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這不,孩子就要放暑假了,假期的生活該給孩子怎么安排呢?是父母全權安排好,還是孩子也參與策劃了呢?有時家長也困惑啊,我們都是為孩子好,可是,為什么給孩子約定好的事情,TA就是不能按約定完成呢?這個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呢?
先看在這里,給大家分享笑笑彈鋼琴的實例小故事, 或許,大家對下面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媽媽對看電視的笑笑說:“笑笑,我都喊你3遍了,你看看,現在都幾點了?還不去彈鋼琴?今天彈不會剛學的這首曲子,你不要睡覺。”
媽媽說后,笑笑不友好地看了媽媽一眼,換了個姿勢繼續看電視,根本沒有理媽媽。這時媽媽火冒三丈,一把把笑笑從沙發上拽起來,大家猜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結果可想而知:
媽媽發火:批評、命令、指責嘮叨
孩子生氣:哭鬧、拖拉、磨蹭、慢慢吞吞
導致:家庭氣氛異常緊張,父母氣孩子哭。
哎,這樣的場景,真是讓很多家長頭疼啊,那家長到底怎么和孩子約定,才能讓孩子自愿執行呢?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家長和孩子的對話。
“寶貝,你放學后先吃東西,還是先寫彈鋼琴?”
“媽媽,我先吃飽再寫作業。”
“寶貝,明天早上你想6:50起床,還是7:00起床?”
“7:00起床,我想多睡一會。”
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媽。
不用羨慕,只要掌握一些小方法,你也可以做到。
1
家長要溫和而堅定
溫和:是家長要尊重孩子,堅定:是家長尊重自己,同時還要尊重當時的情形。家長要對孩子有耐心,不批評、命令指責孩子,而是要著眼于解決問題。家長對孩子“吼”,只會在短時間內起到作用,但,很快又會“反復”,與其兩敗俱傷:孩子哭、家長氣,那不如靜下心來一起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人為什么會生氣呢?從丹尼爾.西格爾研究的腦科學角度進行分析:大腦中有個杏仁核的部分,這個杏仁核就像一個情緒按鈕,只要孩子的挑戰一觸碰家長的情緒按鈕,杏仁核就開始起作用:產生情緒,導致大腦不理智,人就會發火、生氣、大吼大叫……,這時就是原始腦主導,也就是動物腦主導,無法理智的解決問題,只有讓自己慢慢冷靜下來,即理智腦主導時,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2
家長要提前和孩子約定
家長要用尊重、平等的態度和孩子提前給約定,即使孩子提出來的方案不可行,也不要一開始時就反對,而是先認真的聆聽,如果孩子提出來的問題不合理,家長可以和孩子繼續商量解決方案,例如:關于孩子練鋼琴的事,家長可以問問孩子:寶貝,你想每天晚上在8點之后-9:00之前的哪個時間段練琴呢?如果你忘記了練琴,你想讓媽媽用什么方式提醒你?是拉拉你的手,還是拍拍你的肩呢?
家長朋友給孩子的期限時間,一定是自己能接受的程度,也就是不管8點之后,9點之前的哪個時間段練琴都可以。
或許很多的媽媽會有疑惑:孩子一天能按約定執行,今后不能按約定怎么辦?接下來告訴大家鼓勵孩子的方法,讓一個內心有力量、有價值感的孩子更愿意執行下去。
3
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
如果孩子當晚按約定練琴了,我們要及時鼓勵孩子的行為,例如:
1、媽媽今天晚上一提醒,你就起身去書房練琴了。
2、你有一個音符不會彈,媽媽看到你先查書,又結合了實際彈奏練習,終于彈對了這個音符。
孩子受到鼓勵后,他能深深地感受到“我能行、我可行。”孩子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因此,下一次還想做的更好,慢慢地培養了孩子的獨立自信的品格。
在這里,我們做一下延伸,鼓勵孩子任何行為的3種方法:
1、我看見+描述事實的語句
2、我謝謝+描述感謝的內容
3、我相信+描述相信的內容
假如,我們孩子耍賴皮了呢,孩子答應8:30練琴,可是,孩子到了8:35才坐到了鋼琴前。這時,家長不要著急,允許孩子一點點的改變。家長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我們的約定是什么?
如果孩子因為不想彈鋼琴而哭鬧、不愿意表達,我們可以靜靜的陪著孩子,允許他哭一會。等孩子情緒好些時,再來解決問題。
4
米媽的結語
給孩子約定時,一定是家長和孩子雙方都能夠接受的選項,同時,家長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既要尊重孩子,還要尊重自己,同時,還要尊重當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