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高考作文精講精練18:高考實用優質分論點集錦《裝在套子里的人》:怎么逃脫套子?文本細讀《祝福》:鄉土社會中的女性評論:在“內卷”的時代,年輕人有“平躺”的權利嗎?原創:回不去的故鄉《芳華》影評:誰保存著你撕碎的芳華?(深度解讀)深度: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是什么?教育者在懲戒前應該知道這些!老師最美是寬容思考:荒謬的“感恩教育”?《地久天長》影評:當時代的列車從每個人身上碾過深度 |對鄧曉芒《批判與啟蒙》的“批判”: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困境與出路思考:教育,教師應該堅守什么?家長會發言稿:為什么我如此執著?(附家庭教育推薦書目)高二語文第一課:在不確定性的時代,抓住僅有的確定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分“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級,其中,“切合題意”是“基礎等級”的第一個標準。
所謂“切合題意”,指的是作文的主題和內容切合作文題目的含義和要求,準確地把握住命題者的意圖。“切合題意”是比“符合題意”更高的要求,“符合題意”,只是要求文章的主題和內容與題意相符即可。而“切合題意”對考生的思維要求更高,要求考生既要理解題目材料的字面意思,更要看出命題者的言外之意,在呈現的作文中能全面、客觀、準確地回應命題者的出題意圖,而不能僅僅與題意簡單的關聯,更不能牽強附會。
“深刻”有三個方面的要求: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性。“透過現象深入本質”,要求考生透過現象的迷霧作深入思考,對現象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發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要求考生對事物的認知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重視其發展過程;要求行文中運用辯證思維,以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考察事物之間普遍的、必然的聯系,從而追根究底,找到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及解決方法。“觀點具有啟發性”,要求作文觀點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能讓讀者產生心靈的共鳴,獲得思想境界的升華。
1、符合情境、文體,讓作文之形準確
高考作文題的情境主要有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兩種,前者如2020年新課標Ⅱ卷“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上的發言”,后者如2016年新課標Ⅱ卷對“語文學習三種方式的比較”;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題的突出趨勢,就是將生活情境與學科認知情境的整合,需要學生置身作文材料提供的生活情境,同時運用學科知識回應相關問題。比如,2022年全國甲卷從《紅樓夢》重截取了一個片段作為材料,這就是典型的學科情境;但作文并不是考察學生《紅樓夢》的閱讀情況,而是向學生提出“為什么根據情境獨創要優于直接移用和借鑒化用?”這就是學科認知情境,需要考生由此及彼,聯系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行思考。
對于情境,在寫作時,考生可以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里?我面對什么群體?我要干什么?”這幾個問題,進而明確考題對考生的身份、所處的環境、面對的對象等方面的限定,其中環境應包括時間、空間和社會文化三個維度。
對于文體,全國卷比較適合寫成議論文,而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等議論文和記敘文均可。無論哪種文體,都必須要有鮮明的文體特征。就拿議論文來說,論點、論據和論證都要齊備,同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
此外,高考近些年還時常考察應用文。對于考生來說,要熟悉書信、演講稿、辯論稿、發言稿、倡議書等常見應用文的寫法,在考場中根據題目的要求準確用相應的文體寫作。
2、妙引材料,讓作文之根扎穩
不管是以前的材料作文,還是現在的任務驅動型作文,甚至是命題或半命題作文,都會提供一些或長或短的材料作為引子。考生在寫作前,要站在命題者的角度考慮,為什么要提供這些材料,這些材料與寫作主題是什么關系。即便是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也可以把所給的作文題看成材料,然后聯系現實和語文學習進行構思。材料是生發作文的源頭,只有巧妙合理使用材料,才能讓作文切合題意。具體來說,有以下策略:
①開頭概述材料:
在作文的首段,不能照抄材料,而應該將材料壓縮提煉,簡明扼要地引用材料,然后得出中心論點。
例:從 2008 到 2022,從激情盛夏到燃情冰雪,從飛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中國體育成績與綜合國力在一次次濃墨重彩的跨越中不斷驚艷世界。而我們,也從懵懂兒童成長為有為青年,親歷了中華民族越嶺行舟的跨越史詩,正將許下“朝日增輝險更行” 的莊嚴承諾。(《越嶺行舟志不移,朝日增輝險更行》)——2022全國乙卷優秀作文
在這篇作文的首段,考生先用“祖國孕育無限未來,青年創造美好明天”對主題進行提煉。然后再分兩層對材料進行了簡引,“從激情盛夏到燃情冰雪” 是對奧運的概括,“從飛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是對綜合國力的概括,“而我們”一句是對材料中“親歷其中,你能感受到體育的榮耀和國家的強盛;未來前行,你將融入民族復興的澎湃春潮”的回應。材料的概述,為中心論點的提出蓄勢。
②中間輕點材料:
閱卷老師都比較反感“泡發材料”,即整個作文就材料談材料,只是將材料進行擴寫,沒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進行思考。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僅僅在篇首用一下材料,然后就棄之不顧,而應該在文章中間的每一層都適當、簡明地回扣一下材料。
例:創新源自因勢象形的自我革新,而非拋棄一切傳統底蘊的胡編亂造。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創新是有根據的創造。寶玉,如若不依亭之勢,契合元妃省親背景,怎能有“沁芳”之妙言? 所以,獨創也并非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無所依憑的一味求變。試問,如果《唐宮夜宴》不以傳統文化為依托,據境獨創,怎能達到震撼的效果?航天這類創新型高新技術,亦要賦予“天問”“祝融”等傳統意象,才有大成就、大美譽度。因此,創新是在賡續傳承中進行的轉型與重塑,脫離了傳承的創新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莫順復制之風,自尋創新之途》) ——2022全國甲卷優秀作文
以上兩端是作文的第四、五段,該考生在第二個分論點后,引用古詩文對分論點進行了闡釋,然后就巧妙地回歸材料,“寶玉,如若不依亭之勢, 契合元妃省親背景,怎能有“沁芳”之妙言?”將材料用作論據,通過寶玉的創造是根據“亭之勢”和“省親背景”,闡明“創新”不是漫無邊際地胡編亂造。
③結尾照應材料:
在結尾處再巧妙地照應一下材料,能讓文章有一種圓融的整體感。結尾處的回扣材料,只需要點一下即可,點明材料和中心論點的關系,不需要像開頭那樣概述整合,也不需要像中間那樣為分論點服務。
例:妙手多從本手出,高手肯下笨功夫。 愿新時代的每一個青年都能在自己的人生圍棋里,扎扎實實練好本手,孜孜以求磨礪妙手,時時刻刻提防俗手,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妙局。 (《夯實基礎,方能創新》)——2022全國新高考Ⅰ卷優秀作文
本段是作文的最后一段,考生巧妙地照應材料中的“本手”“妙手”“俗手”,并沒有再從圍棋的角度闡釋,跟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中的引申義保持一致。
3、抓主問題,讓作文之干堅實
高考作文作為語文試卷最后一題,本質上還是命題人出題,考生作答。因此,絕大多數作文題都可以轉化為一個主問題,考生需要通過寫作,分析和解決這個主問題。
考生可借助“SCQA模型”來抓住主問題。在“SCQA模型”中,“S”是指背景,“C”是指沖突,“Q”是指疑問,“A”是答案。就拿2022年全國甲卷為例:
背景:賈寶玉——賈府,當代青年——走向復興的中國。
沖突:賈寶玉——獨創與移用、化用,當代青年——創新創造與借鑒、模仿
問題:賈寶玉——如何獨創?當代青年——如何創新創造?
答案:賈寶玉——根據情境,運用積淀,發揮才智,勇敢獨創;當代青年——根據國家需要,積淀科學文化知識,增強智慧和技能,參與創新創造。
通過以上分析,很容易就把握住作文的關鍵,“有的放矢”,關鍵先要找到主問題這個“的”。當然,“主問題”并不意味著只有一個問題,而是說找到題干中最關鍵的問題。比如,2022年天津卷“尋常煙火,就是最美的風景”,就可以轉化為“是什么尋常煙火?”“為什么說尋常煙火是最美的風景?”然后分別分析背景(S)、沖突(C)、問題(Q)、答案(A)。
4、拆分論點,讓作文之實奪目
作文的分論點就像一個個奪目璀璨的果實,閱卷老師在看完題目和首段后,最先注意到的就是一個個分論點了。因此,分論點的質量直接決定著作文分數的高低。從“切合題意”的角度看,題目和中心論點要符合作文題意,分論點切合題意也至關重要。
如何拆分分論點呢?分論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材料和中心論點中來。拆分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還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會怎樣”這幾個維度進行拆分,才能更好地體現思維的深度。
例:分論點①:“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必須“跨越,再跨越”,方能擔當民族復興之大任。
分論點②:“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 醒來的東方睡獅必須 “跨越,再跨越”。
分論點③:“天下大勢,浩浩湯湯。” 順應潮流,“跨越,再跨越”,才能肩負大國責任,譜寫人類命運共同體樂章。 (《復興如鵬扶搖起, 跨越實乃六月息》)——2022全國乙卷優秀作文
該文從青年為什么跨越、青年跨越要迎難而上、青年跨越的結果三個角度進行闡釋,內在的邏輯是“為什么跨越,如何跨越,跨越會怎樣”,分論點呈遞進關系,不交叉、不包含,體現出思維的嚴謹。此外,恰到好處地引用古詩文,讓分論點格外璀璨奪目。
掃碼進入知識星球,獲取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