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鏈接巧克力的歷史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美洲,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可可”,原產于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委內瑞拉等地,早期的奧爾梅克文明里就有“可可”這一單詞。
后來的瑪雅人將可可豆烘干碾碎,加水和辣椒等,混合成一種暗黑的飲料“Chocolatl”,我們現在說的“巧克力”正是來源于這一發音。
其后的阿茲特克人十分鐘愛這種飲料,在祭祀等重大場合中才會飲用。因此林耐給可可豆命名為Theobroma cacao,Theobroma源自于希臘語,意為“眾神的食物”。
伴隨著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許多美洲的新奇玩意開始被歐洲人所了解,第一個發現巧克力的歐洲人據信是哥倫布。
1502年,他從“新世界”歸來后,將一批奇妙的珍寶呈獻給西班牙國王,其中就包括可可豆。
然而,當時并沒有引起大家注意,直到另一位西班牙船長埃爾南·科爾特斯將可可豆和巧克力飲料的秘方帶到歐洲。
又苦又辣的Chocolatl自然很難獲得歐洲人青睞,但是天才的西班牙人去掉辣椒,加入蜜糖和其它香料,一種在未來影響深遠的飲料就此橫空出世。
西班牙人的天才不僅在食品上,商業頭腦才是其根本,為了商業利益,他們小心地保守了這一秘密達上百年之久。
17世紀,兩位西班牙公主先后嫁給法國國王,在這兩位王后的推動下,飲用巧克力成了貴族時尚,風靡歐洲。
巧克力飲料雖然時髦,但并未在大眾中普及,原因不僅是價格高,而且不方便。
由于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們將可可樹引種到非洲和南亞大量種植,有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價格也隨之大幅下跌。借著工業革命的東風,新技術層出不窮,人們不斷地改良著巧克力飲料。
荷蘭人Coenraad Johannes van Houten率先開發出了將可可漿中的可可脂壓出的方法,并于1828年申請了專利,打開了巧克力固體化的大門。
1819年,Francois Louis Cailler在萊蒙湖畔開設全瑞士首家巧克力廠,生產出歷史上第一塊巧克力磚。1929年,Cailler巧克力被雀巢兼并,但品牌一直保留了下來。
1847年,英國的Francis Fry和Joseph Fry兄弟在可可漿中添加額外的可可脂,再加入糖和香料,制成了可咀嚼的巧克力塊,即現代巧克力的原型。現今巧克力的制作基本都沿用這種組成。
盡管固體巧克力已經出現,但是口味仍然不是很理想。
作為飲品時,巧克力加牛奶非常容易,但是固體巧克力加入牛奶時,不僅混合困難,也無法成型。
Cailler先生的女婿,Daniel Peter嘗試過多次,仍然無法解決這一難題。
正好他的鄰居Henri Nestle(沒錯,就是雀巢公司的創始人)正在開發一種嬰兒食品,用到了牛奶的濃縮品煉乳。受此啟發,他將煉乳加入巧克力中,于1875創制出牛奶巧克力。
由于其均衡的口感,牛奶巧克力成為了今天消費量最大的巧克力品種。
1879年,巧克力制作的另一個重要技術——精煉被發明了出來。
瑞士人Rodolphe Lindt致力于改進巧克力的品質,廢寢忘食地鉆研方法。
據說有個周末,身心疲憊的Lindt在回家時,忘了關巧克力磨機的電源,周一上班時,他發現多轉了幾天的巧克力變得非常細膩香滑。
研究發現,在這個研磨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物理和化學反應,包括我們熟知的美拉德反應(糖酯化反應)。現在,精煉已經是巧克力生產的標準工序之一。
后來,Lindt的設備和工藝被收購,并以Lindt命名,成為高端巧克力的代表之一,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瑞士蓮。
進入二十世紀,各種夾心巧克力被發明了出來,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巧克力家族。
一戰和二戰期間,巧克力作為軍需品配給各國大兵,僅二戰時美軍就配給了3億塊巧克力。巧克力迅速成為了平民化的食品,風靡世界。
當然,軍品巧克力的口感往往比民品差,二戰時美軍的D級口糧就被美國大兵吐槽為“狗食”。原因十分搞笑,既不是為了省錢,也不是廠家偷工減料,而是軍方為了減少士兵偷吃,刻意要求廠家這么做。
目前,全球人均年消費巧克力約1kg,中國才0.1kg,只有全球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差距不小啊。
可以猜一猜,人均年消費巧克力最高的國家是?
相信很多人都答對了,最高的是瑞士,約9kg,是中國的九十倍。
更為尷尬的是,如今我國的巧克力市場完全成了國外品牌的天下,高端市場自不必說,中端市場上德芙、費列羅、好時等長期占據著銷量排行榜前列。
放眼國內品牌,勉強躋身中檔的金帝已經在去年停產,稍有名氣的徐福記、金絲猴等也大多被外商合資。剩下的本土品牌,主要靠著代可可脂巧克力在低端市場苦苦支撐。對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