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開國皇帝劉邦,最初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說是地痞無賴也無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底層小民卻搖身一變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不得不說劉邦確實有過人之處,尤其是善于用人,聽取意見。
劉邦雖然出身不高,身邊卻聚集了一干猛人,有家族世代為相的貴族張良,有善于調度保證軍需無憂的蕭何,更有揮師百萬戰無不勝的韓信,他們有的是貴族出身,也有的曾窮困潦倒,這些人雖然有著不同的出身,卻都是當世能臣。
劉邦集團中不少人都來自對手項羽陣營,陳平、韓信等人都曾在項羽麾下,只是一直沒有出頭之日,到了劉邦這里才得到重用,大放異彩,這些曾經追隨項羽的人,更懂得項羽的性格弱點,因此常常能針對項羽的部署做出應對,直擊敵方要害,很多影響漢朝的重大決策都是出自劉邦麾下謀士之手。
婁敬是劉邦帳下謀士,雖然不如漢初三杰有名,卻給劉邦提供了很多重大決策,劉邦登基以后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建都,都城的位置是影響一個王朝發展的命脈,何況漢朝建國之初根基不穩,跟隨劉邦起兵的異姓諸侯擁兵自重,六國舊貴族也想分一杯羹,南方的南越與北方的匈奴一直不安分,可以說劉邦雖然贏了楚漢之爭,有了坐天下的資格,卻面臨著一個內憂外患形勢嚴峻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都城的選擇顯得十分重要,當時眾多大臣建議定都洛陽,畢竟周王室曾在此分封天下,長治久安,然而婁敬卻執意建言遷都關中,婁敬以粗布短衣面見劉邦,一見面就直接詢問劉邦建都洛陽是不是要與周朝相比呢?
劉邦也是個實在人并沒有否認,隨后婁敬接著說漢朝與周朝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周王室從后稷發家,為了避免戎狄侵擾而移居岐山,周武王興正義之兵討伐昏庸紂王,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等到周成王掌權,遷都鎬京,周公旦輔佐號令天下,四方諸侯從各地前來繳納賦稅,這只是表象,只有向周王室以德政感化臣民,才能得到天下臣服。
“鼎盛時期天下和睦,天子不駐守一兵都能長治久安,反觀衰落時期王室卻無法控制天下,如今陛下從沛縣以三千兵卒騎兵,席卷三秦之地,大小戰爭一百三十余次,尸橫遍野、悲聲繞梁,這種情況下陛下卻要同周王室相比,臣自認為不可同日而語,何況秦地高山險阻,可囤百萬雄兵,又有肥沃土地之利,陛下入關中可占天時地利之便。”
劉邦還是沒有下定決心,直到張良也說明建都關中后的有利條件以后,劉邦才力排眾議遷都關中,同時為了表彰婁敬的貢獻,封其為奉春君,賞賜劉姓。
婁敬的計謀不止如此,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叛逃匈奴,匈奴冒頓單于擁兵三十萬,時常侵擾邊境,劉邦對此十分憂慮,詢問朝臣如何應對,婁敬進言天下初定,百姓不愿再起戰事,對于匈奴也不能一味訴諸于武力,冒頓單于品行惡劣,攛掇父親汗位,搶占父親妻妾,對于這等蠻夷也不能用仁義道德說服,只能從長計議,從他的子孫后代入手,只不過怕陛下辦不到。
劉邦急忙問道只要能降服匈奴,有什么做不到的?婁敬接著說道“如果陛下能將皇室公主嫁給單于,并且送上豐厚禮物,景來公主生下長子繼任汗位,自然不會再與大漢對著干。”劉邦隨便找了個宮女假稱皇室公主下嫁冒頓單于,并派婁敬前往匈奴與匈奴達成聯姻合議,此舉為漢初休養生息提供了條件。
等到婁敬返回漢朝以后,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詳細報告朝廷,匈奴有兩個部落距離長安城僅有八百里,以騎兵的速度不出三天就能抵達關中,此時關中戰爭剛剛平息,人煙稀少,況且國內六國貴族宗族勢力依舊強大,一旦發生變故勢必會威脅到統治。
為何不將六國后裔前往關中以西?一來可以保證國內無憂,二來還能防備匈奴,這可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劉邦大喜命令移民十萬入住關中,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一干能臣為其出謀劃策、攻城略地,坐天下時又有婁敬這樣的人為其分憂,從這也能看出劉邦作為一個草根皇帝,能聽取建議,只有這樣才使得漢朝興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