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節(jié),趁孩子們休假,我們老兩口也休假旅游。路線是山西晉祠、綿山、五臺山、云岡石窟、北恒山懸空寺、喬家大院和平遙古城。其中的晉祠、五臺山、云岡石窟、懸空寺和平遙古城,我在二十一年前的夏天,已經(jīng)來過一次。這次可以為夫人做不花錢的導游。行程的第一天,當然是太原市內的晉祠。行程的第二天,便是著名的綿山。
綿山,亦名介山,距離太原一百三十公里,在山西介休城東南二十公里處,屬太岳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最高峰海拔2566.6米。綿山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yōu)美,是國家五A級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游覽面積約七十五平方公里。
綿山因春秋時期介子推偕母隱居而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清明(寒食)節(jié)發(fā)源地,舉世公認的“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xiāng)”。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割股啖君)。后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成就霸業(yè),為春秋五霸之一,在封賞忠臣時卻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愿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三天始終不見人出來。派人上山尋找,發(fā)覺他和其母已背靠大樹相擁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洞內留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得知,悲憤交加,于是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下令不許燒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飯,因此謂之“寒食節(jié)”。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fā)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并定為清明節(jié),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勵自己勤政清明。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年代,比起屈原投江還要早三百六十余年。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跡頗多,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是一處佛、道、儒三教并存的所在。
比較著名的景點有:云峰寺、大羅宮、龍頭寺、水濤溝等,因時間關系,這次只能是走馬觀花選擇重點。
龍頭寺景區(qū),是進入綿山的第一個景點,與龍脊嶺入口毗鄰。是李唐文化瀏覽區(qū)。龍頭寺之名源自于唐王李世民來綿山酬謝空王佛祈雨,空王佛避而不見后圓寂。因行雨時有雙龍顯靈,遂將巖下原有的空王塔院改名而得。其實如今的龍頭寺雖有寺院之名,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道教范疇的建筑群。由于李世民來綿山致謝未得以見到空王佛,隨即住山等待,其所帶軍士便在此駐扎下來,形成了現(xiàn)在的龍頭寺旁的唐王兵營,這是國內唯一留存的古營。
云峰寺景區(qū),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巖而得名。始建于三國曹魏時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巖坐東面西,高六十米,深五十米,長一百八十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于“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巖壁石窟中的佛龕內。
登高處眺望,遠處莽莽蒼蒼,群峰擁翠,延續(xù)不絕。而巖前面臨深谷,兩側山峰相望,煙寺相依,給人以啟迪。
以抱佛巖為中心,向東行百米有鐵索嶺,鐵索從崖頂垂下,可攀援而上到達山巔,上有銀空洞、竹林寺等景點;朝西北下行 5公里有李姑巖,相傳是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煉處;沿南下石級到斷巖邊,下云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碑刻。賀知章有題記百余字,盛贊了綿山的奇險,引游人矚目。
大羅宮初建于唐玄宗時,后因戰(zhàn)亂,只留殘跡。現(xiàn)在的大羅宮是在原址上恢復修建的,為依山而建的十三層仿古建筑,高110余米;建筑群總面積為三萬余平方米,為全國廟觀之最,被譽為天下第一道觀。號稱可與布達拉宮媲美。
大羅宮供奉從無形、無名、無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諸神。2000年5月曾在此舉行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道家活動──羅天大醮,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等國內外眾多道教團體及信眾參加。
綿山秀色首推水濤仙溝。溝前說法臺蒼翠如黛,聳立于兩山之間,環(huán)繞于澗水之中。十里仙谷,大大小小瀑布有百十余處。千回百轉,飛流激蕩,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有如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恍如置身于南國水鄉(xiāng)之中。
綿山四季宜游,春日山花爛漫,夏日舒爽天堂,秋日滿山楓葉,冬日銀裝素裹。
假以時日,在此多停留幾日,住在懸崖上,吃在崖溝邊,行在云霧中,那才是綿山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