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問題:兒有女有不如自己有,→自己無經濟壓力。
二,現實矛盾問題:子女有子女事,→照顧好自己勝于照顧好子女。既可幫助子女,又可解決自己問題。
三,解決方案問題:留箱子,有圈子,找樂子,做傻子。
有人說:“時間不一定能造就一位偉人,一定會造就一位老人!”
衰老是誰也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也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問題。
每個老人都想“晚年幸福”,但晚年能否幸福,取決于多種因素。
除了身體健康外,與孩子的關系處理得是否妥當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人老了,一定要記住這三種活法,才不會被兒女嫌棄。
《婚姻與家庭》上曾經刊登過一篇叫三秋樹的退休母親寫的文章。
我是一個媽媽,今年57歲,退休2年,我的兒子今年31歲。
在我退休那年兒子剛好結婚,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寵兒子,他結婚了,我自然也承擔起照顧他和兒媳婦的責任,這在我看來是理所應當的。
每天早上我會去兒子家幫忙做早飯、打掃衛生,晚上做完晚飯、等他們洗漱準備睡覺才回到自己家。
一天,我像往常一樣,拎著從早市上淘來的新鮮蔬菜,滿懷喜悅地朝兒子家走去。
可是卻沒能打開家門,不是我鑰匙拿錯了,而是兒媳換了門鎖。
她說:“最近小區偷盜案特別多,所以……”
那天,我像往常一樣,給他們一家三口做了早餐,打掃了房間,將臟衣服都洗了。
然而,他們沒有給我新鎖的鑰匙。也許他們忘了吧。
晚上,兒子來我家,將一把鑰匙交到我手上,我本來提著的心就此放下,但他說了一句:
“別讓我媳婦知道。” 我知道事情不簡單。
第二天,也沒多想,照常去兒子家,可剛走到他們家門口,就聽到了里面的爭執。
只聽見兒媳不斷在說:
“你一定把新鑰匙給你媽了。”
“誰沒有拖延癥,洗完澡,內衣扔在臟衣籃里,第二天早上一定被你媽給洗了。看著曬衣桿上的短褲和胸罩,我沒有被幫忙的快樂,只有隱私被窺視的尷尬。”
“你看看你被你媽慣的,每天回家就躺沙發上,什么都不干,東西不收、垃圾不倒,就差沒把飯喂你嘴里了,你就像個沒斷奶的小孩。”
“她就不能像別的大媽那樣,跳跳廣場舞,走走模特步,別像個攝像頭似的盯著咱們。”
沒想到,我這個堪稱“二十四孝”婆婆的付出,換來的卻是這般聲討。
最讓我心塞的是,兒子從頭到尾就一句話:
“她是我媽,你讓我怎么辦?”
她失落,傷心,絕望。
生活中,類似三秋樹這樣的老人并不在少數。
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父母的任務已經完成。
之后,他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做父母的,不要過度干涉子女的生活。
你眼中的無私奉獻,子女不一定領情。
回到家,三秋樹流著淚向老伴兒訴說自己的委屈:
“他是我唯一的兒子,我最大的想法就是把他們照顧好,就差把心掏給他們了,居然落下這么多的差評。”
哭訴完之后。老伴兒勸她和自己出去旅游。
老夫老妻正在氣頭上,連招呼都沒和孩子打,說走就走。
直奔了大草原。
旅行途中,老伴兒不放過任何機會給她做思想工作,其中引用這樣一段話:
不愿意與成年子女分離的父母,與其說他們是愛孩子,不如說他們想對孩子全面把控,這種控制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和強大感,讓他們對自己滿意……
看到這段話,三秋樹如墜深淵,又如醍醐灌頂。
她簡直不敢面對自己就是這樣父母的事實。
旅行途中,她還發現老伴兒早就會用微信、支付寶等時髦的軟件,而自己還用著一來電話就如雷鳴的老人機。
她想起自己曾經是那么要強,那么時尚,但為了子女,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奴仆,現在還可能要成怨婦。
她感覺到這才是真的不值。
旅游回來后,她第一時間扔了老人機,買了最新潮的iPhone。
她和老伴兒去找兒子兒媳婦,和他們分享自己的旅行。
她說自己以后要好好過屬于自己的生活,開玩笑找孩子們要贊助費。
兒媳婦耐心地教她怎么用支付寶,并第一時間給她轉了3000塊錢。
從此以后,她和老伴兒的腳步遍及了祖國各地。
當她們在麗江時,將旅行的照片分享給兒子。幾分鐘后看到了兒媳婦把照片發到朋友圈并附文:這將是我晚年時的楷模,我至親的公公婆婆。
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延長。60歲,退休后的時光,將是人生除了青少年又一黃金時間。
沒有工作和生存的壓力,有大把的時間,有足夠的智力和身體條件。
這時候的父母,要自私些,去過屬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將自己捆綁在孩子的生活中。
至于孩子的生活,讓他們自己去折騰吧。
父母學會享受生活,和子女保持一段距離,這其實也會讓孩子更開心和快樂。
趙樸初先生說過: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這話雖然扎心,卻很現實,指出了老年幸福的保障問題。
“養兒防老”是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傳統觀念,話雖沒錯,但誰能保證你將孩子撫養成人,孩子就一定會幫你養老送終呢?
白巖松談養老問題的時候,曾經說道:
“想要養兒防老幾乎不可能,不是兒子不孝順,而是一對小年輕上面四個,上面這四個頂上還剩兩三個呢,請問他養得起嗎?”
白巖松點出了問題的一個方面:
有的父母不指望孩子養老,是父母心疼孩子,不想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問題的另一方面是,相對于養兒防老,靠自己養老才更靠譜,才能活得更自由,更有尊嚴。
我們小區有位趙阿姨,在這方面就很清醒,很明智。
今年五一小長假,兒子一家三口從濟南回來了,臨走前,兒子兒媳提出一個要求:
讓她老兩口把房子賣了,把積蓄交給他們來管理,老兩口去濟南幫忙帶孫子,今后他們負責給父母養老。
趙阿姨很干脆地拒絕了,因為養老的事她早就謀劃好了。
趙阿姨和老伴早就商量好,他們一輩子都在忙工作,忙家庭,退休后該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了。
趁著身體還好,兩人有退休金,打算到全國各地走一走,享受一下晚年的美好。
趙阿姨很清楚,老人與孩子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教育孩子的方式等,都不盡相同;
如果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難保不會產生摩擦,難得婆媳一場,結果卻變成仇人一般,這是誰都不想遇到的事。
趙阿姨告訴兒子兒媳,你們還沒到連孩子也難以養育的地步,就算真忙,可以請個保姆;如果請保姆缺錢,他們愿意贊助一部分。
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想犧牲來日無多的清靜生活。
雖然兒子兒媳很孝順,但是他們也不想向他們討生活,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趙阿姨的做法在外人看來有點無情,其實是給自己留退路、留體面的聰明之舉。
有一次,莫言接受記者采訪說,要想擁有一個快樂舒適的晚年,一定要給自己留個“箱子”,有個“圈子”,找了“樂子”,做個“傻子”。
這里的“箱子”,指的是錢箱子。
意思是,人到晚年,手中一定要有點積蓄,別想著現在把錢都給子女,以后讓子女養老,常言道:“兒有女有不如自己有。”
把老本捏在手里,起碼對自己是最后一重保障,不是一毛不拔,不是愛財如命,給予兒女幫助,但也要留有余地。
#老了你最擔心什么?#
留言區內抽2人送騰訊會員月卡。
上期頭條留言中獎粉絲
太陽也會失眠
蛋蛋超人
【領獎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