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是非常不安且混亂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出現頻繁的政權交替,而造成這一切的皆因大明王朝的最后統治者明末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而始。
這一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陷了京城,朱由檢在絕望之下于景山上自縊殉國,年僅34歲。
可是要知道朱由檢在世時大明是內憂外患,因此他生前沒有來得及修建陵寢,但他死后卻還是歸葬到了明朝皇陵的明十三陵中,陵寢還被定名為明思陵,那么是誰把他收葬到明十三陵中,又是誰給他的陵寢定名為思陵?
李自成敬重朱由檢的殉國精神,所以收葬了他的尸體
在朱由檢接手明朝皇位時,其實大明已經覆滅在即,當時的明朝財政都拿不出給朱由檢死去的哥哥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修建陵寢,在給朱由校的陵寢計算好費用之后,戶部只能拿出一半的費用建陵,最后朱由檢沒辦法只能向王公大臣們哭窮,靠著王公大臣們捐款才把朱由校的德陵修建好。
緊接著后來大明又陷入內憂外患之際,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外有女真人建立的滿清的政權,明朝陷入雙線作戰,財政開支一直捉襟見肘,所以朱由檢在世時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也沒有錢給自己修建陵寢。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率義軍圍困京城,次日清晨,李自成就指揮義軍對京城發起了總攻,而明朝的軍隊與李自成的義軍一戰擊潰,很快京城就淪陷了。
在這天清晨朱由檢命人召集大臣上朝,沒有一位大臣能到紫禁城中上朝,這時朱由檢就知道大勢已去開始絕望了,朱由檢把太子朱慈烺托付給了純國公朱純臣,把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托付給了岳父嘉定伯周奎。
在安頓好三個兒子之后,朱由檢就讓妻子周皇后和皇嫂懿安張皇后自縊以免受辱,周皇后和張皇后自縊之后,朱由檢又持劍砍殺了兩個女兒年僅15歲的長平公主和年僅6歲的昭仁公主,最后昭仁公主被殺,長平公主斷掉一臂僥幸活了下來。
最后時刻朱由檢打算再突圍一次,他讓心腹太監王承恩勉強湊了十幾名東廠太監,讓他們護送自己突圍出京城,結果連續突圍三次都沒能成功,無奈之下朱由檢只得有退回紫禁城中。
3月19日拂曉時分,朱由檢再次召集文武百官上朝,還是沒有一個人能來,于是他徹底絕望不,他在王承恩和幾個小太監的陪同下來到了后花園景山,在景山上他看了最后一眼紫禁城,然后絕望的說道:“諸臣誤朕也,君王死社稷,大明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
隨即朱由檢遣散了這些小太監,在王承恩的幫助下他在景山樹上自縊身亡,臨死前又寫下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朱由檢本來已經讓王承恩服侍自己升天之后就快去逃命,但王承恩與他主仆情深,在他自縊不久后,王承恩也在旁邊的樹上自縊而亡。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并不知道朱由檢已經自縊殉國,他還以為朱由檢逃跑了,派人四處尋找,還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
一直到三天之后李自成才在景山上發現了朱由檢和王承恩的尸體,李自成頗為敬佩朱由檢自縊殉國的勇氣,于是下令在東華門外搭設靈棚供人祭奠朱由檢和周皇后,并且李自成還下令以天子之禮厚葬朱由檢。
因此是李自成出于對朱由檢自縊殉國精神的敬佩,才下令安葬他。有了李自成合理下令安葬朱由檢,那就得選擇墓地,雖然朱由檢生前沒有建陵,但是他曾派劉伯溫的后人劉孔昭和張天師的后人去尋找萬年吉地,劉孔昭和張天師給他挑選了明十三陵中的昌瑞山作為萬年福地,所以朱由檢生前是有選好墓地的,只是由于國庫空虛,他沒有建陵而已。
因此按照李自成要求以天子之禮厚葬朱由檢,那就意味著得給朱由檢修建陵寢,要知道給皇帝修建陵寢可是一筆非常巨大的開支,李自成當時也不富裕,處于軍費緊缺的時候,李自成不過是處于敬佩朱由檢和為了安撫人心才對外宣布厚葬他,可是李自成可不想拿出巨款給他建陵。
不想花錢還想以天子之禮厚葬朱由檢,這明顯很困難,李自成要知道很困難,所以他就把厚葬朱由檢的事交到了前明投降的官員手上。李自成交代下來要厚葬朱由檢,但他卻不給錢,這可愁壞了負責辦這些事的前明官員。
后來這些前明官員一合計,干脆把朱由檢葬到他生前寵愛的田貴妃墓中,田貴妃是朱由檢生前最受寵的妃嬪,她大概在明朝滅亡前兩年去世,朱由檢把她安葬在了昌瑞山,想在自己百年之后還能讓她陪著長眠地下。
當初修建田貴妃墓的時候就由于缺錢,工程進度緩慢,拖拉了許久才基本完工,但是還缺少地面建筑。既然李自成不給錢,那就把朱由檢葬到田貴妃墓中也行,畢竟他很喜愛田貴妃,而且田貴妃墓位置所在也是他生前選擇的墓址,這樣就可以省一大筆錢了。
李自成也同意了前明官員把朱由檢夫婦葬入田貴妃墓中的請求,雖然墓址選好了,但是買棺材和出殯也是一筆巨額款項,李自成連這筆錢都不想掏出來,還是讓前明投降官員自己想辦法。
于是乎這些負責收殮朱由檢的前明官員只得在京城公開貼榜向老百姓化緣,號召大家為朱由檢夫婦捐款下葬。也許朱由檢遺詔中那句“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的話感動了京城百姓,因此很多人都紛紛捐款,最終籌到了233兩銀子,這才能給朱由檢和周皇后買一副好棺材,還順道給王承恩來了一副薄棺。
就這樣作為皇帝的朱由檢就舉行了一套總價值233兩銀子的極簡單的葬禮,他最終被草草埋到了田貴妃的墓中,也算是勉強有了死后葬身之所。
順治也十分敬佩朱由檢的自縊殉國精神,給他修葺好了帝陵并命名為思陵
后來李自成被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聯合清軍在山海關外一片石大戰中打得慘敗,占據京城僅42天的李自成就被迫放棄出逃,由此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帶領侄子順治皇帝從沈陽遷都京城,這意味著清朝順利入關開始統一中國。
清朝入關之后,多爾袞為了收買人心,對外宣布保護明朝皇陵,并重新為朱由檢修建帝陵。不過多爾袞只是喊喊口號,給朱由檢修建帝陵的事進展極其緩慢。
后來還是前明太監曹化淳看不下去了,他多次上書請求盡快落實為朱由檢修建帝陵的事,這才使得負責撥款戶部和執行修建的工部官員開始做工程預算,結果核算出為朱由檢新建陵寢需要花費很多錢,當時清朝正在統一中國之時,各方面花費用度都很高,多爾袞自然不同意掏錢給朱由檢修建陵寢了。
清朝的戶部和工部官員一看多爾袞不同意,但是朱由檢的帝陵還得修葺,于是他們就建議多爾袞在田貴妃墓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擴建,讓貴妃墓具備帝陵規格即可這樣能省下不少錢。
但是即便如此多爾袞還不想全都由清朝國庫出錢,他要求戶部從國庫拿出一半來給朱由檢修葺陵寢,另一半則被當成任務分派給了清朝里面的前明投降官員,就這樣朱由檢修建陵寢靠著化緣募捐解決了。前明官員中捐款最多的當屬吳三桂了,吳三桂為了重塑自己的形象,特意捐款五千兩白銀。
最終朱由檢的陵寢靠著募捐和清朝的撥款終于出具帝林規格,不過由于資金有限,朱由檢的陵寢相比于明朝其他皇陵算是非常寒酸的了。
在多爾袞去世后,順治得以親政,順治也被朱由檢的自縊殉國精神所折服,再加上也為了收買人心,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時,順治下旨重新翻修朱由檢的陵寢,順治親自為朱由檢撰寫祭文和碑文,并給陵寢命名為思陵。
在朱由檢的陵寢修繕完畢后,順治親自率領清朝的文武百官哭祭他,在祭奠的時候,順治聯想到自己曾淪為多爾袞的傀儡,算是悲從中來,當場痛哭起來,并且順治撫著朱由檢的碑一邊哭一邊喊著:“大哥大哥,我與你皆有君無臣。”
自順治之后清朝歷代皇帝都對明朝皇陵采取保護措施,還會不定期對明朝皇陵進行修繕,在清高宗乾隆皇帝時期,由于乾隆也比較敬佩朱由檢的自縊殉國精神,乾隆曾在繼位初期和晚年兩次下旨對朱由檢的陵寢進行修繕翻新,所以有清一朝朱由檢的明思陵保存的都非常完好。
不過清朝滅亡后明思陵就遭到了破壞,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明思陵的地面建筑被戰火損毀不少,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當地土匪先后兩次盜挖思陵地宮,解放戰爭時期,民國軍隊為了修建炮樓,就把思陵的地面建筑全部拆除用于修建炮樓,至此明思陵基本從地上到地下,從里到外全都損毀殆盡。
所以是順治出于對朱由檢的敬佩和想收買人心的目的才對他的陵寢進行修繕翻新,并起名為明思陵。只可惜朱由檢入土為安兩百余年,最后在民國時期還是慘遭盜墓,陵寢被盜挖的面目全非。
寫在最后
因此收葬朱由檢并把他歸葬到十三陵中的人是李自成,而給他的陵寢擴建修繕并起名為思陵的人是清朝的順治皇帝,正是朱由檢的自縊殉國精神才打動了二人,這才使得他自縊后能得到妥善安置。
只可惜壯烈殉國的朱由檢最終還是難逃被盜墓的命運,在死后都不得安寧,陵寢被人盜挖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