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敦煌城向西南方前行幾公里,我們就來到了著名的鳴沙山下。鳴沙山西接黨河水庫,東至莫高窟頂,東西起伏綿延四十余公里,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鳴沙山沙壟相銜,盤桓縈回,它的美即在于那一條條舒曼而流暢的沙脊弧線。燦爛的夕陽下,光與影在迂回起伏的沙丘上和諧地分割出明與暗,山脊線上款款前行的駝隊幻化作天地相吻處的一道剪影,為純凈的色彩平添了幾分立體感與生命感。
四時不息、日夜不止的風,在平滑而輕柔的山坡上塑出一條條淺淡而平適的波痕。徜徉在沙丘之上,躬下身來,掬一捧溫熱的沙粒,細數其間的奧秘,你定會驚喜地發現,顆顆沙粒竟呈現出紅、黃、白、綠、黑五色,不覺為鳴沙山微觀之處所蘊藏著的斑斕色澤而扼腕稱奇。把玩夠了,就讓細沙從自己的指縫之間流瀉而下,倏然間,一捧細沙在悄無聲息中隨風飄飛……
鳴沙山之奇,毋庸置疑,在于沙之鳴響。《舊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天氣晴朗時,沙鳴聞于城內。”
晴好之時,鳴沙山會發生奇異的自鳴。鳴聲時而渾厚,如林濤陣陣、潮起潮落,時而清脆,似燕聲呢喃、雀語嚦嚦,引得人們無限遐思。
登上沙丘,俯瞰眼下是一空闊的深谷,定睛細看,映入眼簾的竟是潛臥于谷底的一泓清泉。泉形纖瘦,宛如一彎新月,故名“月牙泉”。
月牙泉似一姣好女子楚楚動人的明眸,撩人心旌、動人心魄;又如一窈窕佳人飽含柔情的驚鴻一瞥,牽動著弱冠之年的少男心中的繾綣情意與纏綿幽思。無邊無垠的昏黃之中,有如此清泉相伴,無疑是對曾經那些有幸路過此地的商旅、謫臣們的心靈莫大的慰藉。
月牙泉的四周沙山環抱,然卻“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清冽甘甜的泉水是自然之饋贈,盡顯天地之神韻、造化之神奇。泉南岸的建筑群古樸典雅、錯落有致,與月泉的明凈相得益彰,亭臺樓閣與婆娑樹影相互掩映。白楊、胡楊、左公柳……那片片蔥蘢綠意沁人心脾。
四時流轉間,鳴沙山守望著月牙泉,月牙泉偎依著鳴沙山,它們似永恒的伴侶,注定要在大漠深處的凌厲朔風與漫漫塵煙之中廝守萬千春秋。
《敦熄雜鈔》中對鳴沙山、月牙泉有這樣的記載:“沙夾風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終古光昔音,仙靈異境,來游者留連不能去。”而我想,倘若鳴沙山的懷抱中沒有了這一泓清泉,枯寂與蒼莽的昏黃就會成為這里唯一的存在,也定會使這里與西北那茫茫大漠戈壁無異;假使月牙泉誕生于江南水鄉某清雅鎮邑間的街市旁,抑或是落腳在了楠溪江畔、雁蕩山間,那么,它原本的絕世風韻將會在清麗與溫潤的大背景與大氛圍中顯得黯然失色。
上天的精巧安排,使沙水合一、沙泉共生,予人以極強的視覺反差與心靈震撼,給每一個來到這里的游者的內心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記憶。沙泉共生的美,無疑是一種人生哲學的生態意象,它的美,在于均衡,在于調和——北國的雄渾蒼涼、南國的清新明麗于此地匯聚,相互交融、相互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