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做一個互動。
首先,閉上眼睛,嚴肅地在心里默念7遍“不”,并留心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反應。
休息兩分鐘,再繼續,閉上眼睛,溫柔地在心里默念7遍“是”,同時也體味一下身體和情緒的變化。
現在,睜開眼睛,描述一下內心的感受。
在聽到“不”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壓抑、緊張、并且心率加快?
在聽到“是”的時候,你是不是感到輕松、愉快、平靜?
這個互動來自丹尼爾.西格爾的關于開放式大腦的演講,人們對于“是”和“不”的不同感覺,就是開放式大腦和防御式大腦的典型反應。
擁有開放式大腦的孩子,相比防御式大腦,能夠更加平靜自若的面對生活、學習,從而贏得更廣闊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開放式大腦呢?
開放式大腦是全球知名腦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 提出的概念,他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蒂娜·佩恩·布賴森合著的《如何讓孩子自由又主動》一書中,對開放式大腦有詳細介紹。通過為孩子們提供空間、機會和工具,培養他們的開放式大腦,使他們能自覺又主動地投入生活,真誠、充分地做自己。
咱們做父母的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
孩子為寫作業發愁,抗拒上輔導班、興趣班,一有機會看電視就舍不得關,到了休息時間還不肯上床睡覺,考試成績不理想一個人偷偷躲著哭泣等。
其實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不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就是完美父母的思維在作祟,這個時候,這凸顯出開放式大腦的重要性了。
關于開放式大腦,《如何讓孩子自由又主動》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
開放式大腦,不是總對孩子說“是”,不是放縱或讓步,不是避免他們失望或替他們解決麻煩。相反,開放式大腦是幫助孩子意識到他們是誰,他們會成為誰,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克服失望和挫敗,從而自覺選擇富有聯結和意義的生活。
1. 平衡力:管理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讓孩子不容易失去理智。
人,都是情緒化動物,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舒適區,被稱為綠色區,一旦被激怒了,或者是傷心失望了,便會偏離綠色區,有的人直接爆發,進入狂躁的紅色區,有的人選擇默默承受,抑郁成疾,這就是進入了藍色區的表現。不管是紅色區還是藍色區,都是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這種平衡情緒的能力,這就是平衡力。
2. 復原力:當生活中出現不可避免的問題和挑戰時,重新振作的能力。
司馬遷在獄中受盡折辱,卻忍著劇痛寫下名垂青史的《史記》;越王勾踐被俘虜,沒有灰心失意,卻臥薪嘗膽,最終打敗吳國,洗辱復國。。。這些史書上流傳千年的橋段都是復原力強大的表現。面對挫折,接受挫折,并在困境中找到新出路。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也一樣,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咱們做父母的不能時時刻刻幫他們解決問題,只有當他們自己心理素質過硬時,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3. 洞察力:能夠審視和了解自己,并基于自己的見解做出明智決定,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洞察力,說白了,就是了解自己內心的能力,在情緒的火山即將爆發時,我們能快速冷靜下來。比如說,媽媽在廚房做飯,剛會走路的寶寶卻在客廳把奶粉撒的滿地都是,面對此景,媽媽的情緒一觸即發,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是該憤怒地把孩子暴打一頓,還是心平氣和地收拾好戰場?如果媽媽擁有洞察事情后果的能力,一場暴風雨或許就戛然而止了。
4. 共情力: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關心他人,并在適當的時候采取行動,改善狀況。
共情,這個詞近些年特別火,《媽媽是超人》里有這樣一個場景,嗯哼拆裝新玩具時,不小心踩到了一塊尖銳的積木片,痛得嚎啕大哭,霍思燕聽到后,立馬跑出來,幫嗯哼找到了罪魁禍首。當嗯哼依然情緒失控時,霍思燕沒有說教,而是也用腳踩了一下積木片,并且對嗯哼說,我知道你很疼,不要緊,媽媽陪著你一起。嗯哼心疼媽媽,瞬間就不哭了。這就是共情,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別人,并給與適當地幫助。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擁有開放式大腦,上述的4種特質也是父母必備的基本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在全書的末尾附錄處,提煉了開放式大腦的知識要點,簡要總結了書中的主要觀點,方便于我們復習鞏固。而且,書中把科學研究和生活實例相結合,既嚴謹又通俗,確實是很適合父母們碎片化閱讀。咱中國人有句老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熟悉了孩子的發育規律,掌握了科學有效的育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既能讓孩子健康發展,也能實現“輕松帶娃”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