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要點:彩禮和嫁妝并不是法律概念,而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婚姻習俗。一般認為,彩禮是指男女雙方戀愛關系確定以后,按照當地習俗男方給予女方一定數量的現金或財物,表示締結婚姻的意思;嫁妝是指女方出嫁時帶到男方家的錢財和物品,這是女方娘家人在女方出嫁時贈送的,但是由于各地婚姻習俗差別較大,個別地區如果也這樣來定義,可能并不準確表述當地的彩禮和嫁妝的概念。
婚嫁之中男方送彩禮、女方陪嫁妝,均是以締結婚姻為目的習俗,但是男女雙方一旦離婚或解除婚約的,那么彩禮、嫁妝該如何處理呢,這是廣大讀者經常咨詢到這樣的問題,為此筆者依據法律規定并結合司法實務中的處理經驗,就離婚或解除婚約時彩禮、嫁妝的返還問題為大家提供幾點參考意見。
關于彩禮的處理規定
實務中因彩禮返還問題產生糾紛最多,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中,對彩禮的返還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規定。
該解釋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1)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2)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第(2)、(3)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從條文的規定來看,主要是三種情形下彩禮應當返還: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彩禮本質上是附條件的贈與行為,以締結婚姻為目的而贈與的財物,既然雙方婚約解除或最終未締結婚姻的,締結婚姻的條件未成就,所贈與的財物應當返還。
但是實務當中,如果未登記結婚的,但有共同一起生活的,根據在一起共同生活的長短一般酌情退還彩禮或甚至不退還,因為這種情況下雙方雖然沒有法律上的婚姻,但在一起同居生活,有事實上的婚姻,如果雙方解除婚約后要求完全退還彩禮并不公平,所以實務中是酌情返還或不返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該項與第一項本質上是一樣的,雙方雖然在法律上確認了婚姻關系,但是雙方結婚后沒有共同生活,無婚姻之實。在司法實務中對這一事實舉證有些難度,根據舉證規則,男方需要舉證證明雙方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在實務中,男方可能自己本身無力支付大額的彩禮,但為了締結婚姻而向他人舉債支付彩禮,這種情況下即使是雙方結婚了,從公平的原則出發,參考雙方婚姻時間的長短而返還或者酌情返還。
當然,雙方解除婚約或離婚時對于彩禮的處理并非機械的完全按上述標準,實務中還參考一方的過錯情況、公平原則、當地婚姻習俗等情況進行處理。例如,雙方未登記結婚,但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并育有子女,這種情況再要求退還彩禮法院難支持。
關于嫁妝的處理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當中并沒有特別規定嫁妝的處理問題,這是因為實務當中嫁妝的爭議相對于彩禮來說并不多,因為大多婚姻糾紛當中,彩禮一般涉及的金額大,而且彩禮也是男方向女方必須支付的婚姻習俗,嫁妝一般涉及的金額比較小,并且婚姻關系締結時嫁妝也不必須要支付的,所以關于嫁妝的爭議,在實務當中主要是根據《婚姻法》第十七、十八條的規定來處理。
女方親屬陪送嫁妝的性質和彩禮一樣,同樣屬于以締結婚姻為目的的贈與行為,所以是贈與給一方的,還是贈與給夫妻雙方的,小編認為主要看贈與發生的時間。
如果是先舉辦結婚儀式,后登記結婚的,則嫁妝應認定為是女方家人對女方個人的贈與;如果是先登記結婚,后舉辦結婚儀式的,女方家人未明確表示是對一方的個人贈與,則應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該嫁妝應認定為夫妻的共同財產,但夫妻雙方對該嫁妝有特別的約定,則應依約定來確認歸屬。
彩禮和嫁妝均帶有強烈的習俗性特征,法律上有明確規定的按照規定處理,但在司法實務當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復雜情形,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的,人民法院只能依據誠實信用、公平公正、適當兼顧善良習俗等基本的法律原則進行處理。
現在筆者給大家分享一個關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規定的,彩禮糾紛在司法實務中具體應用的判例,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該法律條文的相關內容。
實務案例分享:原、被告雙方訂婚,原告共向被告給付彩禮34000元,后雙方舉辦婚禮并同居生活,但未辦理結婚登記。后雙方分居,男方起訴要求返還彩禮,法院酌情判決被告返還20000元。
案情摘要
原告起訴稱:原告李某經人介紹于2012年農歷正月16日和被告陳某甲舉行定親儀式,當日應被告要求,原告李某給付被告陳某甲見面禮18000元。后原告之父李某某到被告家商量結婚事宜,給付被告陳某乙現金20000元。2012年農歷9月份,原告給付被告陳某甲三金首飾一套。
原、被告未辦理結婚登記即舉行結婚儀式并開始同居生活。2013年農歷正月16日,被告借故回了娘家不再與原告共同生活。原告因此婚約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現依法具狀起訴,請求判令二被告借婚約索取的現金38000元、三金首飾一套。被告答辯稱:原告及家人給被告的錢都花在購買三金和嫁妝上,并且被告還花了很多錢購買嫁妝陪送,所以不應當再返還彩禮。
判決觀點
原告李某與被告陳某甲經人介紹訂立婚約后,被告陳某甲共計接受原告現金34000元,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本院依法予以確認。
原、被告雙方家人商量結婚事宜時,被告陳某乙接受20000元錢的行為,是基于原告李某與被告陳某甲存在婚約關系而做出的一種代理行為,該20000元錢仍屬于彩禮的范圍,故被告陳某乙在本案中不宜承擔民事責任。
關于購買三金的出資問題,原、被告雙方均未能提供充分證據予以證明,本院對此不予確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第一項的規定,本案原、被告未辦理離婚登記手續即解除婚約,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彩禮,本院依法應予支持。
但是,本案原、被告雖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卻按照農村風俗舉行了結婚儀式,并共同生活了幾個月,且被告已懷孕流產。按照上述司法解釋的立法本意及公平原則,結合當地對結婚的認識與理解,本案中原告要求的彩禮不宜全額返還,綜合整個案情,本案酌定被告返還原告人民幣20000元,對原告的其余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判決結果
據此,法院判決被告陳某甲返還原告李某彩禮款人民幣20000元。
律師點評
這個案例中,原、被告雙方未登記結婚,如果嚴格按照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第一項的規定,被告作為女方應當全部返還彩禮34000元,但是法院并未判決全額返還,而是酌情返還20000元。
因為這種情況下,判決既要考慮法律規定,也要考慮婚姻習俗,很多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雙方是否結婚以辦理婚禮為準,而不是結婚登記,原、被告雙方同居較長時間,被告還曾懷孕流產。并且公平原則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在司法實務中有最高的指引作用,試想如果判決全額返還,從一般公眾的認知上,都難以接受這種判決結果。實務中筆者發現很多當事人在涉及到彩禮糾紛時,只是引用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定,但是公平原則、婚姻習俗等因素,法院在判決時考慮的比重同樣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