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中醫是中國幾千年文化中閃耀的一顆璀璨明珠,兵荒馬亂中,無數郎中用把脈針灸懸壺濟世,用草藥推拿救死扶傷。
一部部傳世著作歷史長空中熠熠生輝,一個個中醫大家以身試藥令后世景仰,而我國的一部1700多年前的中醫典籍上竟記載了1928年的諾貝爾獎內容,這部中醫典籍是什么呢?
《肘后備急方》
一直以來,西方各國一直飽受一種斑疹傷寒病的困擾,這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毒性極強,傳染性也很強,感染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身亡。
西方醫學界一直未曾找到它的傳染源,也無法找到根本預防的方法。1928年,法國著名醫學家尼柯爾歷經數載,終于發現了斑疹傷寒病的傳染源——立克次氏體,解決了困擾西方醫學界多年的難題,因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然而我國1700多年前中醫典籍《肘后備急方》中就有對這種病癥的傳染源的描述,詳細記載了1928年的諾貝爾獎的內容。
同時,這部1700年前的醫書在沒有專業醫學設備的情況下,還記載了很多現代醫學的內容,也因此被稱之為“穿越的醫書”。
《肘后備急方》是我國傳承幾千年的中醫醫學巨著,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傳承至今仍舊倍受推崇。
作者葛洪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醫”,對我國中醫發展影響深遠。在《肘后備急方》中,葛洪將這種斑疹傷寒病稱之為“沙虱毒”,詳細記載了這種沙虱大多生長于我國南方地區,隱藏于深林之中,特別小,人眼很難看見,一經附著人體便會鉆入皮肉,殺人于無形。
葛洪晚年在羅浮山隱居,地處廣東,沙虱毒十分常見,葛洪便對這種殺人于無形的病進行了研究,在當時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利用艱苦實踐仍舊發現了這種沙虱,并記載了下來,致使1700多年前的中醫典籍記載了1928年諾貝爾獎的內容了。
從整個世界醫學歷史來看,《肘后備急方》是第一個記載傳染病的醫書。古代的中醫如同葛洪一樣以懸壺濟世為己任的名醫不在少數,也正是因為這些古人艱苦執著的努力,中醫才能有如此輝煌。
此外,《肘后備急方》還被譽為“穿越的醫書”,在當時沒有專業醫學設備的情況下,它詳細記載了很多現代醫學中的病癥,甚至還記載了一些醫治方法。
《肘后備急方》記載了一種名叫“尸注”的病,也是一種殺人于無形的病,葛洪對這種病觀察了很久,得病的人沒有任何傷口,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只感覺渾身乏力,精神恍惚,食欲不振,沒過多久就會身亡。
經過研究,《肘后備急方》中的這種“尸注”就是后世醫學中的結核病。
《肘后備急方》中還記載了一種“恐水病”,被瘋狗咬過的人就會得這種病,根據《肘后備急方》的描述,得這種病的人會對聲音特別敏感,一有聲音就會抽搐,對水十分懼怕,聽見水流聲也會抽搐,更不用提自己喝水了,這種病就是現如今只要發作就百分百死亡率的狂犬病。
葛洪推測這種病就是因為瘋狗嘴里有毒,從而令被咬的人也中毒了。葛洪還在《肘后備急方》中提出了這種“恐水病”的詳細治療方法:將咬人的瘋狗捕殺死,取出狗腦子,敷在傷口上。
《肘后備急方》片段
而葛洪的這種治療方法,與現如今的免疫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在病毒進入人體,或者是發病之前就讓人體自身產生免疫能力,而葛洪對“恐水病”的治療方法可以稱得上是免疫學的先驅。
要知道,歐洲的免疫學的首次提出比葛洪要晚了1000年。
除了“沙虱毒”,《肘后備急方》還有對另外一種傳染病的記載:兵荒馬亂中,有一種奇怪的病流行起來,得病的人渾身都會起一些小紅點,一段時間過后就會變成膿皰,一碰就破,與此同時,得病的人還會一直發燒,很難治愈,這就是現代醫學中的天花。
根據西方學術界的歷史,世界范圍內天花的最早的記載者是阿拉伯的一位醫生,實則不然,《肘后備急方》要比這位阿拉伯醫生的記載還要早500多年。
《肘后備急方》記載片段
而《肘后備急方》被譽為“穿越的醫術”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與我國著名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有關。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是世界級的大獎,得獎者無不是沉浸科學數載,其科研成果得到全世界學術界認可的學者們,也正因為其含金量如此之高,世界范圍內得過諾貝爾獎的學者很少,中國得過獎的學者更是屈指可數。
屠呦呦,無數中國人的驕傲,在15年憑借發現青蒿素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發展至今獲得的最高級別大獎,消息一出,全國上下一片沸騰,與有榮焉。
世界范圍內,每年有超過2億人患上瘧疾,瘧疾的治療一直是困擾世界醫學界的一大難題,而青蒿素的發現讓瘧疾治療迎來了曙光,根據預測,青蒿素能夠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每年能夠挽救數十萬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得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而在面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鏡頭時,屠呦呦說出了一番令世界學術界震驚的話,她表示,自己發現青蒿素是因為受到我國的古代中醫文獻《肘后備急方》的啟發。
根據屠呦呦的描述,在研究過程中,一開始由于所實驗的藥劑效果并不理想,自己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
在找不到頭緒翻閱藥書時,《肘后備急方》中的有關青蒿絞汁的記述引起了她的注意,由此她豁然開朗,一開始的高溫煎制藥物會破壞藥植本來的結構,使得提取出的藥物失去藥效,要低溫煉制才能保證藥物的藥效。
受此啟發,又經過幾年的實踐,屠呦呦最終成功提煉出“青蒿素”,震驚世界,而屠呦呦也表示,如果1700年前就有諾貝爾獎的話,《肘后備急方》的作者葛洪是當之無愧的大獎得主。
《肘后備急方》片段
也正是屠呦呦這一番話,讓世界醫學界對歷來神秘玄妙的中國中醫文化再次重視起來,爭相開始研究中醫典籍。
《肘后備急方》,這部1700年前的醫書不僅記載了1928年諾貝爾獎的內容,還詳細描述了很多現代醫學中的內容,“穿越的醫書”的稱號當之無愧。
我們在驚嘆的同時,也感到深深的自豪。中醫文化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無數古人不懼生死,不畏艱難,以身試藥,以身試病才能總結出的智慧結晶。
從古至今,中醫以其玄妙奇效閃耀在世界醫學歷史中,經久不息,它既是濟世救人的行業,更是令無數國人驕傲的中國傳統文化。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中醫西醫一定要分出一個高低,這樣的比較是毫無意義的,每一種醫學既然能夠令全世界所認可,就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近幾年來,國內沽名釣譽的冒牌中醫越來越多,中飽私囊的同時讓中醫飽受罵名,不法之徒不能容忍,但卻不能一概而論,要理性看待中醫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促進中醫文化的健康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