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美食家、能當釀酒師、能引領北宋文人的穿戴風尚、能做二品大員的蘇軾,也有犯傻的時候?沒錯!歷史上蘇軾犯過兩次傻,一次以為歐陽修近視,一次說王安石沒常識,但卻成就了兩首名作。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圍觀一下。
”針對“歐陽修
歐陽修對蘇軾來說是恩師也是伯樂,是歐陽修的極力推崇才讓當年21歲的蘇軾在北宋迅速成名,所以這個”針對“是要打上引號的。對歐陽修,蘇軾是敬了一輩子,但卻對他的一首詞挑了回刺。當年歐陽修寫了一首名為《朝中措》的詞作,開篇是“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這是一首送別詞,這首句的意思是說平山堂外一片晴空萬里,遠處的山色若有若無。
此詞問世后,受到了文人們的一致好評,蘇軾也覺得寫得不錯,但卻覺得這句詞有問題,平山堂和對面的山離得不算遠,為什么會山色有無中呢?《藝苑雌黃》記載,當時東坡不但因此事笑話了恩師,還認為“永叔短視”,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東坡認為歐陽修這是近視了。
27年以后,東坡終于還是理解了歐陽修的意思。這一年他身處黃州,處于人生的低谷期,當時好友邀請他同游自己的快哉亭。就是在這快哉亭上,東坡意識到自己犯了錯,還寫下了一首名作,全詞如下: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首詞的經典程度自然不用多說,最后一句是備受推崇的千古名句。詞的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體現了東坡在面對人生低谷時的豪情。其中上片的最后一句,就是他向恩師“認錯”之句。自己來到了快哉亭,在江南煙雨中,看著杳杳煙霞中孤鴻飛起,自然地沉浸于對往事的回憶中,當往事蒙了眼,一切的山色也就若有若無了。當年歐陽修也是這種心境,所以雖然山隔得不遠,也會是“山色有無中”。所以當年歐陽修那句詞不但不是因為短視寫錯了,而且是妙筆。
針對王安石
王安石對蘇軾來說,應該是算是老對頭了,雖然二人都是君子,晚年也都和解了,但年少時倒沒少為難對方。有一次蘇軾造訪王安石府邸,對方暫時不在,便在書房內等著。他看見書房的桌子上擺著這樣兩句沒有寫完的詠菊詩: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當時東坡覺得這詩是寫錯了的,菊花本就生在秋天,怎么可能被秋風吹落。于是他便揮筆在后面添了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沒過多久,東坡被貶至黃州,和好友一起賞黃州菊時,他看到秋菊在風中紛紛飛落,這才意識到自己當時是寫錯了。雖然這首詩寫得并不見得有多高明,但因為是兩位巨匠合作完成,所以便流傳了下來,也成了一首名作,經常被用來勸誡后人做人不要太自作聰明了。
蘇軾的這兩次挑刺,雖然看上去犯傻了,但是也可見他對待事物并不盲從,常常有自己的思量,而這也是他能寫他人所不能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