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壓力,有些人選擇了放棄,選擇逃避,選擇了無視,任由壓力占據生活的上風。
而仍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的樂觀不止平衡了自己的生活,也感染了后世。
而面對壓力和困難的我們,又該如何平衡壓力和生活呢?
蘇軾,字子瞻,也被世人稱為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詩人,文豪,同時他在書法、釀酒、美食等領域也都有涉獵。
他的人生并不短暫,總共65年,這在當時算是很長壽的年齡。
然而,在他65年的人生里,至少有12年,他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說起蘇東坡,很多人會想起“東坡肉”。“東坡肉”確實和蘇東坡有關。
命途多舛的他,第一次被貶的地方便是黃州。
在這里,他寫了一篇《豬肉頌》,來分享他喜歡的豬肉的做法。
在文中,他也解釋了他制作東坡肉的初衷。黃州的豬肉便宜好吃,富人不屑于吃,普通人不會做。而他很愛吃豬肉,對于豬肉的做法也有自己的想法,于是研制了這一種被后世流傳的美味。這也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后來,蘇軾被一貶再貶。在他的晚年,他更是被貶到了海南(當時的蠻荒之地)。
在這里的蘇軾,依然樂觀,絲毫沒有被蠻荒的環境和不得志的仕途而打敗。他也寫出《食蠔》這樣的詩篇。
在詩中,蘇軾向他的兒子介紹了當地生蠔的美味,以及他發現的特殊吃法。他還特別告知兒子不要張揚出去,免得讓京城的舊友們知道了,來搶他的生蠔吃。
蘇軾這種面對苦難,面對壓力,不屈服,不認輸的態度,確實值得敬仰。
即使身處逆境,即使郁郁不得志,蘇軾始終沒有放棄對于生活樂趣的追求,沒有放棄對于詩文寫作的愛好,這才有了他流傳青史的諸多佳作。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有這樣的一段話,詳細地概括了蘇東坡豁達的一生: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