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姓與少數民族也有很密切的關系,甚至有不少朱姓就是出自少數民族。據史書記載,較早的源于少數民族的朱姓形成于南北朝時期。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率鮮卑族部眾百萬余人入居中原,遷國都于洛陽,當時他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漢族人的統治,實行漢化政策,鼓勵少數民族與漢人通婚,穿漢服,又詔令所有隨同入洛的代北各部族人改用漢字姓,共改了140多姓,其中改成朱姓的有渴濁渾氏和可朱渾氏.這些由少數民族改成的朱姓人很快被漢人同化,到隋唐時期,他們的后代繁衍成為大族,十分顯赫。唐代姓氏書《元和姓纂》記載朱姓在全國有八大郡望,其中就有河南郡(即今洛陽),并明確指出他們是由可朱渾氏和渴濁渾氏改姓而來。
我國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有朱姓,他們形成的時間較晚,得姓的原因也比較復雜,有些是受漢文化影響而改用漢字姓,或由本族原有的姓氏轉音、取義演變成為朱姓,有些是接受帝王賜姓;還有因避禍或其他原因改姓為朱的等等。如元朝滅亡時,留居于內陸的少數民族特別是蒙古族人,為避禍而紛紛改用漢姓,其中就有冒姓為朱姓者。明初朱元璋強制推行漢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胡姓”,并賜姓給許多少數民族貴族,致使全國朱姓人口猛增。清朝滅亡之后,又有許多滿族人改用漢姓,其中也有朱姓。如今,我國的蒙族、滿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里均有朱姓,他們為華夏朱姓大家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之更具有活力。而朱姓之所以能成為人口眾多的中華大姓,正是長期以來歷史發展,各民族、各姓氏相互融合和發展演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