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有一個江西人在浙江當官,任滿回鄉的途中路過杭州,寫下了一首以“登高”為主題的七言詩。
在這首詩中,這位29歲的官員躊躇滿志、萬丈豪情。用詩歌講述了一個人生哲學,并體現出青年人奮發向上的精神。
三十四年后,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有一個四川人,也跑到江西去,也寫了一首以“登高”為主題的詩歌。
這首詩用一個中年人的智慧,同樣講述了一段人生哲學。既像是在對前者的致敬,又像是在發表自己的感悟,意味深長。
這兩個人,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他們曾經是政敵,老來相逢一笑泯恩仇。前者叫王安石,后者叫蘇軾。
一、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蘇軾出生的那一年,16歲的王安石,跟著他的父親進了京城,并結識了他后來的好友曾鞏。
曾鞏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薦給了自己的老師歐陽修,歐陽修對王安石的文章大加贊賞。大概又過了五年,王安石考中了進士,于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被調到淮南當節度判官。
王安石任滿以后進京述職,歐陽修和當時很多文人都很看好他,準備推薦他留京任職。可是沒有想到,王安石卻以家中有母親要奉養,拒絕了。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又把王安石調到浙江鄞縣去當地方官,就是七品的知縣。一晃又是四年過去,王安石任期滿,返鄉途中路過杭州,寫了一首詩,就是前文提到的《登飛來峰》。
我們看這首詩時會發現,那時才29歲的王安石,其實是野心勃勃的。他在地方上當官,政聲頗好。京城中又有歐陽修等人做“后臺”,他感覺到自己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于是他借著這首七言詩,表達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看法。他說,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去奮斗。只有站到最高的地方去,才不會被浮云遮擋住視野。
因為這首詩,后來就一直有人攻擊王安石虛偽。他們說,你既然這么想當官,這么想往上面爬,當初為什么要拒絕歐陽修好意呢?
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這首詩,顯然是出現了偏差。不懼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里的“高處”,也不見得就是指官階的高低。
畢竟讀書讀到一個境界后,智識變得高明了,也等于到達了“最高層”。有了高明的見解,同樣可以無懼低端知識中的“浮云”。
王安石這首詩寫得非常淺,其中的道理也不深奧。我們從詩的第二句“聞說”二字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既沒有登上“飛來山”,又沒有攀上“千尋塔”。
他只是在借題發揮,表達了自己對于人生哲學的一種看法。換句話說,王安石只想告訴讀者:一個人無論是當官、做學問還是干別的事,總會遇到很多讓你困惑的事。
可是,只要你一直努力向上攀登,直到你到達一定的高度之后,那些困惑自然就會被解開。
二、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這首詩寫于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當時宋神宗皇帝,第四次想要起復蘇軾,可是一直遭到“新黨”的反對。于是宋神宗只得動用特權,將蘇軾從黃州遷到汝州,擔任團練副使。
蘇軾來到江西廬山時,他還不太愿意寫詩。因為李白、張九齡這些人,都曾經寫過廬山,而且寫得非常好。面對這些前輩的名篇,蘇軾顯得有些“膽怯”。
但是,一路上見到的景物、人和事,讓蘇軾心情愈發開懷。后來,他先寫了幾首詩練筆,等游覽到西林寺時,終于寫出了著名的《題西林壁》。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寫于29歲時,而蘇軾的《題西林壁》則是他47歲時的作品。當時的蘇軾,已經算得上是一個老年人了。
蘇軾把自己在廬山見到的奇景,與自己四十幾年來的人生感悟相結合,寫出了這一首詩。他的詩和王安石的詩相比,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在講人生哲理,不過在深度上卻大不相同。
蘇軾寫詩,是認真觀察過的,并且親自用腳丈量過廬山才寫的。而王安石從來沒有登上過“千尋塔”,他只是在“借題發揮”。
因此,有的人一門心思地跑去研究杭州的“飛來峰”到底在哪里?“千尋塔”又在哪里?這就純屬是在搞笑了。因為這種研究,和王安石詩的本身意境無關聯了。
王安石的詩中包含的道理很淺,看起來很像是唐朝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翻版。不過他著重強調了“浮云”,這證明了他在這29年的生涯中,還是遇到了不少困惑。
王安石的仕路,在那之前一直都是很順利的,因此讓他困惑的,不應該是有些人說的那種“小人”或者“奸黨”,而是他對人生道路的選擇。
蘇軾的《題西林壁》中包含了相對深奧的哲學,也許還和王安石有一定的關聯。“烏臺詩案”的時候,朝中當權派都想蘇軾死,但是王安石卻站出來為他說情。
后來,蘇軾和王安石兩人之間的恩怨,也因此而化解了。經過了這種打擊,再加上年齡的增長,蘇軾對于人和事的看法,自然也就發生了變化。
有些東西,他從前覺得非黑即白,后來覺得并非如此。比如說,最初的時候,蘇軾對王安石新法的看法,就是想“一竿子打死”。
剛開始蘇軾是堅決不要命也要抵制的,甚至他還曾經兩次上書給皇帝,嚴厲地批評王安石新法,并且還寫了很多詩去諷刺王安石。
可是,后來蘇軾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元佑黨人”上臺打擊新黨的時候,蘇軾又站出來反對。他認為新政自有其好處,不能夠“一竿子打死”。
那么,蘇軾的思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呢?這就是因為他學會了像看廬山一樣,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者跳出原來的地方,再去看問題。
結語
從道理上講,蘇軾的《題西林壁》比王安石的《登峰造極》更加深刻,且更加具有獨創性。
不過從抒情的角度來說,許多年輕人可能會更加喜歡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因為他寫得明白曉暢,情志飛揚,更能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