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自從“烏臺詩案”后,生活就陷入了困境,其實還有很多人同樣遭受到了牽連,尤其是與蘇軾交好的一些人,他們由于站在蘇軾一邊,自然而然也是受到了打擊,譬如當時的另一位大詩人張耒,由于他也上書言事,這樣也就得罪了很多,在蘇軾被捕入獄之后,他也同樣被捕,雖然很快釋放了,可是他的人生再不復從前,為此他在多年以后,回想那段經歷也是感慨萬千。
張耒也是很有才華,流下了很多優秀的詩詞,其中這首《夜坐》寫得最好,也是流傳最廣的一首詩,表面上這首詩是一首秋夜即景詩,但是表現手法很高超,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新意,每一句都另有所指;詩人正是通過秋夜秋景,以此來表達內心的無奈,還有難以實現的胸懷與抱負,為此也是寫得很傷感。
《夜坐》
宋代:張耒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安徽亳州人,北宋時期的文臣,文學家,思想家,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他在宋朝也是鼎鼎大名,并且與蘇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個人也是比比皆是,還一同反對王安石變法,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使得他遭受到了變法派的打擊,當然在這里要說明一點,那些主意并不是王安石的出的,并且也是不知情,事后他還出面求情。
王安石是當時著名的改革家,由于他的改革觸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也就使得有無數人反對,蘇軾就首當其沖,他的理解不是說觸及了他的利益,而是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為了這事他與王安石反目成仇,最終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不過這一切都是王安石下面的人所為;蘇軾和張耒這些人也就受到了打壓,還一度入獄,后來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蘇軾被貶到了外地,其他的人同樣受到了處罰。
張耒正是在事后寫下了這首《夜坐》,詩名就有很意思,夜里一個人獨坐,也就是說當時詩人內心是很孤獨,也非常的傷感,整首詩一氣呵成,寫得也是很感人,通篇用詞看似很簡練,但是寫得很有深意,僅僅是開篇兩句,那就充滿了無限的憂愁,“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在這么一個偌大的庭院里,沒有一個人,周圍很寂靜,只有一輪明月與我相伴,夜里的清霜眼看馬上就要落下來了,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秋霜的氣息。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最后兩句寫得就更加傷感,也是進一步地突出了骨子里的孤獨,還有感傷之懷;梧桐樹高大挺拔,佇立于庭院之中,看上去好像不愿意凋謝,但有一些樹葉還是從樹枝上掉落下來,那紛紛揚揚的樹葉隨風飛舞,還發出了些許細微的聲音,讓人聽了更加的無奈,也生出了無限的憂愁,人生就是如此悲傷。
張耒在這首《夜坐》一詩中,用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寫出了夜色中的秋景,同時還融入了當時的感受,以及骨子里的悲痛之苦,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使得整首詩顯得別具一格,字里行間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的無奈,還有對于未來的擔憂。一位原本才華橫溢,有著遠大理想的青年,可是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再也沒有了機會,這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那都是一種致命的打擊,為此在這首詩中,也是道盡了無限人生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