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來到陳獨秀先生的故鄉安慶視察,陳獨秀是革命先驅,毛主席年輕的時候,也深受陳獨秀的影響。如今陳獨秀先生已經過世多年,看著眼前安慶的一草一木,毛主席心里五味雜陳。
毛主席問安慶陪同的地委書記:“陳獨秀家里還有什么人沒有?”書記回答:“他的三兒子陳松年住在安慶,現在在磚窯當工人。”毛主席沉吟半晌說道:“他是陳獨秀的后人,應該給予些照顧?!?/p>
顛沛流離
陳獨秀和原配高氏生下三子一女,陳松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兩個哥哥陳延年和陳喬年都是革命烈士。和父親與兄長比起來,陳松年的人生并沒有那么轟轟烈烈,但是也飽嘗了人世間的辛酸。
陳松年幼年的時候從未見到過父親,因為當時陳獨秀四處奔走,為了革命呼號,而且也另娶妻子,極少回家。但是陳獨秀所做的事情是革命,革命意味著斷頭流血,陳獨秀時常要入獄受苦,家人也經常上通緝令。
數年之后,陳延年和陳喬年外出求學,只剩下陳松年與姐姐陳玉瑩留在母親身邊陪伴,不曾想到,陳延年和陳喬年竟然為革命而犧牲。在安慶老家,陳松年一直很少得到哥哥們的消息,只知道他們先是到了北平,又去了法國留學,后來在黨內成為了干部。陳松年雖然懵懵懂懂,但是也非常佩服哥哥們的志向,更希望將來能夠追隨哥哥們的腳步。
可是在陳松年17歲的時候,上海忽然傳來了噩耗,陳延年被殺了!陳延年在1927年6月被捕,敵人對他嚴刑拷打,但是陳延年沒有屈服,7月,陳延年在上海被敵人亂刀砍死,就義之前,敵人命令陳延年跪下,陳延年凜然回答:“革命者光明磊落,寧跪著死,絕不下跪!”
母親高氏得知延年被害,一病不起,陳松年與姐姐玉瑩安頓好母親之后前往上海,想要給哥哥收尸,然而上海當局得知他們前來給陳延年收尸,直接將他們攆了出去,別說收尸,就連看一眼也不許,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上海給陳延年上了一炷香。
厄運不斷
不想壞消息接二連三,半年后,陳喬年也被敵人逮捕,于1928年6月被敵人殺害,陳家兩個兄弟,都是不到三十歲便犧牲了。松年和玉瑩再一次忍著悲痛前往上海,他們去的時候,陳喬年的尸體還沒有挪走,陳玉瑩看見弟弟倒在血泊里,全身都是傷痕,當場昏死過去,回到安慶老家不久,陳玉瑩因為受到嚴重刺激病倒,沒幾天也去世了。
家中四個兒女,如今只剩下了陳松年一個,陳松年當時也不過18歲,家庭接連不斷的變故讓年少的他心力交瘁,可是為了母親,他不得不強撐精神,扛起家中的事務。1930年,陳獨秀被捕入獄,高氏驚惶不安,一定要去南京探監,陳松年只好帶著母親前去,說來,這竟然是他記事以來第一次和父親見面。
見到獄中的父親,陳松年也無法平靜,大哭起來,陳獨秀對陳松年說:“不要流淚,松年,男子漢應當經得起任何折磨?!?/p>
1938年,抗戰爆發,安慶也淪陷了,陳家的家財被日寇洗劫一空,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陳松年帶著母親和祖母,還有妻子女兒前往重慶江津,當時正趕上陳獨秀也出獄,于是陳松年也帶上父親,一家老小共同到江津生活。
對于陳松年而言,他經受的苦難已經太多,如今一家人至少還在一起,已經很讓他感到安慰了。因為家事的重擔,陳松年沒能像兩個哥哥一樣到大城市求學,而且戰亂期間,生活本就艱難。祖母父母都已經老邁,妻子體弱,女兒年幼,陳松年只能一個人養活全家,他白天在中學教書,晚上還要額外幫人算賬、校對,勉強維持吃穿。
晚年的陳獨秀已經不再提起那些政治上的事情,他每天只是含飴弄孫,毛主席周總理曾經邀請他來延安生活,但是陳獨秀總覺得自己過去認識的人都不在了,李大釗犧牲了,自己兩個兒子也同樣犧牲了,所以他不愿意去。
悲歡離合
在陳松年眼中,陳獨秀總是很孤獨的樣子,他時常為父親感到惋惜,如果陳獨秀不經歷那么多坎坷就好了,可是,以陳獨秀的革命熱情,以陳獨秀的性格,他又怎么可能不經歷坎坷呢?革命者都是孤獨的,這是最讓人感到傷心的事。
1942年后,陳松年先后經歷了祖母、父親還有母親的去世,他的長輩們一個都不在了。1947年,在抗戰結束之后,陳松年帶著親人的骨灰回到了安慶,他們的老宅已經被毀壞殆盡,這座小小的城市里,仿佛從未有過他們生活過的痕跡。
自此,陳松年留在安慶,帶著妻兒過著平靜的日子,一家人的日子還是非常困難。為了多賺點錢給女兒攢學費,陳松年跑到磚窯廠做工,很少有人知道陳松年是陳獨秀的兒子,他活得非常低調。
陳松年的愿望就是把孩子們供上大學,雖然家業艱難,可是他始終希望孩子們能夠傳承陳家書香門第的門風。主席來到安慶之后,發現陳松年一家人生活困難,十分唏噓,特意交代地方政府每個月給陳松年三十元的生活補貼。
拿到這筆錢,陳松年十分詫異,后來得知是毛主席的囑咐,陳松年不由得淚落如雨,多年以來他見慣了人世間的凄風苦雨,他實在想不到,主席在百忙之中,還會惦記著自己一家人的生活。他知道,主席這樣做,也是牽掛著自己父親陳獨秀的緣故,無論如何,陳獨秀是被肯定的。
七十年代,陳松年帶著子女重新給父親陳獨秀修繕了墳墓,立了碑,如今他們的日子終于安定了下來,他也終于能夠重新給父親操辦后事。人們依然銘記著陳獨秀,銘記著他為中華民族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