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的督脈
NO
穴位
穴位屬性
名稱解釋
功用
主治病癥
1
長強
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后,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絡穴
長:循環(huán)無端,長大,旺盛;強:健行不息,強壯,充實。
{清熱穴}解痙止痛,調暢通淋。
痔瘡,脫肛,便秘,腹瀉,便血,洞瀉,大小便難,陰部濕癢,尾骶骨疼痛 ,癲癇,癔病,腰神經痛。
臨床運用
【痔瘡】
主穴 承山 會陽 次髎 長強 二白
配穴 濕熱下注者,配大腸俞、陰陵泉;氣虛下陷者,配灸神闕、百會。
方義 承山、會陽、次髎均為膀胱經穴,取三穴用瀉法,清瀉肛腸濕熱,疏導膀胱經氣而消瘀滯;長強穴屬督脈,位近肛門,刺之可直達病所,請利濕熱;二白為治療痔瘡的經驗效穴。
【便血】
主穴 長強 承山 上巨虛 次髎
配穴 勞倦內傷者,配百會、關元、命門;濕熱下注者,配太白、陰陵泉。
方義 長強為局部取穴,屬督脈,為治療脫肛和腸風下血之要穴;承山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其經別入肛中,可疏導腸道氣機,均為治療肛門疾病之要穴;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可清瀉大腸濕熱;次髎清利下焦?jié)駸?div style="height:15px;">
2
腰俞
(1)腰俞。腰,
腰部也。俞,輸也。腰俞名意指督脈的氣血由此輸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質為長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其散熱冷縮水濕滯重,上不能傳于腰陽關穴,下不得入于長強穴,因此輸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戶名意與腰俞同。
(2)髓空穴。髓,腎之精也,氣也。空,空虛也。髓空名意指督脈的上行強勁之氣至此后即變空虛。本穴物質為長強穴傳來的強勁之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而成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天之上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髓空。髓俞名意與髓空同。
(3)背解穴。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至此為散解之狀。理同髓空名解。
(4)腰柱穴。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輸腰部的氣血為腰部陽氣的棟梁支柱。本穴外輸腰部的氣血為溫性的水濕之氣,此氣對于寒濕之地的腰部來說則為陽熱之氣,它為充實腰部陽氣的棟梁支柱,故名腰柱。
{清熱穴}調經清熱、散寒除濕,清熱解毒。補益腎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溫性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外傳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陽關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腰脊疼痛,脫肛,便秘,腹痛,便血,尿血,月經不調,足清冷麻木,溫瘧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經痛,過敏性結腸炎,痔瘡,淋病,癲癇
臨床運用
【痔瘡】
主穴 承山 會陽 次髎 長強 二白
配穴 濕熱下注者,配大腸俞、陰陵泉;氣虛下陷者,配灸神闕、百會。
方義 承山、會陽、次髎均為膀胱經穴,取三穴用瀉法,清瀉肛腸濕熱,疏導膀胱經氣而消瘀滯;長強穴屬督脈,位近肛門,刺之可直達病所,請利濕熱;二白為治療痔瘡的經驗效穴
3
腰陽關
別名脊陽關,背陽關
腰,腰部;陽,陰陽之陽;關,機關。督脈為陽。腰之機關。
{益氣壯陽穴}益氣壯陽,祛寒除濕、舒筋活絡。
腰骶疼痛,下肢萎痹,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痿,便血,腰骶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類風濕病,小兒麻痹,盆腔炎。
臨床運用
【腎絞痛】
主穴 腎俞 三焦俞 關元 三陰交
配穴 下焦?jié)駸嵴撸潢幜耆粴鉁稣撸潆跤帷⑻珱_;腎氣虛弱者,配腰陽關;尿路上段結石者配京門、天樞、氣海;尿路中、下段結石者配取膀胱俞、中極、水道。
方義 腎俞、三焦俞位于腎區(qū),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配關元疏利膀胱氣機,疏通局部經絡以止痛;遠取三陰交以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腎俞 委中
配穴 寒濕腰痛者,配腰陽關;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腎虛腰痛者,配命門、太溪;督脈病證者,配后溪;足太陽經證者,配申脈或養(yǎng)老。
方義 近取阿是穴、腰眼、腎俞疏通局部經絡氣血,通經止痛;腎俞又可補益腎氣,灸之能去除寒濕;“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陽經氣,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4
命門
〖別名〗屬累穴,精宮穴。
(1)命門。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督脈。本穴因其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內連脊骨,在人體重力場中為位置低下之處,脊骨內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體表督脈,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系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
(2)屬累穴。屬,類別之意。累,堆迭也。屬累名意指本穴氣血由督脈之氣堆迭而成,亦即為地部經水。理同命門名解。
(3)精宮穴。精,髓也,指穴內氣血來自脊骨。宮,宮殿也。精宮名意指穴內物質來源于脊骨。理同命門名解。
{益氣壯陽穴}益氣壯陽,補腎壯陽。接續(xù)督脈氣血。脊骨中的高溫高壓陰液由此
督脈。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液。
〖運行規(guī)律〗氣化后循督脈上傳
懸樞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閉經,痛經,不孕,小腹冷痛,下肢痿痹,虛損腰痛,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胎屢墜,汗不出,寒熱瘧,小兒發(fā)癇,胃下垂,前列腺炎,腎功能低下。
臨床運用
【陰黃】
主穴 膽俞 脾俞 陰陵泉 中脘 足三里 至陽
配穴 腹脹便秘、便溏者,配天樞、大腸俞;瘀血內阻者,配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配命門、氣海。
方義 膽俞通利膽腑,利濕除黃;脾俞與脾經合穴陰陵泉相配,化濕健脾;中脘為腑會,與足三里配合,健脾和胃化濕去濁;至陽是退黃的經驗效穴。
【陽痿】
主穴 關元 三陰交 腎俞
配穴 命門火衰者,配命門、志室;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濕熱下注者,配曲骨、陰陵泉;失眠多夢者,配內關、神門、心俞;食欲不振者,配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軟者,配命門、陽陵泉。
方義 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為元氣所存之處,取之能調補肝、脾、腎,溫補下元,直接溫養(yǎng),興奮宗筋;三陰交既可健脾益氣,補養(yǎng)肝腎,又可清熱利濕,強壯宗筋;補腎俞可培補腎氣,使真元得充,恢復腎之作強之功。
5
懸樞
{舒筋活絡穴}舒筋活血,助陽健脾、通調腸氣。
腰脊強痛,腸鳴腹痛,完谷不化,泄瀉,腰背神經痙攣,胃腸神經痛,胃下垂,腸炎。
臨床運用
【腹痛】
主穴 中脘 天樞 足三里 三陰交 太沖
配穴 寒邪內積者,配神闕、公孫;濕熱壅滯者,配陰陵泉、內庭;飲食停滯者,配下脘、梁門;肝郁氣滯者,配太沖、期門;脾陽不振者,配脾俞、章門;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義 中脘為腑會、胃之募,天樞為大腸腑之募,兩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遠近配伍,既可調理胃腸腑氣,又可運轉腹部氣機;三陰交調理三陰經之氣血;太沖疏肝兒調暢氣機。
6
脊中
〖別名〗神宗穴,脊俞穴。
(1)脊中。脊,穴內氣血來自脊骨也。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外出體表后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為人體重力場在背部體表的中心位置,穴內氣血為脊骨內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水液出體表后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故名脊中。脊俞名意與脊中同,俞同輸。
(2)神宗。神,與鬼相對,指天部陽氣也。宗,祖宗也,氣之源頭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內的天部陽氣為來自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益氣壯陽穴}益氣壯陽,健脾利濕、寧神鎮(zhèn)靜。壯陽益氣。脊骨中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在此急速氣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后循督脈傳于中樞穴和懸樞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腰脊強痛,腹瀉,不嗜食,小兒疳積,黃疸,痔瘡,脫肛,癲癇,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腸功能紊亂,肝炎。
臨床運用
【痔瘡】
主穴 承山 會陽 次髎 長強 二白
配穴 濕熱下注者,配大腸俞、陰陵泉;氣虛下陷者,配灸神闕、百會。
方義 承山、會陽、次髎均為膀胱經穴,取三穴用瀉法,清瀉肛腸濕熱,疏導膀胱經氣而消瘀滯;長強穴屬督脈,位近肛門,刺之可直達病所,請利濕熱;二白為治療痔瘡的經驗效穴。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腹瀉痢疾;配鳩尾穴、大椎穴、豐隆穴治癲癇;配腎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配至陽穴、陽陵泉穴、膽俞穴治黃疸。
7
中樞
{理氣穴}理氣,健脾利濕、清熱止痛。
腰背疼痛,胃痛,嘔吐,腹?jié)M,食欲不振,黃疸,寒熱,感冒,腰背神經痛,視神經衰弱。
臨床運用
【嘔吐】
主穴 中脘 內關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熱邪內蘊者,配合谷、金津、玉液點刺出血;飲食停滯者,配梁門、天樞;痰飲內阻者,配豐隆、公孫;肝氣犯胃者,配太沖、期門;脾胃虛寒者,配脾俞、章門;腹脹者,配氣海、天樞;腸鳴者,配脾俞、大腸俞;食滯者,配梁門、天樞;泛酸干嘔者,配內關、公孫。
方義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氣和胃止嘔;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利氣,和胃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將胃氣。
8
筋縮
{平肝熄風穴}平肝熄風、寧神鎮(zhèn)痙。
四肢拘急,脊背強急,腰背疼痛,胃痛,癲癇,抽搐,腰背神經痛,胃痙攣,胃炎,癔病。
臨床運用
【戒酒綜合征】
主穴 百會 神門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三陰交
配穴 重癥配水溝、大陵;手抖、出汗、惡心嘔吐配內關;焦慮不安加神庭;癲癇加大椎;震顫配筋縮、陽陵泉;意識模糊配少商、厲兌;幻覺配攢竹、少沖。
方義 百會位于頭部,屬督脈要穴,內通于腦,可鎮(zhèn)靜寧神;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可寧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別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經的三陰交、胃經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調理氣血之功。
9
至陽
{理氣穴}理氣,利膽退黃、寬胸利膈。
身熱,心律不齊,胸悶,胸脅脹痛,脊強,腰背疼痛,黃疸,咳嗽,氣喘,膽囊炎,膽道蛔蟲癥,胃腸炎,肋間神經痛。
臨床運用
【黃疸】
1、陽黃
主穴 膽俞 陽陵泉 太沖 陰陵泉 至陽
配穴 胸悶嘔惡者,配內關、公孫;腹脹便秘者,配天樞、大腸俞;熱重者,配大椎;急黃神昏者,配水溝、中沖、少沖。
方義 膽俞清熱利濕除黃;陽陵泉、太沖表里經配穴,疏泄肝膽;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化濕健脾;至陽是退黃的經驗效穴。
2、陰黃
主穴 膽俞 脾俞 陰陵泉 中脘 足三里 至陽
配穴 腹脹便秘、便溏者,配天樞、大腸俞;瘀血內阻者,配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配命門、氣海。
方義 膽俞通利膽腑,利濕除黃;脾俞與脾經合穴陰陵泉相配,化濕健脾;中脘為腑會,與足三里配合,健脾和胃化濕去濁;至陽是退黃的經驗效穴。
10
靈臺
別名:靈陽穴,肺底穴。
1)靈臺。靈,神靈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臺,停住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至陽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而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陽氣在穴內為停住之狀,故名。靈陽名意與靈臺同。
2)肺底。肺,肺臟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陽熱之氣相對于肺臟來說是處于底部。本穴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氣,與肺金之氣同性,此氣相對于肩胛上部的肺氣而言是處于底部,故名肺底。
{清熱穴}清熱化濕、止咳定喘。益氣補陽。督脈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后循督脈傳于神道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氣喘,咳嗽,背痛,項強,疔瘡,肺炎,支氣管炎,蜂窩織炎,瘧疾。
臨床運用
【疔瘡】
主穴 靈臺 身柱 合谷 委中
配穴 根據患部所屬的經脈循經取穴,如發(fā)于面部者,屬手陽明經,配商陽、內庭;疏少陽經者,配關沖、足臨泣;疏太陽經者,配少澤、足通谷;發(fā)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經腧穴;發(fā)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經腧穴。如系紅色疔,可沿紅絲從終點依次點刺到起點,以瀉其惡血;疔瘡走黃伴高熱者,可點刺十宣或十二井穴放血或針刺水溝;伴神昏者,配水溝、關沖、內關。
方義 督脈總督諸陽,靈臺為治療疔瘡經驗要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陽熱火毒之功;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陽明經多氣多血,在三陽經中陽氣最盛,故瀉之亦可清陽熱祛火毒,對面部疔瘡更為適宜;疔瘡為火毒蘊結血分之急癥,委中又名“血郄”,刺之出血可清瀉血熱。
【人體穴位配伍】配陶道穴、內關穴治間日瘧;配合谷穴(瀉法) 、委中穴(放血) 治疔瘡;配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脅痛;配身柱穴、至陽穴治背痛;配膽俞穴、陽陵泉穴、太沖穴治黃疸。
11
神道
別名
神通穴,沖道穴,臟俞穴。
(1)神道。神,天之氣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脈
陽氣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質為
靈臺穴傳來的陽氣,在上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此氣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脈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通、沖道名意與神道同,通為通道,沖為沖行。
(2)臟俞穴。臟,內部
臟腑也。俞,輸也。臟俞名意指心臟的高溫熱氣由此外輸督脈。本
穴位處脊背上部,與體內的
心臟相鄰,心臟的高溫熱氣由此外傳體表督脈,故名臟俞。
{安神穴}寧神安心、清熱平喘。
督脈陽氣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guī)律:吸熱后循督脈上傳身柱穴。
心痛,心驚,心悸,肩背痛,咳喘,失眠,健忘,小兒風癇,增生性脊椎炎,癲癇,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瘧疾,肋間神經痛。
臨床運用
【心悸】
主穴 內關 神門 心俞 厥陰俞 巨闕 膻中
配穴 心膽虛怯者,配膽俞、丘墟;心脾兩虛者,配脾俞、足三里;陰虛火旺者,配腎俞、太溪;水氣凌心者,配膻中、氣海;心脈瘀阻者,配膈俞、郄門;善驚者,配大陵;煩熱者,配勞宮;浮腫者,配水分。
方義 內關為心包經絡穴,理氣通絡、安神定悸作用顯著,為治療心悸的必選腧穴;本證病位在心,故取心經原穴神門調理心經氣血;心俞與巨闕、厥陰俞與膻中,兩組俞募配穴可調補心氣、鎮(zhèn)驚寧神。
12
身柱
身,身體也。柱,支柱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本穴物質為神道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此氣因受體內外傳之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充斥穴內并快速循督脈傳送使督脈的經脈通道充脹,如皮球充氣而堅可受重負一般,故名。
{清熱穴}宣肺清熱、寧神鎮(zhèn)咳。補氣壯陽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強盛飽滿的陽氣。
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飽滿之狀。
運行規(guī)律:循督脈上下相傳。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咳嗽,氣喘,身熱,驚厥,腰脊強痛,喘息,身熱,癲狂,小兒風癇,支氣管哮喘,神經衰弱,癔病。
臨床運用
【疔瘡】
主穴 靈臺 身柱 合谷 委中
配穴 根據患部所屬的經脈循經取穴,如發(fā)于面部者,屬手陽明經,配商陽、內庭;疏少陽經者,配關沖、足臨泣;疏太陽經者,配少澤、足通谷;發(fā)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經腧穴;發(fā)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經腧穴。如系紅色疔,可沿紅絲從終點依次點刺到起點,以瀉其惡血;疔瘡走黃伴高熱者,可點刺十宣或十二井穴放血或針刺水溝;伴神昏者,配水溝、關沖、內關。
方義 督脈總督諸陽,靈臺為治療疔瘡經驗要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陽熱火毒之功;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陽明經多氣多血,在三陽經中陽氣最盛,故瀉之亦可清陽熱祛火毒,對面部疔瘡更為適宜;疔瘡為火毒蘊結血分之急癥,委中又名“血郄”,刺之出血可清瀉血熱。
人體穴位配伍:配水溝穴、內關穴、豐隆穴、心俞穴治癲狂癇;配風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熱、咳嗽;配靈臺穴、合谷穴、委中穴(瀉法) 治疔毒。
13
陶道
:(1)陶道。陶,金玉之屬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之性的溫熱之氣。道,通行的道路也。該穴名意指督脈陽氣散熱后在此化為溫熱之氣。本穴物質為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至本穴后,雖散熱化為溫熱之性,但仍循督脈道路向上而行,故名。(2)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身柱穴傳來的強勁陽氣,亦有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之氣,故為督脈膀胱經之會。
{解表穴}解表清熱、截虐寧神。補益肺氣。
督脈陽氣散熱后在此化為溫熱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guī)律:循
督脈上傳大椎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骨蒸潮熱,脊項強急,頭痛,熱病,頸肩部肌肉痙攣,瘧疾,感冒,癔病,頸椎病。
臨床運用
【瘧疾】
主穴 大椎 間使 后溪
配穴 溫瘧者,配曲池、外關、陶道、商陽;寒瘧者,配至陽、期門;瘧母者,配痞根、章門、肝俞、肝俞、脾俞;高熱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暢者,配合谷;嘔吐者,配內關、公孫;腹痛腹瀉者,配天樞、氣海、足三里;神昏譫語者,配水溝、中沖、勞宮、涌泉;煩熱盜汗者,配太溪、復溜;倦怠自汗者,配關元、氣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陰交。
方義 大椎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可宣通諸陽之氣而祛邪,有截瘧的作用,為治瘧之要穴;后溪屬于手太陽小腸經,又通于督脈,能宣發(fā)太陽與督脈經氣,驅邪外出;間使屬于手厥陰心包經,厥陰與少陽相表里,故可疏理氣機,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也為治瘧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陽祛邪之效
人體穴道配伍: 配豐隆穴、
水溝穴、
神門穴、
心俞穴治癲狂癇;配大椎穴、間使穴、后溪穴治瘧疾;配合谷穴、曲池穴、風池穴治外感病;配腎俞穴、腰陽關穴、委中穴治胸背痛。
14
大椎
別名:
百勞穴,上杼穴。
(1)大椎。大,多也。椎,錘擊之器也,此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實而非虛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并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本穴物質一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外散于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故名大椎。
(2)百勞。百,數量詞,多之意。勞,勞作也。百勞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人體的各條陽經上行氣血匯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3)上杼。上,上行也。杼,織布的梭子,此指穴內氣血為堅實飽滿之狀。上杼名意指穴內的陽氣為堅實飽滿之狀。理同大椎名解。
(4)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的
陽氣及督脈的陽氣匯合而成,故為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
{解表穴}清熱解表、截虐止癇。益氣壯陽。
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并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堅實飽滿的陽氣。
運行規(guī)律:循督脈上傳頭頸。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熱病,骨蒸潮熱,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咳嗽喘急。瘧疾,風疹,痤瘡,癲狂,小兒驚風,黃疸。頸肩部肌肉痙攣,落枕,感冒,瘧疾,小兒麻痹后遺癥,小兒舞蹈病。
臨床運用
【小兒急驚風】
主穴 水溝 印堂 合谷 太沖
配穴 痰多者,配豐隆;熱盛者,配大椎、十宣放血。
方義 水溝、印堂位居督脈,有醒腦開竅,醒神鎮(zhèn)驚之功;合谷、太沖相配,謂開“四關”,能熄風鎮(zhèn)驚,擅長治驚厥。
風疹】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三陰交
配穴 外感風熱者,配大椎、魚際、肩髃;外感風寒者,配風門、肺俞;胃腸積熱者,配足三里、天樞、內庭;血虛風燥者,配足三里、氣海、風門。
方義 曲池、合谷同為陽明經穴,既可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故凡風疹無論外邪侵襲還是胃腸積熱者用之皆有效;血海、三陰交屬足太陰,主血分病,理血和營;膈俞為血之會穴,活血祛風,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配血海、三陰交理血調營。諸穴合用共奏疏風清熱,活血調營之功。
【痄腮】
主穴 翳風 角孫 頰車 外關 合谷
配穴 溫毒在表者,配風池、少商;熱毒蘊結者,配商陽、曲池、大椎;溫毒內陷者,配勞宮、曲泉、大敦。
方義 取翳風、角孫為手少陽之穴,均屬局部臨近取穴,以宣散患部氣血的蘊結;頰車可宣散局部氣血;遠取手少陽絡穴外關及手陽明經原穴合谷,以清瀉少陽陽明兩經之郁熱溫毒,且外關通陽維脈,“陽維為病苦寒熱”,與擅治頭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風解表、清熱消腫之功。
15
啞門
別名:舌厭穴,橫舌穴,舌黃穴,舌腫穴
啞門
啞,發(fā)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陽氣在此散熱冷縮。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后因其熱散而收引,陽氣的散熱收引太過則使人不能發(fā)聲,故名。(病音)門名意與啞門同,(病音)為失語之意。
舌厭
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軟自如是因為陽氣充盛使然也。厭,厭惡也。舌厭名意指督脈的陽氣在此散熱冷縮為舌所厭惡。本穴物質為大椎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人體的陽氣不足則至柔之地的舌部陽氣先衰,舌部陽氣衰敗則舌不能運動自如,故名舌厭。舌腫名意與舌厭近同,腫指陽氣太過陰不足則舌為之腫。
橫舌
橫,橫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橫舌名意指穴內陽氣充盛則舌能活動自如。舌黃名意與橫舌同,黃通橫。
{利竅穴位}散風熄風、開竅醒神。收引陽氣。督脈陽氣在此散熱冷縮。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縮合后橫向傳來于風俯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癲癇,舌強不語,暴喑,頸項強急,癔癥,頭痛,脊強反折,癲癇,腦性癱瘓,舌骨肌麻痹,腦膜炎,脊髓炎。
臨床運用
【中風】
1、中經絡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委中 尺澤
配穴 風痰阻絡者,配風池、豐隆;肝陽上亢者,配太沖、太溪;痰熱腑實者,配曲池、豐隆、內庭;氣虛血瘀者,配氣海、足三里;陰虛風動者,配太溪、風池。如言語謇澀者,配廉泉、通里、啞門;口角咼斜者,配地倉、牽正;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風市、陽陵泉、解溪;便秘者,配豐隆、支溝;尿失禁、尿潴留者,配中極、關元。
方義 心主血脈神明,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委中、尺澤可疏通肢體經絡氣血。
2、中臟腑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加十二井穴、合谷、太沖。脫證加用任脈經穴關元、氣海、神闕等。
方義 心主血脈神明,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經脈氣血,調和陰陽,配合谷、太沖平肝熄風,開通氣血。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為元陰元陽出入之所,配合氣海可益氣固脫,神闕為生命之根蒂,隔鹽灸之可回陽救逆。
16
風府
〖別名〗舌本穴,鬼穴。
1)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此氣散熱吸濕并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發(fā)之源,故名風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風氣為舌活動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與至柔之性的舌部氣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與神相對,此指穴內氣血為濕冷水氣也。穴,空竅也。鬼穴名意指穴內為濕冷水氣的聚散之地。
{解表穴}散風熄風、通關開竅。散熱吸濕。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行腦戶穴。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舌急不語,咽喉腫痛。失音,頭痛,眩暈,頸項強急,中風癲狂,癇癥,神經性頭痛,頸項部神經、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臨床運用
【面痛】
主穴 下關 合谷 內庭 風池
配穴 眼部疼痛者,配攢竹、絲竹空、陽白、后溪;上頜部痛者,配顴髎、迎香、四白;下頜部痛者,配地倉、頰車、夾承漿;風寒證者,配列缺、風府;風熱證者,配曲池、尺澤;肝胃火盛者,配行間、陽陵泉;氣血瘀滯者,配太沖、三陰交。
方義 下關為局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經絡氣血,是治療面痛的重要腧穴;“面口合谷收”,取合谷可疏利面部經氣,與內庭相配,為同名經配穴,疏通陽明經氣的作用顯著,與風池相配又可祛風通絡止痛。
【頸椎病】
主穴 頸夾脊 天柱 風池 阿是穴 曲池 外關
配穴 外邪內侵者,配風府、合谷、列缺;氣滯血瘀者,配內關、膈俞;肝腎不足者,配肝俞、腎俞、氣海。
方義 天柱可疏通太陽經氣,配以局部頸夾脊、風池、阿是穴,使局部經氣調暢,氣血通利;遠取風池、外關,以疏導陽明、少陽經氣,諸穴合用共奏通經止痛之功。
〖人體穴位配伍〗 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侖穴治癲狂、多言;配二間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難言。
17
腦戶
別名
匝風,會額,合顱,仰風,會顱,迎風。
1)腦戶。腦,大腦也。戶,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變?yōu)樘熘虏康乃疂裨茪狻1狙ㄎ镔|為風府穴傳來的水濕風氣
膀胱經外散而至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后,二氣相合而變?yōu)樘熘虏康乃疂裨茪猓藲饽茈S人體所受風寒而冷降歸地并入于腦,故名。
2)匝風。匝,環(huán)繞之意。風,風氣也。匝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理同腦戶名解。
3)會額。會,交會也。額,頭之前額,此指穴內物質其性如前額之陰。會額名意指穴內氣血為會聚的天部濕冷之氣。理同腦戶名解。合顱名意與會額近同,顱指顱骨,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氣特征的寒濕水氣。
4)仰風。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內氣血來自天之上部。風,風氣也。仰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理同腦戶名解。迎風名意與仰風同。
5)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督脈的水濕風氣,還有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利竅穴}醒神開竅、平肝熄風。督脈氣血在此變?yōu)樘熘虏康乃疂裨茪狻?div style="height:15px;">
氣血特征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guī)律
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行。
功能作用
降濁升清。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頭痛頭重,癲癇,項強,面赤目黃,眩暈,癭瘤,視神經炎。
臨床運用
【外感頭痛】
主穴 百會 太陽 列缺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者,配風門、合谷;風熱頭痛者,配大椎、曲池;風濕頭痛者,配頭維、陰陵泉。陽明頭痛者,配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配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脈;厥陰頭痛者,配四神聰、太沖、內關。
方義 百會位于巔頂,太陽位于顳側,又為止頭痛之效穴,兩穴相配,可疏導頭部經氣;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又有“頭項尋列缺”之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通天穴、腦空穴治頭重痛;配人中穴、太沖穴、豐隆穴治癲狂癇。
18
強間
〖別名〗大羽穴。
1)強間。強,強盛也。間,二者之中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本穴物質為腦戶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因受顱腦的外散之熱,水濕之氣吸熱而化為天部強勁的陽氣并循督脈上行,故名。
2)大羽。大羽,較大的鳥類也,其特點是能負較大的重物而飛行,此指本穴上傳的陽氣中亦夾帶有一定的水濕。
{平肝熄風穴}醒神寧心、平肝熄風。升陽益氣。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強勁的上行陽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含有一定水濕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guī)律〗循督脈上傳
后頂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頭痛,目眩,頸項強直,心煩,失眠,癲狂,腦膜炎,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癔病。
臨床運用
【不寐】
主穴 百會 神門 三陰交
配穴 肝火擾心者,配行間、俠溪、風池;脾胃不和者,配中脘、豐隆、足三里;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腎不交者,配心俞、腎俞、太溪;心膽氣虛者,配心俞、膽俞、丘墟。
方義 督脈入絡于腦,腦為元神之府,百會位于巔頂,屬于督脈,可清頭目寧神志;心藏神,不寐之病位在心,故取心經原穴神門,刺之既可瀉心火,又可養(yǎng)心陰,為治療失眠主穴;本病又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故取三陰交健脾柔肝補腎,三穴合用,共奏寧心安神之效。
〖人體穴位配伍〗配后溪穴、至陰穴治后頭痛、目眩;配豐隆穴治頭痛難忍。
19
后頂
{平肝熄風穴}醒神安神、熄風止痙。
頭痛,項強,眩暈,偏頭痛,癲狂,癇癥,神經性頭痛,頸項肌肉痙攣,精神分裂癥,癔病。
臨床運用
【實證眩暈】
主穴 風池 百會 太沖 內關
配穴 肝陽上亢者,配俠溪、太溪;痰濕中阻者,配中脘、豐隆、陰陵泉。
方義 肝經為風木所寄,與膽經相表里,取膽經風池與肝經太沖,清瀉肝膽,平肝潛陽;內關既可寬胸理氣,和中止嘔,又與太沖同名經配穴,加強平肝之功;百會用瀉法,可清利腦竅而定眩。
【虛證眩暈】
主穴 風池 百會 肝俞 腎俞 足三里
配穴 氣血不足者,配氣海、脾俞、胃俞;腎精虧虛者,配太溪、懸鐘、三陰交。
方義 肝俞、腎俞滋補肝腎,養(yǎng)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補益氣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風池用平補平瀉法,疏調頭部氣血;百會用補法升提氣血,諸穴配合腦髓得養(yǎng),眩暈可平。
20
百會
別名:頂中央穴,三陽五會穴,天滿穴,天蒲穴,三陽穴,五會穴,巔上穴。
(1)百會。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由于其處于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上傳的陽氣都交會于此,故名百會。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名意與百會同,三陽指手足三陽經,五會指
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會于此。
(2)頂中央穴。此指本穴位于頭頂中央,無它意。
(3)天滿穴。天,天部。滿,滿盛也。天滿名意指穴內陽氣為滿盛之狀。理同百會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蓋的園屋,此指穴內氣血為人體的衛(wèi)外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5)巔上穴。巔,頂也。上,上部也。巔上名意指本穴位處頭頂,且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6)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之陽氣匯聚而成,但以膀胱經及督脈傳入的陽氣為多,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益氣壯陽穴}益氣壯陽,熄風醒腦、升陽固脫。升陽舉陷,益氣固脫。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充盛陽氣。
【運行規(guī)律】散熱冷縮后循督脈下傳前頂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失眠,健忘,頭痛,眩暈,頭脹。
2.脫肛,角弓反張,泄瀉,陰挺,喘息,虛損。
3.癲狂,癇癥,癔病。
4.高血壓,神經性頭痛,美尼爾綜合癥,老年性癡呆。
5.內臟下垂,精神分裂癥,腦供血不足,休克,中風后偏癱、不語。
臨床運用
【虛證眩暈】
主穴 風池 百會 肝俞 腎俞 足三里
配穴 氣血不足者,配氣海、脾俞、胃俞;腎精虧虛者,配太溪、懸鐘、三陰交。
方義 肝俞、腎俞滋補肝腎,養(yǎng)血益精,培元固本;足三里補益氣血,精血互生以治本;風池用平補平瀉法,疏調頭部氣血;百會用補法升提氣血,諸穴配合腦髓得養(yǎng),眩暈可平。
【發(fā)作期癇證】
主穴 水溝 百會 后溪 涌泉 內關
方義 水溝、百會為督脈要穴,后溪通督脈,督脈入絡腦,三穴同用熄風醒腦開竅,是治療癲癇的要穴;涌泉為腎經井穴,刺之滋水潛陽,速降肝風,以助開竅醒腦;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開心竅豁痰濁,調理心神。
21
前頂
前,前部也。頂,擠頂也。該穴名意指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來自于
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后,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
{平肝熄風穴}熄風醒腦、寧神鎮(zhèn)靜。補益肺氣,傳導水濕。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不能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熱水氣。
〖運行規(guī)律〗由本穴輸散于頭之各部。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鼻淵,頭暈,目眩,頭頂痛,目赤,鼻炎,面赤腫,水腫,小兒驚風,高血壓,中風后遺癥偏癱。
臨床運用
【鼻淵】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經風熱者,配少商、魚際;肝膽郁熱者,配俠溪、行間;脾經濕熱者,配三陰交、陰陵泉。
方義 鼻為肺之外竅,取手太陰絡穴列缺以宣肺氣,祛風邪;迎香為治療鼻部疾病要穴,為手陽明之經穴,循行上挾鼻孔,針之可疏調經氣,通利鼻竅,配手陽明經合谷穴可宣通肺氣以清熱;印堂位于督脈,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竅,清泄邪熱;上星疏調頭部經氣,以止頭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前頂、后頂、頜厭治風眩、偏頭痛;配
人中穴治面腫虛浮;配百會治目暴赤腫;配五處治頭風目眩、目戴上。
22
囟會
{利竅穴}安神醒腦、清熱消腫。
頭暈目眩,頭皮腫痛,面赤腫痛,鼻衄,鼻淵,鼻鼽,鼻痔,鼻癰,驚悸,嗜睡,高血壓,神經官能癥,鼻炎,鼻息肉,額竇炎,記憶力減退。
臨床運用
【鼻淵】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經風熱者,配少商、魚際;肝膽郁熱者,配俠溪、行間;脾經濕熱者,配三陰交、陰陵泉。
方義 鼻為肺之外竅,取手太陰絡穴列缺以宣肺氣,祛風邪;迎香為治療鼻部疾病要穴,為手陽明之經穴,循行上挾鼻孔,針之可疏調經氣,通利鼻竅,配手陽明經合谷穴可宣通肺氣以清熱;印堂位于督脈,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竅,清泄邪熱;上星疏調頭部經氣,以止頭痛。
23
上星
〖別名〗鬼堂穴,
明堂穴,神堂穴。
1)上星。上,上行也。星,指穴內的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上蒸升。本穴物質為
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在本穴為緩慢蒸升之狀,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故名。
2)鬼堂。鬼,與天相對,此指穴內氣血為陰性水濕。堂,聚散之所也。鬼堂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陰濕水氣。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溫熱水氣,至本穴后,因散熱冷縮而化為陰性水濕,故名鬼堂。明堂、神堂穴名意與鬼堂近同,明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明處,神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
{清熱穴}熄風清熱、寧神通鼻。降濁升清。
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蒸升。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行。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目痛,眩暈,頭痛,目赤腫痛,面赤腫,迎風流淚,鼻淵,鼻鼽,鼻痔,鼻癰,熱病汗不出,瘧疾,額竇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額神經痛,神經衰弱。
臨床運用
【衄血】
主穴 孔最 合谷 迎香 上星
配穴 肺熱者配少商;胃熱者配內庭;肝熱者配太沖;氣血兩虛者配灸關元、足三里。
方義 孔最為手太陰肺經之郄穴,為治療血證之要穴;合谷清瀉陽明之熱,止血之效最捷;迎香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氣機;上星屬督脈,清瀉諸陽經之熱。
【鼻淵】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經風熱者,配少商、魚際;肝膽郁熱者,配俠溪、行間;脾經濕熱者,配三陰交、陰陵泉。
方義 鼻為肺之外竅,取手太陰絡穴列缺以宣肺氣,祛風邪;迎香為治療鼻部疾病要穴,為手陽明之經穴,循行上挾鼻孔,針之可疏調經氣,通利鼻竅,配手陽明經合谷穴可宣通肺氣以清熱;印堂位于督脈,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竅,清泄邪熱;上星疏調頭部經氣,以止頭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合谷穴、太沖穴治頭
目痛;配丘墟穴、陷谷穴治瘧疾;配大椎穴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溝穴治癲狂;配印堂穴、素髎穴、百會穴、迎香穴、合谷穴、曲池穴、列缺穴、支溝穴治酒渣鼻。
24
神庭
〖別名〗天庭穴。
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1)神庭。神,天部之氣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來自
胃經的熱散之氣及膀胱經的外散水濕,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督脈天部氣血的會聚之地,故名。天庭名意與神庭同。
2)督脈足太陽是明之會。本穴物質主要為足陽明提供的濕熱水氣和足太陽提供的外散水濕,故為足太陽陽明之會。
{平肝熄風穴}平肝熄風,寧神醒腦、降逆平喘。除濕化濕。督脈的經氣由上星穴(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流出后下行流聚于此。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傳
上星穴。
〖治法〗寒則補針灸之,熱則瀉針清之。
頭暈目眩,鼻衄,鼻淵,鼻鼽,流淚,目赤腫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張,癲狂,癇癥,驚悸,失眠,淚囊炎,結膜炎,鼻炎,神經官能癥,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
臨床運用
【戒酒綜合征】
主穴 百會 神門 脾俞 胃俞 足三里 三陰交
配穴 重癥配水溝、大陵;手抖、出汗、惡心嘔吐配內關;焦慮不安加神庭;癲癇加大椎;震顫配筋縮、陽陵泉;意識模糊配少商、厲兌;幻覺配攢竹、少沖。
方義 百會位于頭部,屬督脈要穴,內通于腦,可鎮(zhèn)靜寧神;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可寧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別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經的三陰交、胃經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調理氣血之功。
〖人體穴位配伍〗配行間穴治目淚出;配囟會穴治中風不語;配兌端穴、承漿穴治癲癇嘔沫;配水溝穴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配太沖穴、太溪穴、陰郄穴、風池穴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癥。
25
素髎
〖別名〗
面王穴,面正穴,正面穴,面土穴。
1)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絹,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水氣。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則散熱縮合為水濕云氣并由本穴歸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從細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2)面王。面,頭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頭面陽氣冷降的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不斷地液化為地部經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氣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與面王近同,正指穴內氣血為地部水液,為面部氣血的主流物質,土則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地部。
{利竅穴}清熱消腫、通利鼻竅。除濕降濁。
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
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運行規(guī)律〗水濕之氣冷降歸地,地部經水則循督脈下傳水溝穴。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禁灸。
鼻痔,鼻流清涕,鼻塞,鼻鼽,酒糟鼻,驚厥,昏迷,新生兒窒息,鼻息肉,鼻炎,虛脫。
臨床運用
【虛脫】
主穴 素髎 水溝 內關
配穴 亡陰煩躁神昏者配太溪、涌泉;亡陽肢冷脈微者配灸關元、神闕、百會。
方義 素髎屬督脈穴,取之以升陽救逆、開竅醒神,急刺可使血壓回升;水溝為蘇厥救逆之要穴,治療氣厥、神昏最為適宜,急刺可回陽固脫;內關屬心包經穴,為陰維脈所系,補心氣,調氣血以滋養(yǎng)心神。
26
水溝
{開竅醒神穴}醒神開竅、清熱熄風。
1.中風,中暑,,昏迷,暈厥,抽搐。
2.牙關緊閉,口歪,唇腫,齒痛,鼻塞,鼻鼽。
3.閃挫腰痛,脊膂強痛,消渴,黃疸,遍身水腫。
4.癲癇,虛脫,休克,面神經麻痹,口眼肌肉痙攣。
5.癔病,精神分裂癥,暈車,暈船。
臨床運用
【抽搐】
主穴 百會 水溝 合谷 太沖 陽陵泉配穴 發(fā)熱者配少商、商陽、中沖;神昏者配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陰陵泉、豐隆;肝陽上亢者配行間;陰血虛者配太溪、血海、足三里。
方義 百會既能熄風定驚,又能開竅醒神;水溝為醒腦開竅之要穴;合谷、太沖相配,稱為開四關,為熄風止痙之首選穴;陽陵泉為膽經合穴和筋會穴,鎮(zhèn)肝熄風,緩解痙攣止抽搐。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先熄風定驚,后對因治療。
【面癱】
主穴 攢竹 絲竹空 陽白 四白 地倉 頰車 顴髎 合谷 太沖
配穴 風寒證者,配風池;風熱證者,配外關;恢復期,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風;舌麻、味覺消失者,配廉泉;閉眼困難者,配絲竹空;人中溝歪斜者,配水溝。
方義 合谷、太沖為循經遠端取穴,取合谷有“面口合谷收”之意,太沖治扣咼斜最為有效。取面部腧穴,可疏通面部經絡氣血,疏調經筋。
27
兌端
{開竅醒神穴}開竅醒腦,寧神醒腦、生津止渴。
1.口歪唇緊,齒齦腫痛,口臭,鼻塞。
2.癲疾,消渴,昏厥。
3.面神經麻痹,癔病,糖尿病。
臨床運用
【暈厥】
主穴 水溝 中沖 涌泉
配穴 實證者,配合谷、太沖;虛證者,配關元、百會。
方義 水溝屬督脈穴位,督脈入腦上巔,取之以接續(xù)陰陽之氣,有蘇厥醒腦之功;中沖為手厥陰心包經之井穴,位于中指之端,刺之以調陰陽經氣之逆亂,為治療昏厥之要穴;涌泉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以引氣下行,醒神開竅,多用于暈厥之重證。三穴分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亂之氣順接,升降得循常道。
〖配伍〗配本神穴治癲癇嘔沫;配目窗穴、正營穴、
耳門穴治唇吻強,止齒齲痛。
28
齦交
{清熱穴}清熱解毒,寧神鎮(zhèn)痙、清熱消腫。
1.牙齦腫痛,口歪,口噤,口臭,牙關不開,血衄,鼻痔。
2.目淚,多眵赤痛,頰腫,面部皰癬。
3.腰扭傷,頸項強,頭額痛,心煩痛,齒齦炎,鼻息肉。
4.面神經麻痹,角膜白斑,小兒面部濕疹,癔病,心絞痛。
臨床運用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腎俞 委中
配穴 寒濕腰痛者,配腰陽關;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腎虛腰痛者,配命門、太溪;督脈病證者,配后溪;足太陽經證者,配申脈或養(yǎng)老。
方義 近取阿是穴、腰眼、腎俞疏通局部經絡氣血,通經止痛;腎俞又可補益腎氣,灸之能去除寒濕;“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陽經氣,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配伍] 配風府治頸項急,不得顧;配承漿治口臭難近;配上關、大迎、翳風治口噤不開。
29
印堂
{利竅穴}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1、頭痛,頭暈。
2、鼻淵,鼻衄,鼻炎,目赤腫痛,三叉神經痛。
3、小兒驚風,失眠。
臨床運用
【高血壓】
主穴 風池 合谷 曲池 太沖 足三里 三陰交
配穴 頭痛加印堂、太陽;失眠加神門、心俞;心悸加內關、郄門。
【間歇期癇證】
主穴 印堂 鳩尾 間使 太沖 豐隆
配穴 痰火擾神者,配行間、內關、合谷;風痰閉阻者,配本神、風池、太沖;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腎陰虛者,配肝俞、腎俞、太溪;瘀阻腦絡者,配太陽、膈俞、內關;夜間發(fā)作者,配照海;白晝發(fā)作者,配申脈。
方義 督脈為陽脈之海,印堂屬于督脈,可調神開竅;任脈為陰脈之海,鳩尾為任脈絡穴,可降氣解郁,是治療癲癇的要穴,兩穴相配調理陰陽,平抑風陽;間使為心包經穴,可疏通心包經氣血,為治癇經驗穴;太沖為平肝熄風之要穴,癲癇發(fā)作多因與痰濁內阻,故取豐隆豁痰化濁。
【癡呆】
主穴 百會 印堂 四神聰 風池 太溪 懸鐘 足三里
配穴 肝腎不足者,配肝俞、腎俞、太沖;痰濁上擾者,配豐隆、中脘、陰陵泉;瘀血阻絡者,配內關、膈俞、三陰交。
方義 腦為元神之府,百會、印堂屬于督脈,督脈入絡腦,其穴位于頭部,其氣直接通于腦,與四神聰配合,健腦益智,醒腦調神作用顯著;風池位于頭部,通竅活絡,促進腦絡氣血運行,善治神志疾患;太溪補腎,懸鐘補髓益腦,足三里補益氣血以助生髓。
采用的“搓揉穴位治療鼻炎”的方法是:
1、用雙食指的外側來回地搓鼻梁兩側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發(fā)熱的感覺。
2、用雙食指尖揉動鼻孔兩側的“迎香”穴位,共揉動200下。“迎香”穴位于鼻翼根部正側方的小凹陷處。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動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動左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合谷”穴位于拇指與食指分叉的凹陷處。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一定要堅持不懈地長期做,一旦鼻炎被治愈,還要堅持做下去。這樣不僅可防止鼻炎的復發(fā),而且還可以預防傷風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較重,以能忍受為宜。
配伍應用
目痛:配攢竹穴、絲竹空穴、四白穴、太陽穴(《簡易針灸療法》)。
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風府穴、魚際穴(《針灸學簡編》)。
鼻淵:配上星穴、曲差穴、風門穴、合谷穴(《類經圖翼》)。
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勞穴、風府穴、迎香穴、人中穴、京骨穴(《針灸大成》)。
頭痛:配太陽穴、風池穴(《針灸學》,上海中醫(yī)學院編)。
頭重:配攢竹穴(《醫(yī)學綱目》)。
眩暈:配絲竹空穴、頭維穴(《針灸醫(yī)案集要》)。
兩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攢竹穴、陽白穴、合谷穴、頭維穴(《針灸大全》)。
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頸百勞穴、承漿穴、少沖穴、少府穴(《刺療捷法》)。
中風不省人事:配中沖穴、百會穴、大敦穴、合谷穴(《針灸便用》)。
角弓反張痧:配百會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驚合璧》)。
產后血暈:配支溝穴、足三里穴(《簡易針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