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很有成就,他文學上的造詣也很可觀,就連很多文學大家都對他頂禮膜拜,比如從宋朝的王安石、蘇軾、歐陽修到明朝的方孝孺,以及清朝的紀曉嵐都對范仲淹有過高度評價,更有人稱范仲淹是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的人物。范仲淹對于文學很有創新精神,他重視文章的社會重要性,提倡復古,他所創作的詞意境開闊,沉郁蒼涼,突破了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開啟了豪放派的先河。
然而可惜的是,范仲淹生平存世的詞作僅有6首,每一首都堪稱經典,其中《蘇幕遮·懷舊》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蘇幕遮》這首詞的原調是西域傳入唐朝的教坊曲,范仲淹所作的這首《蘇幕遮》屬于寫景抒情詞。在歷史長河中,寫景抒情的詩詞比比皆是,為什么這首詞能夠成為千古絕唱呢?本期我們就來探訪一二。
寫這首詞時,范仲淹時年50歲,然而年過半百的他卻還在戍守西北,某日見到西北風景的他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下這首詞寄托鄉愁。詞的上片,開篇6個字就驚艷了很多人,因為他用大手筆描繪出了一幅邊塞的秋日奇景。天空碧藍,浮云點點,枯黃的秋葉鋪滿大地,在這樣的蒼涼氣勢中,難免感到悲涼悵惘。飄忽的白云仿佛游離在外的自己一般,引發了他的逆旅情懷,而秋葉隕落又讓他產生了眾芳凋零的感慨,心中充滿了悲情,所以就算眼前是大片美好的秋景,也無法讓他的心感到慰藉。
于是他決定轉移自己的視線,平視前方,他看到的是:秋波連連,波上寒煙翠。秋水之波上下蕩漾,帶著寒意的煙霧絲絲升起,雖然只是一幅單純的秋江圖景,卻因為染上了詞人的感傷之情而不再純粹。與白云、落葉相比,流動的江水反而讓人感受到了更加濃重的感傷,哀愁源源不斷地襲來。
詞的下片,詞人則開始正式抒情,在這種進退有憂,左右逢愁的情境下,詩人生發出了“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的感慨。“芳草”在古詩中一般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故鄉,二是指女子,而此處可以看出來兩者兼具。天邊的夕陽還能看得見,然而故鄉和心上人卻不見了蹤影,只能將心中的哀愁歸于芳草的無情。
“黯鄉魂,追旅思”一句則是直接明了地表達了詞人的思鄉之情,“追”的本意是追逐,而這里卻表示思鄉之情縈繞在自己左右,然而緊接著的羈旅愁思纏繞不休。在這寒風凄慘的夜里,或許只有歸家才能排解心中的愁思,然而這一切都只能通過夢來實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寧愿在這個美夢中不醒來。
詩人最終走上高樓,希望從酒中找到慰藉,然而卻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抽象的愁思化作了具體的形象,深重的愁思將情感推向高潮。不知道大家從這首詞中有沒有讀懂范仲淹的內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