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買股票是在 2014 年年初,當時已經工作兩年,手里攢了一點點小錢。早就聽說投資理財,越早越好。所以,我終于開了股票賬戶。
但是買什么好呢?我看著那紅紅綠綠的 K 線圖直發愣。
讓朋友推薦了幾支股票,我把股票代號逐一輸入 Google 的搜索框,翻了幾頁,有好的新聞,也有不好的新聞;有網友極力推薦,也有的嗤之以鼻,該聽誰的呢?我繼續發愣。
最后,我只好挑了兩支順眼的股票,入了市。之后那幾個月,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看一眼行情。漲了我就高興,跌了就安慰自己,一定還會漲回來的。
到 2014 年底,我的股票收益率超過 20%,但我總覺得這件事好像哪里不太對。聽說巴菲特的年均回報率也就 20%,抱著見好就收的心態,我把所有股票都拋掉了。接著就是 2015 年的股災。看著股市哀鴻遍野,而自己絲毫無損,我不禁有點沾沾自喜。
事后復盤才嚇一跳。整個投資行為自始至終,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買,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賣。換句話說,我對自己的「買入」和「賣出」找不到絲毫的邏輯基礎,全憑「感覺」。想到這里的時候,我嚇出一身冷汗,這不就是賭博嗎?
那個時候開始,我跟自己說,在我能看懂之前,絕不再碰股票。
2017 年 1 月 2 日,李笑來老師在得到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上提出了 GAFATA 的投資組合。讀完之后,我很興奮,決定要重新入市。但是,我又想起自己跟自己說過的話:
在我看懂之前,絕不再碰股票。
于是,我開始去找這幾家公司的財務報表,想讀懂財務報表來看懂股票。但說實話,硬著頭皮讀,讀完還是一頭霧水。讀不懂,我就沒法買。
直到 2017 年 3 月,臺灣的林明樟老師開始在北京開設超級數字力課程,我就像是找到了救星一樣,第一時間報了名,從深圳飛到北京,參加了兩天的封閉式課程。盡管在課前我抱了極大的期待,課程的效果依然是遠遠超出了預期。
超級數字力的課程讓我在兩天的時間內由一個財務小白變成了財務專家嗎?
顯然不是。在任何領域,通往高手的道路上都離不開長時間的刻意練習。但是,超級數字力為我指明了道路的方向。
或者這么說,MJ 老師把原本一臉迷茫的我直接放在了那條路的起點,交給我一把劍和一個盾牌,然后指著前面說,從這里往前走就對了。
以前我經常會聽見一種說法,股市是零和游戲。換言之,股市只是一個大賭場。這個說法多少讓我增加了投資的顧慮。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你是一位追漲殺跌的短期投資者,那股市確實像是一個「零和游戲」,甚至是「負和游戲」,因為每一筆交易都會產生交易費用。
但如果你是一位長期的價值投資者,股市顯然更像是「正和」的。
上圖是美國道瓊斯指數近一百年來的增長曲線。盡管中間有漲有跌,但總的來說,曲線是增長的,而且漲幅驚人。
其中的道理也不難理解,因為長期來看,這些公司是在不斷增值的。如果我們買了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他們賺的錢里也就有了我們的一份。
再考慮到,這條曲線包含的上市公司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歷史的進程中,有些公司破產消失了,有些公司基業長青,還有很多優秀公司不斷地冒出來。
作為個人投資者,投資的方法論就變得比較明確了:
找出那些能長期盈利的好公司
長期持有這些好公司的股票
那,什么樣的公司才算是好公司呢?
所有實用的知識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幫助我們回答「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這也是超級數字力教給我的基本邏輯。
如何判斷一家公司的好與壞,可以歸納為:
它的氣長不長?(手里現金夠不夠多,是不是隨時都可能斷氣破產?)
它的運營能力好不好?(做一次生意需要多長時間?賺錢夠不夠快?)
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毛利夠不夠高?)
財務結構合理嗎?(是不是債務高筑?股東們會持續支持嗎?)
借的錢能還嗎?(如果債主突然追債,公司能挺下去嗎?)
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在哪里找呢?全部都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里。只要能看懂財務報表,就很容易能挑出好公司。所以我的投資方法論進一步地明確為:
通過閱讀財報挑選出那些能長期盈利的好公司
定期買入并長期持有那些好公司的股票
長期持有好公司的股票,能讓我們保本保利。在這個基礎上,只要能看懂財報,我們還可以抓住一些賺「價差」的機會。
巴菲特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我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別人買入的時候我應該賣出,別人賣出的時候我應該買入。
現在,我才明白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應該是:
別人瘋狂買入股票的時候,我應該慎重地只買好公司的股票;別人恐懼地拋售所有股票的時候,我應該趁機低價買入其中被低估的股票。
每一次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對于價值投資者來說往往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因為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市場上大部分的股票價格會大幅下跌,其中包括好公司的股票。每一次金融危機,市場都會淘汰一批爛公司,但是真正的好公司總是能存活下來。換句話說,那些好公司的價值在金融危機期間很可能會被低估,正是買入的好時機。
怎樣找出那些被低估的好公司呢?當然還是通過讀財務報表。
基于以上的邏輯,我把自己的投資策略總結為:
通過閱讀財報挑選出那些能長期盈利的好公司;
定期買入并長期持有那些好公司的股票;
努力工作,攢錢;
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通過閱讀財報甄別出被嚴重低估的好公司;
買入被低估的好公司股票,等待金融危機結束,股價回升;
重復第一步。
那些財富就靜靜地躺在財報里。
真正理解這一點之后,我再也坐不住了。MJ 老師在課上說,從今天開始,你應該每天抽出時間讀財報了。
上完課的第二天,我就和組員們一起每天閱讀財報。從那天開始,我幾乎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用 MJ 老師的獨孤九劍方法去讀一家公司的財報,并且把財報的截圖發給同學們一起討論。至今,我們一起閱讀不下 200 家上市公司的財報,通過討論分析,篩選出 26 家好公司,入選我們的「精華庫」。
這些公司的表現如何呢?為了驗證這個結果,我們先來看一下 GAFATA 組合從今年年初至 2017 年 11 月 12 日的收益情況:
從 2017 年 1 月 2 日,笑來老師在得到專欄第一次提出 GAFATA 至今,平均收益是 61.17%,作為對比,上證綜指只有 10.59%,深證成指只有 14.41%。
而我和 200 多位數字力的同學一起,通過每天閱讀財報,最后篩選出來的「精華庫」投資組合,收益情況是這樣的:
從 2017 年 1 月 3 日至 11 月 12 日,平均收益為66.89%,甚至比 GAFATA 還高一點!
這個結果對我個人來講,是極其振奮的。重要的不是我從中賺了多少錢(當然是賺了),更不是我自以為找出了比 GAFATA 更好的投資組合,真正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我的投資邏輯得到了驗證。
這個投資組合不是我們從小道消息聽來的,不是大神推薦的,也不是呆呆地看 K 線圖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通過閱讀公開的財報表,獨立分析之后,自主挑選出來的。
賺到一筆錢當然是很高興,但是習得賺錢的能力才更重要,這也是我最感謝超級數字力的。衷心希望所有數字力的同學能把學過的知識運用起來,去發掘躺在財報里的財富。
現在的我,相比于之前,除了每天多了一項讀財報的活動,如果說還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了。
別說 60% 多的收益,即使是 100% 甚至是幾倍、幾十倍的收益率,最終能賺多少錢,還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本金。本金從哪里來呢?從股市里能賺的是收益,而本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賺來。
我不會天真地把自己妄想成一個專職的股票投資者,而是成為一名努力工作的長期價值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