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年僅三十九歲的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十分悲痛,在皇宮東角門召見群臣時說:“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說完,六十五歲的朱元璋不禁大哭。
朱標死后,關于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朝中討論了幾個月,到九月,朱元璋最后決定立朱標之子、皇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這段故事:朱元璋說:燕王朱棣在某些方面很像我,他賢明仁慈、勇敢威武、雄才大略,想立朱棣為太子.而翰林院的書呆子劉三吾說:燕王確實如你所說,但是立了燕王,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朱標是老大,這二位分別為老二、老三)怎么辦?
朱元璋無言以對,沉默半響,兀自傷心痛哭!歷經(jīng)艱辛,出生入死的朱元璋深深懂得以能力與自己的喜愛來擁立太子會麻煩一大把,而最為穩(wěn)妥的辦法就嫡長子繼承制。
朱允炆性格寬厚并且孝順,朱元璋明白打天下需要殘忍和強權,可是治理天下卻需要朱允文這樣的君主,現(xiàn)在國家需要休養(yǎng)生息,在策略上需要一位寬厚仁者的君主,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而朱允炆是符合這個特征的。
只不過,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反而把朱允炆給坑了。由于明初能征善戰(zhàn)的名將都在接連的政治殺戮中,被一個個干掉了。導致朱允炆在面對朱棣的叛亂時,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硬生生的被軍事指揮素養(yǎng)更強的朱棣給奪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