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商業經營還是投資市場,無數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取得卓越的成績。價值投資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說,在短期內,股市是一個“投票機”;從長遠來看,這是一臺“稱重機”。
在投資界,談到長期主義,總是繞不開巴菲特。他投資的企業和他自身的成功是對長期主義最好的佐證。有個數據非常有意思,巴菲特近96%的財富是在60歲以后獲得的,他以自己的例子證明了長期主義是可以成功的。
巴菲特應對短期市場波動的心態,值得每一個投資者借鑒。他不太關心宏觀,同時勸誡投資者不要過度擔心短期價格波動。他說:“你問我未來一兩年股市的走勢,我也不知道,我只相信股災都會過去,就像現在一樣,所有的困難都會過去。”巴菲特甚至說,即使能提前獲得政策消息,他也不會對投資作任何改變,因為他更看中的是企業本身的價值,看的是所投企業長期的發展。
正因為這樣穩健的投資方式,巴菲特保持著非常高的投資勝率,沒有高歌猛進,但能持續賺錢。在1957年~2018年這62年中,巴菲特只有2001年、2008年的年度收益率出現了小幅虧損,其余年份都是正回報,賺錢概率達96.77%。
除了在投資界,商業經營同樣是長期主義的戰場。關于這個問題,沒人比杰夫·貝索斯更有解釋權了。不到30年,亞馬遜從一家賣書電商成長為足以影響世界的巨型企業,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在《長期主義》一書中,貝索斯闡述了什么是長期主義。站在一個公司創始人的角度看,長期主義就是不計較一時利益得失,一時股票下跌,奉行長期主義的企業最終目標是謀求企業持續發展,為股東謀求長遠利益。
長期主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相反,擁有長期主義思維的人往往更能以長遠的視野看待事物。貝索斯曾在致股東的信中提到,他花費了4200萬美元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全尺寸的萬年鐘。萬年鐘每年才跳動計時一次,萬年鐘的世紀指針每一百年才往前走一格,而每1000年或每個千禧年才會有布谷鳥彈出。人類壽命不過短短一百年,這意味著大多數人都不大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萬年鐘跳動一格。既然如此,那萬年鐘對我們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如果一代人的思考方式僅僅看短期、看眼前,萬年鐘似乎是無用之物,如果以一代代人的發展維度來看,我們做的任何事,可能都在影響子孫后代的生活。這樣看來,萬年鐘具有長期思維的象征。
貝索斯在致股東的信也十分強調長期思維。在2000年致股東的信中,貝索斯再次強調長期主義,當時正值互聯網泡沫破滅,亞馬遜股價比一年前下降了80%以上。在信中,貝索斯同樣引用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言,他這樣寫道:“從長遠來看,所有的公司都會被投資者'稱重’。在此期間,我們會盡心盡力地把亞馬遜打造得越來越'重’。”
無論是投資界還是實體經營,長期思維帶來了指數級增長,但這種增長在早期很難發現。因此,當市場大幅下挫時,你有三種選擇,你可以被定義,可以被摧毀,也可以越挫越勇。當我們掌握這種長期主義的要義后,或許對投資思維能帶來更多思考。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