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如月,照亮生活
聽我講講千年前的月亮吧
最美古詩詞系列 05
文/空青
壹
題龍陽縣青草湖
元·唐珙(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醉了,大概是很奇妙的一種人生體驗。
說大概,是因為自己從來沒醉過。沒醉過不是因為能喝,恰恰是因為不能喝,一點點酒精就能從臉上紅到全身。
但畢竟是山東人,滴酒不沾倒也不會,只是從來沒讓自己醉過,覺得醉了難受。
有時也會想,能夠體驗一下醉中天地顛倒的感覺,是不是也不錯。
沉醉在微涼的西風,與瑟瑟的湖水波光之中。
看漫天繁星在湖水上投下倒影。
滿船的清夢生發(fā),伴著秋夕的涼意。
不知是水到天邊,還是天入水間。
此刻,唯有清夢三分,呼喚黎明。
貳
清平調(diào)·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比美,李白作為歷史上或許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自信是不輸人的。
比如這三首清平調(diào),就很能代表李白的特色與風格。
奇幻瑰麗的意象;
天馬行空的想象;
濃烈到極致的情緒;
還有飽滿到張揚的生命力。
天邊云彩,如她衣裳翩翩;苑中繁花,想見容貌宛然。
春風吹拂過微醺的欄桿,帶來濃濃的春日氣息,露華濃重,一如春意。
此間女子,我曾是見過的。
若非是在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頭,便是在清輝籠罩下的瑤臺月宮吧。
李白是謫仙,也唯有他能寫出如此口吻。
叁
春宵
宋·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這首詩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上來先給一個觀點與結(jié)論,下面再給出三個論點支撐。這很像是當代的金字塔思維,是打辯論賽或者做匯報時候的思維模式。
蘇軾在用一種理性的工具去論述美,去闡釋一個春夜的美,到底美從何來。
他先說:春宵一刻值千金。放在當代很容易讓人想歪,但放進詩中做全局觀,也就不會有如此問題。
下來三句,分別講花、月、歌、夜。
花兒散著清香,是嗅覺;
月兒灑下清輝,是視覺;
樓臺傳出歌吹,是聽覺;
夜色沉沉,是感覺,或說觸覺、知覺。
短短二十八字,歷歷讀來,卻如身臨其境。我想這就是文字與文學的偉大之處。
肆
綺懷十六首·其十五
清·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zhuǎn)心傷剝后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這首詩令人心動的,無疑是頷聯(lián)。
為誰
頂風披露
中宵不眠
仰觀斗轉(zhuǎn)星移
內(nèi)心緒起波亂
這一聯(lián)很像前面我們說到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還有“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都是在講一種共通的,以最大公約數(shù)形式存在于人類世界的情感。
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為了某一個人、某一件事失眠的經(jīng)歷。這種情緒會讓你更能細心感受周遭的世界。
平日未曾關(guān)照的月光,此刻顯得如此明亮,讓人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美妙聯(lián)結(jié);
秋日里的露珠也已慢慢爬上身,涼涼的觸感也似乎激活了身體幾處久已塵封的開關(guān)。
風、露、星辰、月色是意象,為誰是情感,中宵是時間。
每一個曾有過相似經(jīng)歷的人生,對“為誰”這個問題都有著一個專屬于自己的答案。
也正是這些不同的答案,將這首詩真正塑造完整,塑造成不朽。
伍
山園小梅二首
宋·林逋
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其二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陸
絕句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古時的僧人不同于現(xiàn)代,一如古代人之不同于現(xiàn)代。
古人對自然是很敏感的,僧人尤甚。
最后兩句里,作者用微妙的筆調(diào)描寫出春日的兩種經(jīng)典感受。
雨水粘帶著杏花的香氣,細細的、朦朦朧朧的、淅淅瀝瀝,落到人身上都不覺得;
風中夾帶著絲絲縷縷的柳絮紛飛,帶著春回大地的暖意驅(qū)散寒冬,拂過人面,讓人驚異于冬日涼意的消散。
沾衣欲濕和吹面不寒,實際上是塑造了兩處期待與現(xiàn)實的沖突。雨本來應該是打濕衣服的,但是沒有;風過臉頰本應該是冷的,但是沒有。
正是這兩處沖突,將春意濃濃,烘托而出。
謝謝你讀到這里,祝一天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