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底蘊深厚的孩子,成績都不會差。
但是在真正學習時,往往也是問題多多:
孩子每次讀古詩,就犯困;
哪怕會背了,過一陣子就忘記;
對詩詞一知半解,不會運用到寫作表達。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無非就是這兩個:
1. 詩詞創作年代離生活太遙遠,再加上孩子的閱歷淺以及知識儲備貧乏,理解起來是很有難度的;
2. 課堂知識點的講解太過古板、枯燥無味,孩子不感興趣。
針對這些問題,小編特別總結了學習古詩詞常見的3大誤區,趕緊來避坑吧!
誤區1:只顧著讀古詩,不知道創作背景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講古詩詞多數會側重在朗誦和背誦上,關于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經歷只是簡單地過一遍。
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我們與詩詞內容脫節,不容易與作品產生共鳴。
因為古詩詞與我們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僅是機械地在字面上理解詩詞,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還需要了解這首古詩詞的作者是誰?他的簡介和生平是怎樣的?這首詩是在什么樣的心情下,什么樣的環境里寫出來的?
這些問題對于古詩的學習非常重要,梳理清楚,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首詩。
因為作者在不同的年齡創作的,在不同的境遇下創作的,所表達的情感自然也是不同的。
比如李白的代表作《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寫此詩時李白已50多歲了,除了當過3年的官職外,一直浪跡于江湖。
這位懷有抱負的志士,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滿腹雄才而無人見用,他怎能不感到苦悶和憂憤呢?
所以詩人在與友人聚會的時候,借酒興詩情抒發不平之氣,這就有了我們看到的磅礴大氣的《將進酒》。
如今對古詩詞的考察越來越靈活,有時候考的并不是學過的作品,遇到不熟悉的詩詞那該怎么辦呢?就只能靠自己了!
根據已有的詩詞信息,比如詩名、作者、注釋等,然后調動大腦的知識庫,從知識庫里去篩選關于詩人的簡介:是哪個朝代的,生平事跡、知名作品、創作風格等。
這就需要孩子對古詩創造背景、各朝代的大背景事件、常見詩人的生平事跡等知識進行積累,要建立起一個大的框架。
誤區2:光看字詞句釋義,沒有用心感知詩意
古詩學習離不開這三部曲:生字學習、字詞解釋、理解詩意。
一首古詩詞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往往蘊含著深遠的寓意。
通常經過逐句翻譯,基本上能弄懂古詩詞的大概意思,很多人到這里就止住了,并沒有充分去感悟詩中意境。
但是你發現了嗎,這樣的學習是很難記住的,孩子也并沒有學會如何運用。
我們需要再深入一點,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與含義,可通過這兩點去鍛煉理解詩意的能力:
梳理詩詞中出現的情景和故事元素,通過營造“畫面感”完成對古詩的解讀。
找到與古詩詞情感共鳴,弄懂作者在詩文中預設的情感指向,這需要做到“知人論世”。
古詩詞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對于小學生而言,可以增強記憶力,培養想象力。
想象是文學魅力之所在,具象的美和抽象的美之間隔著的是一段審美的距離,尋求詩歌的意境本身就是一種審美體驗,一種情感的捕捉和釋放。
那要怎么營造“畫面感”呢?可以通過篩選信息,進行文本細讀實現。
比如品讀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有黃鸝、翠柳、白鷺、青天,一整個春意盎然的景象馬上就呈現在我們腦海中了。既有翠柳又有千秋雪,應該是還在初春時節,空氣清新凜然,大地開始復蘇。
· 有門、窗,詩人應該是在家里,正欣賞著外面的大好美景,但是為什么會突然寫詩呢?估計是看到什么,心中有感而發。
· 有西嶺、東吳、萬里船,景象更開闊,抒發了一種不遠萬里,終于前來的感慨。
通過構建這個畫面,以及感受這個畫面傳遞出來的訊號,我們就能大致知道這首詩詞要表達的情感了。
比如這個《絕句》要表達的應該就是經歷了一場大劫難后萬物復蘇的的情境,比如戰亂平息,對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的感慨萬分、或者是坎坷仕途后獲得的升遷之喜。
當然這對小學生而言,自然是不容易做到的。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能完整地把自己想象的畫面表達出來,這已經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信息解讀能力。
誤區3:死記硬背完成任務,不會拓展學以致用
理想的古詩詞學習,應該有如下收獲:
知識積累:指掌握的詞句、理解的大意、悟到的情感等較為顯性的價值;
素養提升:指習得學習方法,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底蘊的沉淀等相對隱性的價值;
歸納運用:指學會把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加以運用,去輔助理解更深更難的詩詞、去運用到寫作表達當中。
這里面知識積累和素養提升都是潛移默化的,而歸納運用是最難的,需要多進行訓練的。
比如可以先明確學習的古詩詞屬于什么類型,再回顧以前學的這個類型的古詩詞,或者是拓展這種類型其他的古詩詞,然后進行系統的感知。
比如古詩詞的分類有很多:
按內容上分為:送別詩、寫景詩、山水田園詩、軍旅邊塞詩、詠史詩、詠物詩等;
按體裁上分為:古體詩、近體詩(絕句與律詩)、詞、曲;
按情節上分為:抒情詩、敘事詩。
我們也可以根據古詩詞中的一個字進行聯想拓展,就像我們平時玩飛花令那樣。
比如表達思念之情的帶月字的詩句:
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如袁枚《隨園詩話》中“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還能夠根據孩子情況適當拓展一些相關知識,多角度發散與詩歌相關的各種風俗、文化、事物等等。
以古詩詞為載體,更全面地去了解這首詩背后的傳統文化,通過對詩詞的發散和延伸,了解更多科普知識,能夠反過來幫助理解其他詩詞含義。
小結:學習古詩詞三重境界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閃耀著美的光彩,還可以帶來深刻的啟迪。在不同時期讀同一首古詩詞,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
而且隨著孩子的閱歷越豐富,對于古詩詞的理解也會越深,有點類似于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學習古詩詞的第一階段,每一個字都認識,就是不能理解古詩詞背后的深刻含義。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盡管學習古詩詞會遇到重重困難,但是卻不后悔,所有的困難都是我們前進的階梯。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足夠的積累后,量變成為質變,我們與詩人同游,領悟到詩歌的無窮韻味。
讀透古詩詞,與詩人隔空對話,就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審美素養與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