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育兒,第一育的是人品,第二育的是智力。人品主要是后天培養,但是智力自打在娘胎中就開始提升,吃什么、怎么胎教之類的準媽媽樂此不疲。在孩子出生后,家長們又開始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但是孩子的有些行為是高智商的表現,卻被家長誤認為是壞毛病,這都是些什么行為呢?
一、話癆
孩子是話癆是一種什么體驗?
從起床一直叨叨到睡覺,睡前還是說個沒完,媽媽最大的心愿是孩子能去外面多玩兒一會兒,好讓自己清閑清閑。
孩子年紀小不能上學,爸爸媽媽就是最要的交流對象,有時候媽媽被纏的實在忍不住,就吼“你能不能安靜點!”
大人覺得孩子話癆,其實這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現,孩子越是能說話,語言組織能力就越強,邏輯能力和理解能力也隨之增加,擁有自主意識,是遠超同齡人的高智商表現。所以家中如果有個喜歡嘮叨的寶寶,家長一定要和寶寶多交流,寶寶的思維隨著交流越來越活躍,也就越來越聰明了!
二、孩子王
孩子王、“刺兒頭”,都是對喜歡發號施令的孩子的稱號。面對這些孩子,家長一般都會斥責,覺得這樣做不禮貌,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大。
其實不然,孩子喜歡發號施令,這是領導能力的體現,說明孩子主見意識強,知道孩子不欺負別人,家長應該鼓勵這種做法,磨煉孩子組織能力,讓孩子學會團結他人。
三、愛存錢
小孩子愛存錢,是個雙向的事情。有的家長覺得這種做法挺好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這樣做不利于培養經濟管理,什么都不買怎么能知道孰好孰壞呢?畢竟錢就是用來花的啊。
其實,孩子喜歡存錢,并不是刻意存錢,而是生活方面都得到了滿足,沒有過多的欲望。對于有些生活上需求尚未滿足的寶寶,比如沒有玩具等,這些孩子存錢,說明有極強的自制力、管理能力和家庭觀,是一個胸懷遠志、有大局觀的孩子,是難得的人才,家長一定要著重培育。
四、亂講故事
喜歡亂講故事的孩子說話都不按常理出牌,想象力極其豐富,思維活躍,是個不茍于眼前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思考問題會更加全面,不給規矩束縛,是能打破常規的再造之才。
齊麗娟有話說:
讀者都能看到,我對這四類孩子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因為這四類孩子確實有能力達到那個高度,只要家長用心培育,不要扼殺孩子的個性,培養下一個“霍金”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