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為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在南渡之前,李清照的生活較為富裕,所寫的詞也大多表達自己生活的安逸之情,但是在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詞大多哀怨憂愁,表達了自己對悲慘生活的無奈惆悵之情。
這里的《題八詠樓》,就是在李清照南渡之后所做的第一首詩,她避難逃到金華,投奔了當時趙明誠的妹婿,看到八詠樓,有感而發,便借用八詠樓和十四州兩個典故,抒發了自己心憂國事,渴望收復失去的國土,哀嘆宋朝興衰的情感,更是表達出了她對割地賠款的宋朝朝廷的諷刺之情。
題八詠樓
李清照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對于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登上八詠樓登高眺遠,希望放飛自己的情感,放下對國事的憂愁之心,把它留給后人去感受。這里的水道密集,可以通向江南三千多里,這里的戰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興衰。
詩的第一句“千古風流八詠樓”,筆調輕快活潑,傳神的描繪出了八詠樓的瀟灑風流。第二句“江山留與后人愁”,意喻著像八詠樓這樣的名勝古跡,留給后人的不但不是它美麗的風采,也不是一種淡淡的個人憂愁,而是一種,因為大好河山可能陷入敵人手中而散發出來的一種家國之愁。
以后人的角度看來,李清照在詩中多次抒發過這種憂愁之情。事實上,這種情感并不是有多余的,北宋滅亡之后,南宋多處城池也相繼失守,金兵對于南宋咄咄逼人,使得詩人不得不為南宋的大好江山而擔憂,這也是李清照為什么寫下這一句詩的深層含義,它是一種委婉的愛國情懷的表達。
因為薛濤對邊疆戰事的關注,以及貫休所表達出來的精神氣節,從而引起了李清照的興趣,詩的最后兩句“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也正是李清照借鑒了貫休的《獻錢尚父》中的一句詩“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食十四州。”
李清照所寫的“三千里”和“十四州”其實都是為了表達浙江金華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還有薛濤也在《籌邊樓》中,這樣寫道“壯壓西川十四州”,而李清照巧妙地把“壯壓”改成了“氣壓”,從字面上看來,“氣壓”更加的氣勢磅礴,同時,也用壯闊的詩歌意境以及豪氣之情,展現出了作者心憂天下、心憂國事的內心愁苦。
李清照的整首詩看起來氣勢磅礴而又活潑靈動、哀婉凄美。雖然李清照借鑒了前人詩句中的語言,但由于李清照風格的多樣化,從而避免了同他們詩句的雷同,雖然這首詩已經存在了八九百年,但它的韻味仍然存在,仍然能夠震撼人心。其中“江山留與后人愁”這七個字,更是流傳千年。
參考資料:《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詩詞文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