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語: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我,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
“正能量”的流行始于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出版著作。其釋義為“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還可以是處世的心態”。“希望”是最核心和重要的關鍵詞。感受到希望才會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充沛的動力,把握好實現希望的這個過程,定能呈現出真實的新的自己。植物有向陽性,昆蟲也有趨光性,我們又如何不期待和擁有更多正能量呢!
與正能量相對是負能量。作家李尚龍說,“負能量是在鞭笞別人的不好,責罵社會的不公;正能量是在講完后告訴你,即使再苦,我依舊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一些。”雖然負能量有其存在的意義,但一般認為弊大于利。它會讓人的思想情緒進入平面螺旋式運動,惡性循環使得人生格局越來越狹隘。
正能量一直在倡行,但為何負能量依舊可見?這涉及到“物質追求”和“自我意識”的兩個層次,再進一步講即關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哲理問題。兩者不平衡,最本質原因是個人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不夠,最直接影響是欲望多求看不到希望而迷茫痛苦。作家趙星說“所有的懷才不遇,都是因為懷才不足”,所以請你先豐富自己,從容面對更多未知。
思維節奏慢不下來,成為日夜不停為了掙錢而運轉的人。因為之前長期處于物質忙碌和精神約束的狀態,即使物質條件達到提升的目的,也難以從功利心的習慣中抽離出來。不想說話或更愿意講套話,更關注自己所在乎的事物,凡事都用比較得出結果,變得自私起來。無法安靜地感受生活,越來越傾向于直觀而簡單的圖像視頻,漸漸就忽略了美好的事物。
看不到希望就會產生負能量,繼而更加劇對希望的渴望,從而進入惡性循環。片面追求物質條件,人的意識就會受到物質基礎與上層建筑不平衡不協調的影響,其中思想上層建筑尤甚。追求本是好的,但急切過度則會忽略運動的平穩性,空虛、浮躁、多疑的性子就會生根發芽。諸如胡思亂想、陷入糾葛等,都將耗費固有的時間與精力。
習慣影響行為,行為影響心理,心理影響思維,思維影響習慣——跳不出這種平面的螺旋運動,就難免因細微誤差導致摩擦碰撞而失去協調。向上運動,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社交平臺展示你看到泰國的海灘多么迷人、在奢華酒店的落地窗前鳥瞰視野多么廣闊、在朋友圈的健身房曬照多么傲人的身材,這些都只是美好生活追求的一方面而已,總在重復它們的意義并不大,反而使自己越來越自戀。深度的自戀,是麻木和冷漠的病態表現。
格倫·加伯德講到自戀型人格障礙:“我們生活在自戀的文化里。我們盲目地在膚淺的影像里日漸茁壯,卻輕易地忽略事物的本質和有深度的其他電子媒體。我們將物質商品的消費,視作通往幸福的道路。我們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使整形得以興盛不衰。”的確,我們總向往著名流的光鮮世界,卻多以平面的格局而缺少立體角度。
人的精神層次應該是豐富的,而非單調跟風地耗費人生的寶貴能量,否則就會失去真正的自己。屬于你的人生狀態,還可以是閱讀了什么文章、探討了什么問題、幫助了什么人、學到了什么方法、做成了什么任務、完成了什么作品。還有哲學思想、歷史文化、文學藝術、宗教信仰……愉悅的精神交流與高級的思考體會,不是金錢能夠交易得來的。
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避免走單調自戀的狹隘之路,要和正能量的優秀之人多多交往。豐富自己,拒絕內耗。感受別人的豐富和快樂的態度,他們的正氣會激發你的正能量,引導你看到生活的希望。若和負能量的人交往,往往體會到的是體弱無助、悲觀頹廢、消極平庸,影響工作心情,也耗損了生活的好運氣。
人難免有坎坷不順,產生負能量很正常,也難免遇到負能量爆棚的人。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懂得平衡負能量。如果你的正能量足夠多,與他們相交持恒,這是可以的;但若你還不足強大,斷舍遠離能夠保護自己,千萬別感染了對方的喪、侵蝕了對生活的信心,威脅到安全健康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