到黃河邊上,打算和這冷酷的世界永訣。就在他正要跳水的時候,“咴——咴咴”,傳來了桿子馬嘶裂人心的長嘶。他是個光棍馬倌,聽到這熟悉的嘶鳴,就像聽到情人的呼喚,一下子把他穩住了。那馬跑上來,嗅著他渾身的血腥,用嘴巴輕輕撫摸他受傷的面頰,好像就要開口說話似的。“馬還沒有嫌棄我,這個世界難道就能嫌棄我嗎?”想到這里,他拍拍馬的蹄子,那馬真的半臥下來,他一咬牙爬上馬背,就像溺水的人得到救生圈,一趟子跑出苦海,躲過了這場災難……
蒙古人熱情好客,慷慨大方,但在馬身上表現得比較小氣。他很難向別人出借自己的走馬,別人也決不貿然開口。當一個人遛馬的時候,就是王爺來了也不能停下。如果丟失了自己心愛的坐騎,那就成了天大的災難,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把它找回。一邊走一邊唱:“誰要是看見我的馬,賞他一件狐皮馬褂;誰要是捉住我的馬,賞他一件虎皮馬褂!”好像做廣告一樣,走一路唱一路,使草原上的人們都知道他丟了馬,一齊幫助他尋找。
蒙古人提到馬的時候,就像提到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樣,立刻就會引起滔滔不絕的談興,每個人都有一段人與馬的故事。我們常常把“驢馬”連在一起使用,這在他們看來實在是對馬的褻瀆。他們在實際上,已經把馬從五畜的地位提升起來,用盡世界上最美好的詞語贊頌。現在這部分贊馬的民歌和祝詞,已經成了蒙古文學中最優秀的珍品。
蒙古人把駿馬和美女相提并論,互為比興,抒發他們的情懷:“黃羊脊背的銀合馬喲,一聽你的叫聲就能認出來。自幼相愛的小情人喲,一聽你的笑聲就能認出來。”可見駿馬和美女同是人們欽慕的對象。翻開那些古老的史詩,凡是有英雄出現的地方,一定有駿馬相隨。那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神馬,總是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出現在主人面前。主人有難也總是想到駿馬來搭救;“王子看見自己的戰馬,臉上呈現出愉快的笑容,他把自己內心的隱情,向自己心愛的寶駒傾訴”,可見駿馬就是英雄的心腹了。
有人說,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駿馬將為人類所拋棄。因為它無皮無肉,不能開辟新的用途。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由于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精神要求的擴張,騎馬將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和體魄鍛煉風靡一時,就像現在摩登的青年玩輕騎摩托一樣,何況馬有那么多機械工具無法代替的特質呢!
蒙古人馴馬的特點是注意養氣。第一次騎馴的草馬,不可讓它跑得放了大勁。正當它意氣風發的時候從背上跳下,使其恢復和增加體力,切忌跑得精疲力盡、一次征服。馴馬和牛、駝的時候,要把“去驚”放在首位,使其膽大氣粗,并不是硬耗它的體力。騎士估計它的對手,務必在力量用盡之前滾鞍下馬,力量恢復以后再騎上去。蒙古馬由于從小未放過大勁,銳氣未消,主人稍一慫恿,便奮蹄揚鬃,力氣倍增,沖鋒陷陣,無所阻擋。隨著年歲增長,骨骼變硬,意志更加堅強。故民間有“要騎好馬,蒙人的老馬”一說。明朝岷峨山人,曾忌胡馬之勇,謂“漢馬即有雄姿逸態,可期千里者,只能直馳,一睹劍光揮霍,輒遙去,是馬不能相當也”;主張采取“射人先射馬”的戰術。僅此一例,亦可反證蒙古馬之優良。
馴練貼桿馬的時候,起套時要選那些估計可能套住之馬。這樣套住以后,貼桿馬眼睛也尖了,蹄子也快了,信心也足了。如果一開始就讓草馬逃脫,就會銼了銳氣,預后不良,將來騎它套馬時肯出毛病。馴練參賽馬的時候,從小注意培養其競爭意識。不賽則已,一賽必然讓它奪魁。奪不了魁的,就勒住不跑。久而久之,就會培養出一種好勝心理。只要幾匹馬走在一起,它一定要跑在頭前才罷休。筆者就曾騎過這樣的駿馬。
3 馴駝
號稱我國“駝鄉”的阿拉善戈壁草原,牧民很古以前就馴化了駱駝,讓它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馴駝技術和經驗。
(1) 鼻拘馴練
駱駝盡管高大威武,堪稱畜中之王,但它的弱點在鼻子上。在鼻子上穿個鼻拘很容易馴服。鼻拘用木質堅硬的紅柳、鼠李削成,一頭帶權的最好。如果沒杈,也要削成一個疙瘩,以便穿入駱駝鼻子以后,一面可以卡住。另一頭必須是尖的,以便從鼻子上扎眼兒穿出來。尖的這頭應在里首(左邊),再削出一個壕壕,在上面拴上駝韁,以便牽引。鼻拘直徑1.5cm,長度22cm。駱駝在二三歲時就要上鼻拘,太大了不好馴服。駱駝鼻子下面有個地方,長著針茅(草名)似的絨毛,這就是穿鼻子的地方。天生的空穴地方,不知道是哪個聰明人怎么找到的。只要離開這個地方,扎在哪兒也不適當,鼻子容易紅腫,疼得直吼,甚至發脾氣。穿鼻拘的時候,可以用鼻拘削尖的那頭直接穿刺,也可以用一個略粗的竹扦把鼻子扎通,再把鼻拘穿入。
(2) 牽臥馴練
駱駝在一歲的時候,拴住其腿,戴上籠頭很容易馴服。如果三歲上牽馴,就要穿上鼻拘,戴上籠頭,練在馴練出來的成駝后面,一個人在前面牽著,另一個人從后面驅趕。要小心它突然站住、后退或發脾氣,以至把鼻孔豁穿,把鼻拘掉出來。
所有的駱駝都要馴練臥倒;先用繩子把它外首的前腿拴住,從脊梁上架過左首使勁一揪,里(左)前腿吃不上勁,用勁一掣或一推,就能跪倒,或用繩子把兩條后腿的小腿纏住,一拉也能讓它臥倒。不論采用哪種辦法,都要手執駝韁,把駱駝從里首往下按頭,同時口中喊著:“蘇格蘇格”,以配合動作讓其跪倒。跪慣以后,只要把它的頭向里按一按,輕輕掣動韁繩,說聲“蘇格蘇格”,它就能自動臥倒。
(3) 騎乘馴練
駱駝吊控五——七天以后開始騎乘:讓駱駝臥倒以后,從里首輕輕壓著駝韁繩,騎上去以后,再慢慢把駝韁松開,讓駱駝站立起來。如不這樣馴練,駱駝就會養成猛起的習慣。站起來以后,順著它愿去的方向,控制鼻拘或左或右地行進,不要過分催迫,也不要打腦袋。最好跟在騎駝人后面,輕輕掣動韁繩,這樣最易馴服。如果看見其他牲畜準備臥倒,要趕緊打著它朝一邊快跑。如果讓它臥下你再下來牽它,以后一看見畜群它就不想走了。一般駱駝你想下去比較容易:勒韁站住,從脖子上溜下來。或從背上下來。馴出來的駱駝,也可以從脖子上爬上去。駱駝腰硬,騎起來不如馬舒服。但是十分暖和,冬天騎在駱駝身上,前后有駝峰擋風,渾身毛絨絨的,一點不冷。速度比馬一點也不差,也不用好好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