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要點:在辦理民間借貸糾紛時,經常會遇到當事人把先前的債權債務轉化為民間借貸的情形,當事人結算之前債權債務關系,然后由欠債的一方書寫借據,以借款的形式將先前的債權債務重新確定為民間借貸,在司法實務中對此行為的性質存在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雙方當事人協商同意將原來的債權債務轉化為借貸的,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現,只要約定的利息沒有超過法定標準,法律不應多加干涉,這一行為當然有效。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并非是基于借貸關系形成的債權債務,當事人又將之轉化為借款的,意味著出借人在并未實際交付款項的情形下也能產生借貸關系。這與傳統民間借貸的特征不相吻合。因此這種轉化行為人民法院不應認可。對此,筆者認為由于債的形成原因很多,可以基于多種事實而產生,既可能因為民間借貸而產生,也有可能因為買賣、租賃、勞務等產生。所以只要轉化是基于合法的民事關系而產生的債權債務、并且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也沒有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轉化為借款后所約定的利率沒有超過法定的標準的,轉化可以認定為是有效的法律行為,依法應當受法律保護,并且這也是實務當中的主流觀點。原告起訴稱:原告與被告居住地相近,因經常一起散步而熟識,被告稱與其合伙投資項目可賺取高額利潤,建議原告出資與其一起合伙投資。2016年8月30日,原告向被告匯款人民幣11萬元,并由被告出具收據,稱收到原告交來合作款壹拾壹萬元正,……如需提回合作款,通知后壹個月由公司財會本金和收益歸還。2016年11月14日,原告再向被告匯款人民幣5萬元,并由被告出具收據,稱收到原告交來轉賬人民幣伍萬元……如需退回本金,請提前告知,屆時本息歸還,期間被告總共向原告支付5940元收益。后原告的子女發現原告與被告之間的所謂“合作”行為,認為原告可能被騙并向被告索要合作款項,被告于2017年1月向原告償還人民幣50000元,并于2017年1月7日、2017年1月23日兩次書寫“借條”或“解決”承諾還款,但均未在承諾日期歸還剩余11萬元。經原告多次催促,其均以各種理由推脫,或避而不見。據此,原告提起本訴訟。原告李某愛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立即向原告返還借款本金110000元整及利息(自2017年1月11日起,以110000元為本金,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被告劉某立辯稱:對原告的起訴沒有意見,但被告目前缺乏償還能力,無法還款。法院審理認為:原告先后轉賬合計160000元給被告,雖然轉賬時用途是投資,但在原告向被告表示要取回款項后,被告先后出具《借條》和《借據》,即投資款已轉化為借款,原告主張是民間借貸關系,被告沒有提出異議,故法院確認涉案糾紛是民間借貸糾紛。被告在2017年1月7日的《借條》中承諾于2017年1月10日清償110000元,但被告沒有按期還款,已構成違約。原告主張被告清償剩余借款110000元,合理合法,法院予以支持。被告雖然于2017年1月23日再次出具《借據》表明于2017年3月31日前還款,但原告并沒有表示接受該還款期限的變更,且原告在本案中主張從2017年1月11日起計收剩余借款110000元的逾期利息,被告并無提出異議,故法院對原告從2017年1月11日起以年利率6%為限,計算利息。綜上,法院判決:被告劉某立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向原告李某愛清償借款110000元;被告劉某立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向原告李某愛支付逾期利息(以借款110000元為本金,從2017年1月11日起計至實際清償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付,其中利率的計算標準不得超過年利率6%)。該案中,原告最初先后轉賬合計160000元給被告,原告在轉賬時用途是投資款,此時雙方應當是投資關系,屬于普通的合同關系,但在原告要求取回款項后,被告先后出具《借條》和《借據》,此時即是將之前的投資款通過結算重新出具憑證后轉化為借款,原告主張是民間借貸關系的,并得到法院支持。所以,在司法實務中,對于這個債務轉化的民間借貸,如果債務真實存在,轉化后不違反民間借貸的相關法律規定,正常情況下法院都是認可這種債務轉化的法律效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