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關于八仙過海的故事有多個版本,這也從側面說明人們喜愛這個故事,這八位神仙代表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所以他與每一個人都有聯系,無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以及富貴還是貧賤,完全可以一一對照,這也正是八仙這個故事能夠打動我們的原因。
那么關于八仙里的人物,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有原型,例如韓湘子是在中唐人韓愈的侄子,另外呂洞賓也是真實存在,大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時期,原名呂巖,他不僅是一位道士,同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有很多的詩作流傳于世,其中一首《牧童》更是具有代表性,把牧童描寫得活靈活現,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這首詩只是描寫了一個小小的牧童,但是每一句都很唯美,還充滿了詩情畫意,整首詩其實并沒有什么高超的技巧,但是寫得又是活靈活現,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呂洞賓的才華,還有才情也是無人能及,最后由于看淡的世事,選擇了去到終南山修行,后來我們都知道,他修行成功,還與另外七人成仙。
其實除了這首《牧童》之外,他的這首《題黃鶴樓石照》,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寫得也是很有深意充滿了哲理,這樣的作品最是值得一讀,我們如果能夠從中感悟一二的話,對于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所以這樣的作品,一定是要反復去細讀;畢竟我們讀一首詩時,除了要了解字面意思,有的時候還是要深入地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圖,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一首詩。
黃鶴樓前吹笛時,白蘋紅蓼滿江湄。
衷情欲訴誰能會,唯有清風明月知。
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也是湖北武漢市的地標建筑,這座樓被無數的文人渲染過,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那都寫過關于黃鶴樓的詩作,不過在這眾多的作品中,世人公認成就最高的是崔顥的《黃鶴樓》,這首經典的七言律詩,還一度讓李白都羨慕不已,那呂洞賓這首詩,也是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
黃鶴樓前吹笛時,這開篇的第一句,看似寫得很普通,但是又充滿了詩情畫意,那這兩句也是比較好理解,還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意境,后面一句又是描寫了眼前所見之物,這樣的一種描寫方式,也使得這首詩更具有感染力,整個的江面上,那都是白蘋他紅蓼(這兩種是一種水生植物,一般的江面上都有),看上去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壯觀。
最后兩句寫得更為有趣,也更加的深刻,“衷情欲訴誰能會,唯有清風明月知。”,在這里想要傾訴衷腸,可是又有誰會明白呢?對于我來說這內心的憂愁,還有骨子里的感傷之懷,也只有這清風和明月知道,別人是不可能清楚。這兩句正是充滿了哲理,詩人正是以另一種視角來解讀人生,從而讓這兩句詩很有深意,讀來讓人贊嘆不已。
雖然大家比較熟悉呂洞賓八仙之一的身份,但是在唐朝的詩壇,他也是占據了一席之地,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詩作,而這首《題黃鶴樓石照》也是他作品中,比較有獨創性的一首,整首詩意境高遠;當然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它就是一首很普通的詠物詩,但是我們只要細細品讀,深入去思考則是會發現,這首詩很獨特,也很有韻味,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