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代表著冬天的勃勃生機,也代表著春天的融融氣息,更預示著著一種超凡脫俗的品格與魅力。
自然界的山水風云、蟲鳥花魚……皆是詩人筆下的寶貴詩料,曾被鮮活地嵌入了詩中,注入了詩意。那么,這高貴的梅花自然也不例外,并且它更是讓詩人們費盡筆墨而題之不厭。
王守仁云: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王安石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鄭板橋亦有云: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還有陸游、林和靖等等皆因寫梅而聞名于世。
那么我們本期且不妨來就著冬天別有的這份清寒,細細品讀一首關乎梅花的詩作。這首詩雖然來自于一位并不出名的詩人,但此詩的韻味與境界卻足以讓我們為之叫好。
白梅
元 ·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作者王冕是元代著名的畫家、詩人,而且此人對梅花情有獨鐘,他不但喜歡畫梅,還喜歡寫詩詠梅。據記載,王冕雖然出身貧寒,但從來傲骨錚錚,他不與俗人同流合污,不向名利卑躬屈膝,對世態之弊亦毫不留情地予以犀利抨擊。所以,由此可見,作者愛梅與其孤高淡泊之性情是分不開的。
梅花有紅白之分,王冕所詠的正是那潔凈如雪的白梅。梅與雪不可分割,乃為一家,所以盧梅坡云:有梅無雪不精神。那么在這首詩中,作者也是首先就提到了雪:冰雪林中著此身;能在冰雪中生長、盛開的花,定是需要一種勇敢、不畏嚴寒的精神。作者寫這一句,是從最典型、最基礎的角度出發,來點明梅花的生長環境、盛開的時節,并初步表了達對梅花的贊美情懷。
從寫法而言,承句也是遵循了一般詠物詩的準繩:不同桃李混芳塵;感覺“桃李”這類占盡春風的花木的確是“挺背”的,因為總會成為被拿來對比、甚至諷刺的對象,尤其是在蓮花、菊花、梅花等的高潔物象前,貌似從來都不占優勢。玩笑打住,拉物作襯本就是詠物詩的一種主流寫法,而且“物本無意,是人有心”,詩人也只不過是借物言志而已,所以“桃李”在這里被視為反面物象也合乎情理。
桃李的嬌艷與梅花的純潔高貴是沒法比的,故而盛開在冰天雪地里的梅花,雖然歷盡嚴寒的考驗,但最終收獲了“桃李”難以擁有的魅力,達到了它們永遠難以達到的境界。這樣論來,梅花還有必要與“桃李”爭春嗎?當然不需要,一潔一塵,是不能等同相論的。所以作者的“混芳塵”三個字犀利無比,將二者之間的距離最大程度地拉開,貶桃李而贊梅花之態度尤其鮮明,情感已趨濃郁。
當然,這句背后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桃李、梅花各有所代,前者代爭名奪利之俗人,后者代同作者一樣的清心寡欲之賢者;作者對前者的強烈抨擊,正體現了自己厭惡世間之丑態的高尚情操。
前面先發議論,明寫梅花的品格,到了后兩句中,作者借“嗅覺”描寫來從側面烘托梅花的品格、抒發內心的情感: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梅花不僅有絕塵之姿,更有脫俗之香,故而作者用了一個“清”字來進行形容。梅香趁著雪夜而發,它把春的消息播向天地之間,體現了一種服務與犧牲精神。“梅是最早春”,人們常借梅花來告示春天的到來,而作者這里也正是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
句中的“一夜”與“萬里”是兩個非常具有對比性的數量詞,一小一大、一近一遠,這樣的搭配就恰到好處地點出了梅花香味之甚,這種“香”可不是一般的花香能比的,它就那樣悄然一呵,便盈滿了整個乾坤。梅為春,其香當然為春,所以作者的“散作乾坤萬里春”可謂一句雅致而富有張力的大氣佳句。
而在情感方面,作者對梅花的贊美在此處又上升到了一個高度,他將“實證”入句,充分闡明主旨、渲染情感,框架穩固、韻味在線。
那么從邏輯關系來講,后兩句形成流水式,不見銜接之語卻脈絡清晰,一呼一隨緊密流暢,也是作者的匠心體現。
淬雪絕塵清骨瘦,高標若論是梅花;各位看官,當品完王冕的這首詩后,你是否會對梅花再加青眼?“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這句詩是否寫入你心?歡迎留言說說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