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內向的優勢》,是日本心理醫生神農祐樹,深度分析內向者的特征。
在這個倡導外向和開放的社會中,如果想保持真正自我,深入了解內向本質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內向的人,不善言辭,不喜社交,嘈雜熱鬧的環境會讓我感覺身心疲憊。
我覺得安靜地獨處更加舒適自在。也想過去改變,但嘗試多次后無果。
然后也漸漸接納了自己,與自己和解。
書中提到了內向者的三個特征:
1、深思熟慮 2、知足常樂 3、很有主見
但在外向性格為主導的價值體系下看待這些優勢,便是以下幾種特點:
1、腦子反應慢
2、對刺激敏感,容易疲勞,不思進取
3、面對金錢和地位的激勵也無動于衷
這些往往被人們解讀為“弱點”。
細數這些特征我全具備。
如果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開會、討論、交流或做活動,當能量耗盡時,我需要在安靜獨處的環境中,來恢復精力。
但這些年我也找到了與自己和平共處的方式,比如盡量減少社交,多留出時間來讀書,思考,或冥想。
這樣也好,不再強迫自己變得外向,用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工作與生活。
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向內看,養育自己的內心,整個人不再是緊繃的狀態,而是平靜且堅韌。
02
最近很喜歡一個詞,叫“松弛感“。
大概就是一種輕盈的、舒展的、自然的、不緊繃、不端著、不擰巴的狀態。
我覺得松弛感是一種讓人舒服的特質,也是一個人內核強大的體現。
做事不用力過猛,不刻意表現,不盲目追逐,不壓迫,不浮躁,不卑不亢。
不糾結別人能否欣賞自己的美,不糾結另一半到底愛不愛自己,不糾結同事或朋友對自己的看法,不糾結自己努力的成果會不會被看見……
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真誠坦率地做自己。
就像有句話所說“允許一切發生”。
其實生活不過就是見招拆招,給我多少難題就解決多少難題,坦誠地面對和接受,允許挫敗,允許遺憾,允許后悔,允許別離,允許我們擁有人生的陣痛……
日本105歲的寶藏內科醫生在《活好》中說:
“現在這樣的你,活著就具有重大意義。去做從沒有做過的事,去認識新朋友,向世界張開手,珍惜有緣相逢的人和事。”
只要是下定決心想做一件事情,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活好》中作者100歲后身患疾病,坐在輪椅上,仍然可以工作。
那么他工作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有一個詞叫lifework(終身事業),這個詞前半部分life指的是生命,后半部分work是工作、事業,這個詞完美詮釋了我的理念,即生命和工作是一個概念。”
這里的工作并不是說在一個工作場所上班并獲得了相應的待遇。
其實指的是生命的意義,我們能為自己和別人帶來的價值,也是一種使命,只要我們能堅持使命,那么只要生命還在,我們就可以一直工作。
《活好》這本書扉頁寫著一句話:
“每個清晨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我就會發自內心感到喜悅。”
我肅然起敬。
百歲老人發自肺腑的每一句話,都是生命釀造的原漿。
也許面對現狀與未來,我會有一些焦慮和迷茫。
在尋找與探索更適合自己的道路,這個過程也是成長必經之路。
很喜歡那種通過一點一點的努力,然后感受到自己正在慢慢進步的感覺,就像爬山一樣,隨著跟山頂的距離逐漸拉近,看到的風景也越來越美,內心也逐漸豐盈。
Keep on going。
前路漫漫,繼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