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吃的美食城在哪里,我們或許沒有答案。因為舌尖連著情感,人人都會堅定地豎起大拇指:“我們這最好吃!”
可若問:中國最長的美食城在哪?
有一個答案,大家一定都認同(至少在我解釋之后,一定都認同)。那便是——內蒙古!
在中國地圖上,找不到比內蒙古更“長”的省份了。
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超過2400公里。從東到西,坐火車都要50個小時以上。
太陽從最東端升起,2個小時后,才能在最西邊看到。單是一個呼倫貝爾市,體量都抵得上:山東+江蘇面積的總和。
提及美食,這片土地更是被造物主瘋狂眷顧。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請你吃個夠”。一首祝酒歌,便精確概括了內蒙的飲食文化。
不過,若你還單純地以為,牛羊就是內蒙古美食的全部,那可真是對內蒙古天大的誤解。
沒錯,草原牛羊是他們的招牌。
可你別忘了,牛羊成就的奶香,也早已百轉千回,有了許多關于它的二次創作:奶茶、奶豆腐、奶皮子、奶酪…
東部的大興安嶺,西部的陰山山脈,將遼闊的內蒙古分割成了高原、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多種地貌,加上多地域交界,物產自然不會僅限于草原。
除了傳統的紅食(肉類)與白食(奶類),幾乎處處都有各自的“看家美食”。有的或許不草原,甚至有點山西味或東北味,但照樣很內蒙。
圖上不是全部,只是紙張不夠,實在無法一一列舉,或者你可以理解為內蒙古實在太長了,一切便有了解釋,只好靠大家在評論區補充了。
總之內蒙古,從東到西,全都好吃,真的就是一座“超超超長美食城”。你一個肚子,半年都吃不完,歡迎常來~
如果說內蒙古是一座美食城,招牌無疑是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不吃牛羊算白來。
當然,我不止一次聽到過南方朋友質疑:內蒙古牛羊感覺和普通牛羊差不多啊。“等等,你是在哪吃的?”別告訴我是街口那家自稱是內蒙古牛羊肉的店。
等你真正去過內蒙,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真相:你被騙了!
正宗的內蒙古牛羊,一吃就能吃出不一樣,尤其是呼倫貝爾的牛羊。
作為四大草原之首,呼倫貝爾大草原,水草豐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有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難怪這里有“牧草王國”之稱。
放養在這里的牛羊,不是在“逛花園、吃百草”,就是躺著曬陽光,呼吸著這里可以罐裝出口的空氣,比我們社畜幸福多了。
因此大家最接受不了的“牛羊肉的膻”,在這也被取而代之成“獨具風味的鮮”,內含營養價值也更高。
極具代表的莫過于“手扒肉”。
大鍋倒水、涼水下肉,肉熟出鍋,工序極為簡單,可它就是能憑此馳名天下。
煮的時候都能聞到濃郁的香,極其鮮美。這種鮮又和蔬果不一樣,它帶著肉類才有的豐腴,可用“香濃”一詞形容,氣質是暖的。
入口,如巧克力遇熱在嘴里融化一樣,唇齒、舌尖都變得柔軟起來。
細細品,撒過鹽的肉,能嘗出絲絲甜味,并隱隱有奶香。普通牛羊都沒有!
更豪邁一點,那就來一只烤全羊。
與新疆的烤全羊不同,內蒙古的烤全羊一般帶著羊頭,跪放在方木盤內,配上燒得金紅的表皮,光是看著都很有氣勢。
而且在大草原吃烤全羊,最能滿足外鄉人對內蒙古的想象。
熱情、篝火、馬頭琴、星空、馬奶酒…全隨著這一口外焦里嫩的烤全羊入肚,留給未來城市生活的就是一個可以永久回味的夢。
普通一點,但又百吃不膩的則有兩樣——烤串與涮肉。
即使之前吃過再多,用料換成草原牛羊,那滋味,也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若是想對挨了千刀的牛羊表示最大的尊重,光吃肉還不夠,還得來一碗羊雜碎。
經常被當成特產,反而容易被看不上的牛肉干,也一定要試試。作為“成吉思汗征戰世界的口糧”,還是有道理的。
濃郁霸道的牛味,像極了草原人的熱情爽朗,越嚼越香。離開內蒙后,再難尋此風味。
帶上幾斤回家,哐鐺擺上桌,可以驕傲地說:“來,嘗嘗,這才是正宗的牛肉干”!
奔跑的牛羊、馬背上的漢子。蒙古草原給我們的印象,總是豪邁、奔放。可也因此,很少人真正用心感受過:草原女子的溫柔與智慧,已融在奶制品里,百轉千回了。
關于奶,她們可謂完成了一百種吃法。
鮮 奶
擠出的鮮奶,她們不僅會直接喝,還經過加工、將這份香濃送到城市,滿足人們每日的營養所需,讓嗷嗷待哺的孩子,長得堪比草原兒女壯。
奶 茶
她們幾乎人人都有巧手煮奶茶的功夫,動作一氣呵成——鐵鍋煮水,水開后抓一把茶葉扔進去,滾幾滾,加牛奶、炒米,放把鹽,一鍋奶茶就做好了。
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奶茶便有了三香:奶香、茶香、炒米香,將城市人寧胖三斤都要喝的奶茶甩出幾個大草原。
奶 皮 子
鮮奶煮熟后,表面凝結成一層蠟膜一般的脂肪,用筷子挑起后晾干,就成了奶皮子。8斤鮮奶,也只能做出1斤奶皮子。
內蒙古人吃奶皮子,喜歡配上油餅、白砂糖。在剛出鍋的死面油餅上,灑上一層白砂糖,再附上一層奶皮子,卷在一起吃,甜而不膩,又香又酥,十分可口。
嚼 克
鮮奶不煮,直接倒進洗凈的容器里,夏季放在陰涼處,冬季放在暖炕上,等它發酵凝結。上面一層厚厚的奶油,當地人稱之為嚼克,也稱奶嚼口,蒙語稱“朱和”。
這東西大概很多朋友都沒吃過,但在它上面撒點炒米,再撒點糖,攪拌均勻。炒米的香氣混著嚼克絲滑的乳香,吃過一次就會愛上。
若是是將嚼克控干水分、小火熬煮,不停攪拌,又會變成黃油。
奶 豆 腐
嚼克下面,豆花般的酸奶,她們還能用文火熬煮,做成另一種美食——奶豆腐,蒙古語叫更好聽:“胡乳達”。
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蒙古朋友很喜歡泡在奶茶里吃,或是出遠門直接當干糧帶上,解渴又充饑。
隨著蒙菜和東北菜融合,奶豆腐還有一種更特別的吃法。
裹上面糊下鍋慢炸,包裹甜蜜糖漿,外酥內綿,有豐富的乳酪香氣,能拉絲,這便是拔絲奶豆腐。
除此之外,奶貝、奶塊、牛奶酥、酸奶乳酪、奶酪餅等等,也讓人吃不過來。
但有一點不變,那就是,奶味十足。
離開草原,吃什么呢?
在呼和浩特或包頭,早晨都必須從一兩燒麥+一壺磚茶開始。
與廣東糯米燒麥不同,他們是羊肉燒麥。熱騰騰端上桌,蘸點醋和辣子,咬上一口,鮮美的羊肉湯汁在嘴里汩動,還有蔥姜的鮮美。
配一口解膩的磚茶,真的好生快活!
第一次去的朋友或許會誤會,以為一兩燒麥就是燒麥的重量。其實不是,它指的是燒麥皮的重量。包頭一般是一兩6個,呼市則是一兩8個。
至于哪里才是羊肉燒麥的地道發源地?包頭人和呼市人各執一詞,山西人也爭得有理有據。
但不管怎樣,羊肉燒麥不可否認已經成為了內蒙人的風味記憶。來到內蒙,不可不嘗。
呼市另外一道早點也很硬:羊雜碎+焙子。
羊雜碎碗面飄著紅油,撲鼻而來滿是香氣,聞著都要流口水。吸一口,從嘴巴都肚子,都變得暖和起來。
焙子有咸焙子、甜焙子、白焙子。形狀有圓的、方的、三角的、牛舌的。外干脆內喧軟,有濃濃的小麥面香味。
將焙子掰成小塊堆在羊雜碎的碗里,蘸上碗里的湯和辣油吃。
熱辣辣的湯在嘴里來回滾動,熱氣不斷從嘴里冒出,咽下去,一股濃烈的香味在胸腔升騰,仿佛喝了烈酒一般,一早上,都洋溢著滿臉熱情。
不過,我更愛捧著焙子走到隔壁的醬菜店,喜歡什么夾什么,像端了個自助餐盤子,特別滿足。
到了正餐,若愛吃面食,內蒙也能給你大滿足。
大骨頭抻面、蕎面饸饹、赤峰對夾、巴盟燜面、莜面….
其中莜面,名氣尤大,是內蒙三件寶之一。
它的吃法也非常多樣:搓魚魚、推窩窩、卷囤囤、攪拿糕、炒傀儡。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莜面窩窩,一個個立著,好像含苞待放的花兒似的,特別有意思。
雖然它是走西口的山西人帶過去的做法,但內蒙人吃出了自己的特色。
夏天酷熱,就用黃瓜絲,水蘿卜絲加香菜,酸醋,醬油等沏成涼湯,既解饞又解暑。
天冷的時候改用熱湯,用羊肉或豬肉熬湯拌莜面,堪稱內蒙一絕。
關于配飯的菜肴,中國三大名雞之一“卓資山熏雞”不得不提。
個大體肥,色澤紅潤,味道鮮美,肉質又細嫩。吃過一次,回來想想都流口水。
另外,不少內蒙地區也非常喜歡吃東北菜,比如鍋包肉、豬肉燴酸菜。不過內蒙某些地方的鍋包肉不是酸甜口的,而是蒜香咸味,有不一樣的味道。
甚至你還能在內蒙吃到魚。
這一點也不奇怪。只是在大草原的名氣下,很多人都想不起,內蒙古其實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包頭和巴彥淖爾,就是著名的河套地區。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每年黃河開河,這里的人便可以吃上有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黃河鯉魚”。
守著呼倫貝爾的呼倫湖,又能吃到一種呼倫湖小白魚。
這些風味,或許和我們印象中“全是草原的內蒙”有點對應不上。但恰恰這些加起來,才是完整的內蒙。
這次,我跟隨著我們【極物溯源團】來到內蒙尋味,就不僅真切感受到大草原的豪放與熱情,也重新認識了那個遼闊且包容、在交融中沉淀下來的內蒙。
這樣的內蒙,真的豐富得可愛,讓人想來了又來,吃了又吃。有機會真的要多來幾次。
只可惜,很多朋友沒時間親自來細品這“超超超長美食城”。于是我迫不及待,想邀請你一起品嘗我們親自帶回來的內蒙古美食。
愿牛羊的鮮美,帶你馳騁草原;濃郁的奶香,帶你感受在草原上百轉千回的溫柔;以及種種驚喜美食,讓你感受到一個完整的內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