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薈萃,她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不過,傳統的古詩詞在歷經千百年的流傳與沉淀的過程中,它的意思往往不能被準確傳遞。當不同的讀者面對同一首古詩詞中,由于個人的知識面、理解能力及人生閱歷的不同,對詩詞的理解也會產生略微差異,甚至有可能與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背道而馳。
許多經典的古詩詞都遭后世人的以訛傳訛或是過度曲解。例如,詩仙李白的經典之作《靜夜思》雖短小精悍,卻也被后人們誤解了千年。其中,三歲稚子皆能倒背如流的首聯“床前明月光”中暗藏玄機。許多人會被古詩詞鑒賞書籍里的插畫所誤導,認為李白在深夜站在床旁邊,倚靠著窗戶,靜靜地凝望著天上皎潔的月光。
實則不然,“床”在《辭海》中解釋為“井上圍欄”,而“有井水處”常被引申為故鄉,因此一千多年前的李白應當站在秋夜的井邊上,思念著遙遠的故鄉。除此之外,“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詩也在傳頌過程中被曲解地面目全非,導致現如今大部分都不知道其真正的內涵,那么這句千古名句究竟是何意思呢?
一、《遣悲懷》
“貧窮夫妻百事哀”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二。《遣悲懷》三首皆是元稹寫給妻子的悼亡詩,語言樸實質樸,而情感卻真摯充沛,在唐代悼亡詩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為了表達對妻子的追憶與懷念,元稹一生共作三十三首悼亡詩,尤以《遣悲懷》三首最為經典。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這首詩的總體感情基調是哀傷且悲涼的,主要描寫元稹在妻子逝世之后的“百事哀”。詩人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描述了幾件在生活中最稀松平常卻能引起強烈哀思的事情。例如,因為害怕時常看到妻子的衣物而見鞍思馬、觸景生情,便將其施舍給他人以減少自己的痛苦。
妻子生前時常不離手的針線承載了兩人幸福美滿的回憶,詩人實在不舍得將其送人,便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只是再也不忍心也不敢打開,不愿再被生離死別的哀傷再擊打一次。詩人想用這些消極、逃避的舉動來鎖住過往甜蜜的記憶,從而來緩解自己失去妻子的絕望與苦痛。
殊不知這一切無非是欲蓋彌彰、掩耳盜鈴罷了。詩人越是想擺脫妻子的影子,就越是加深了對妻子的思念與懷想。如今妻子仙逝,一切與妻子有關的人與物皆能引起詩人的哀思,就連曾經服侍妻子的貼身侍女也勾起了詩人對妻子的回憶。
因而也會或多或少寬厚優待侍女,以此來慰藉自己內心的愧疚。時間飛快流逝,可詩人對妻子的思念非但不減,反而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除了白天時常睹物思人、感物傷懷外,連夜晚做夢也擺脫不了妻子的影子,甚至做了給妻子送錢的荒唐夢境。
可見詩人對妻子的用情至深與情真意切。回想起妻子在生前與自己共患難、同吃苦,卻從沒享受過一天富裕的日子,詩人便難掩自責、悔恨之意,然而如今一切皆無法挽回,再痛苦哀傷又有何用?
自古以來,夫妻的生離死別是在所難免的,詩人“誠知此恨人人有”。然而,“貧賤夫妻百事哀”,對于那些曾經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的夫妻來說,一旦經歷生死訣別,便是對尚存人世的那一方的凌遲處死,那份深入骨髓的喪偶之情或許一輩子都無法擺脫。
二、貧窮夫妻百事哀
常言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韋從嫁給元稹實屬下嫁,但她卻始終保持著安時處順、無怨無悔的生活態度,婚前高貴的出身更加反襯出韋從婚后甘于貧窮的美好品質。婚后的生活雖清苦貧窮,但韋從始終保持著樂觀知足的心態,與丈夫一起苦中作樂,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品質不禁令人敬佩。
彼時的元稹平步青云、位極人臣,完全有能力讓妻子享受優越富裕的日子,然而那位日思夜想的枕邊人卻永遠不在了,元稹的內心充斥著遺憾、感傷與愧疚之意。“貧賤夫妻百事哀”是《遣悲懷》中的點睛之筆,但世人對它誤解頗深,將其理解為:
貧賤的夫妻在一起生活必定不會一帆風順,生活中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大小瑣事會令兩人經常產生爭吵與分歧,最終會導致感情消失殆盡、婚姻分崩離析的悲慘局面。因此,有人甚至用其勸誡身邊在婚前定要衡量好雙方的家庭條件,不要為了愛情飛蛾撲火,否則再美好深厚的情感都會被貧窮所打敗。
以上的說法完全曲解了元稹的本意,如若細細鉆研元稹的悼亡詩,深刻了解元稹與妻子的伉儷情深,便會知曉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共同經歷過清苦、貧賤的生活的夫妻,只要其中一人離世,另一個人的七魂六魄也隨之而去,生活中任何與之相關的人與事都會引發未亡人沉痛的哀思與無盡的思念。
三、元稹與韋從的半緣情深
元稹與韋從的新婚之際恰好是元稹科考名落孫山之時,可京兆尹韋夏卿覺得元稹才華橫溢,將來定是有用之才,便將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給他。兩人在婚后恩愛有加、相敬如賓,過著如膠似漆般的生活。而韋從雖出身富貴之家,卻從不貪慕虛榮、嫌貧愛富。
她不僅溫柔體貼、賢惠端莊,還聰明靈巧、精通詩書,甘愿陪著元稹過著清貧的日子。婚后的元稹日夜忙于科考之時,而韋從便做他最強大的后盾,事無巨細地體貼照顧丈夫的日常起居,盡自己最大努力將生活經營得甜蜜淡然。自小養尊處優的她從此變成事事操勞、勤儉持家的家庭婦女。
包辦了洗衣做飯、縫衣沽酒等大小事宜,卻不曾說過一句抱怨、后悔的話。元稹在《遣悲懷其一》中細致地描寫了與妻子婚后艱苦的生活。當元稹酒癮發作卻沒錢買酒反復哀求時,韋從心疼地典當了頭上金釵,換錢來給丈夫買酒。
當家中沒有柴火做飯時,善解人意的韋從從不曾讓備考的丈夫去拾柴,而是拖著柔弱的身體小心翼翼地收集槐樹旁的枯葉用以生活。雖然家境拮據、條件艱苦,時常只能采摘野菜充饑,但韋從卻吃得津津有味,從未有怨言。由此可見,韋從是一位不畏貧寒、蕙質蘭心、至情至善的好妻子,也難怪元稹在她逝世之后會如此地沉痛與愧疚。
結語:
縱觀元稹為妻子所寫的悼亡詩,可見他對妻子用情至深到了極致。逝者已逝,元稹無能為力,只能用徹夜難眠、輾轉反側以及綿延不絕的思念來悼亡妻子,彌補妻子生前陪自己共同經歷的苦難與艱辛。
感人肺腑的情感人人都有,有些人將其藏進心房,無人知曉;有些人不善表達,常常詞不達意。只有元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瑣碎雜事,用極其淳樸動人的語言將他曾經所感受到的真摯、溫暖的情感傳遞給世人,哪怕過了千百年,依舊扣人心弦、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