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到過這樣一句話:“
最難忍受的孤獨,莫過于缺少真正的友誼
”。人生在世,我們都想有幾個知心好友,可以說句心里話,遇到困難時,能夠靠得住,然而實際生活中,很多情況是,你優越的時候,身邊人不少,當你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卻很難找到那個靠得住的人。
俗話說得好“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與人交往看似包含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其實真正關鍵的不過是彼此相似的價值觀念。《論語》中曾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夠在為人處事上,彼此理解,那么與人交往方面,也會少走很多彎路。
老祖宗的忠告,與人交往,謹記這兩句話,才能少吃虧。為人處世,能夠遵守這兩個原則,人生才能少走彎路。
一、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
與人交往,并不期望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利益,自身亦不會特意給對人恩惠,這種看似窮交朋友的方式,反而能夠長久的交往下去。
人與人交往,確實越是簡單,反而越是輕松長久。單純的開始,沒有特殊的目的,才能遵從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越發清楚地感知自己與對方的價值觀是否相同,為人處世的原則性,是否能夠彼此尊重,然后才能確定對方是不是值得交往的人。
自身不會給對方提供特殊的利益,亦不期望對方給予利益,彼此之間少了很多外在物質的干擾,反而更加突出了精神上的交流和最純粹的感受。不會因為對方外在條件的變化、彼此物質財富的變化,讓這份純粹的感情變質。
二、望不勝奢,欲不勝魘,利交所以必傷。
如果總是想獲得一些東西,而欲望的增長又無法永遠滿足,彼此之間是以利益為首的交往,最后也必然會因利益彼此傷害。
如果在最初的交往的時候,便是懷抱著某種目的性,眼中只能看到這一點,彼此之間不懂得敞開心扉,了解對方的人格品性,那么彼此之間的友誼,很容易因為外在利益的變化起沖突,甚至一點風吹草動,可能就引起雙方的矛盾,發生質變。
人心的欲望是不斷增長的,得到一點遠遠不能滿足,甚至想要更多,然而生活中的而某個人,或者是某一段交情,是不會不斷地給你利益和恩惠的,所以一旦對方沒有了利用價值,這段友情可能就要終結了,甚至最后反目成仇。
即便是自己有能力和財力的時候,也不要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就牽扯其中,俗話說:“
斗米養恩,石米養仇”
,如果是無意中的一點幫助,可能會讓對方感謝你,但你的幫助如果多起來,讓對方形成依賴,一旦停止,那么對方可能就要記恨與你了。
正所謂: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果能夠在精神上,生活的技能上,遇到問題的開解上,彼此多一點幫助,才是對彼此人生的成全,才是有價值的交往。
【聞塵雜說】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帶你探尋中國古代各個學說的思想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