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當我們在考量自己或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時,我們就是在進行批判性思考。
換言之,批判性思維是對思考的思考,當我們在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思考過程時(思維),我們就是在進行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的意義
大部分人的言論都經不起推敲,因為他們的言論缺乏邏輯。批判性思考能幫助我們識破騙局,洞察陷阱和漏洞,避免上當受騙,獨立分析數據,剖析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做出明智的決定或選擇。
我們的思想并不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理性,而是存在著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會扭曲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干擾我們清晰、精確、客觀的思考能力。
比方,對于他人作出的論證,我們的思維更傾向于“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而非“此觀點是否符合邏輯”。
常見的認知偏差:
思維的要素
作為一個批判性思維者,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信念?什么是斷言?什么是論題?什么是論證?什么是事實?然后才能批判性思考,開始分析與評估思維。
我們常用斷言來表達信念。信念就是你所相信的東西,它是你的判斷或觀點。信念和斷言是命題,它們被表達為或真或假的陳述句。簡言之,信念=斷言。
斷言分為客觀斷言和主觀斷言。客觀斷言的真假不取決于思考者認同它是真還是假,而是基于事實作出的判斷,是可以被證偽的。例如: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帝企鵝生活在南極,火星上有生命。
主觀斷言的真假取決于人們的看法,例如:我覺得黃渤很帥。道德觀念屬于一種主觀斷言。
這里需要著重注意一下事實和觀點,觀點就是你的斷言,斷言可以是主觀斷言,也可以是客觀斷言,通常觀點指的就是主觀斷言。
客觀斷言是基于事實作出的判斷,有真,有假。我們把真實的客觀斷言稱為“事實”,把需要證偽的客觀斷言稱為“關于事實的觀點”。
例如:“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帝企鵝生活在南極”,這些都是被證實的,因此是事實。而“火星上有生命”是一個關于事實的觀點,屬于客觀斷言,真假還需要證實。
判斷一個斷言是否合理的過程就是論證,也可以說論證是為接受一個斷言給出理由。論證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構成。其中,前提是為另一個斷言提供理由的陳述——即理由,一個論證中可能含有多個前提——理由。被前提支持或證明的斷言就是論證的結論,一個論證中只存在一個的結論。簡言之,一個完整的論證由理由和結論構成。
任何一個論證都是為了說明特定問題,這個問題即論題。對于所有的論證而言,論證的結論就是在表明對論題所持的立場,而論證的前提則是要給出持特定立場的理由。
論題分為客觀論題和主觀論題,客觀論題不取決于人們怎么想,而是事實是怎么樣的。不具備此特征的就是主觀論題。
討論一個論題的首要任務是先確認論題到底是什么。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論題到底指的是什么,就無從評價支持或反駁該論題的論證。
當我們在分析和評估思維(自己的或他人的)時,就是在進行批判性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批判性思考。比方,我們現在的陳述就不是批判性思考,而且在說明(或解釋)。
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思考的類型,或者說思考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分清陳述的內容是在論證,還是在解釋。論證是為了證明或支持結論,而解釋是為了說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運作或如何制作的等等,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思考。
例如:
*A:張三穿著泳衣,因為他剛游完泳
這是在解釋。
*B:張三剛游完泳,因為他穿著泳衣。
這是在論證。
論證由結論和理由(或前提)兩部分構成。結論就是被理由(或前提)支持或證明的斷言,而理由(或前提)則是用來支持或證明結論的斷言。
一個完整的論證中只能有一個結論,但結論可以由多個理由(或前提)共同一起支持或證明。同理,同一個陳述可以作為一個論證的結論,也可以作為另一論證的前提。
論證的本質就是由多個推理環環相扣而形成的推理鏈。一個論證的結論就是另一個論證的前提,當一個論證的前提不被確信或引起爭議時,就會引出對前提展開的新論證,那么原論證的前提就是新論證的結論?!评砑凑撟C,這里的論證就是指推理。
只有論證才會啟動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的目的不是試圖用任何可能的手段去說服讀者,而是盡力使自己的論點得到充分有力的論證,不需要玩弄詭計就能令人信服。相對于理性,感性更容易打動人,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理性論證其實是一種很難奏效的說服方式,它只能令人信服。
聽眾或讀者是否被說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主觀態度和一些心理因素,而非邏輯。絕大部分人常常對有理有據的結論表示中立,而對最差的論證產生共鳴,因為情緒更具有感染力。
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分析和評估論證。為了分析和評估論證,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論證,而理解論證之前必須先確定論證的結構,即找出論證的邏輯,然后才是找出結論和理由,最后找出針對理由的論證(如果有的話)。
因此,分析和評估論證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邏輯和真假。
一方面,我們從邏輯的角度評估論證。該論證是演繹論證?還是非演繹論證?
論證根據邏輯分為兩類:演繹論證和非演繹論證。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結果,非演繹論證得出的是非必然結果。換言之,演繹論證是在證明結論,而非演繹論證是在為結論提供支持。
演繹論證中不可能出現前提為真,但結論為假的情況。其次,一個非演繹論證可以通過補充全稱命題變成演繹論證。
例如: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論證通過語言展開,清晰的語言決定清晰的思維,混亂的語言會導致混亂的思維。因此語言清晰對批判性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導致語言不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模糊、歧義和抽象。
模糊是指:難以明確斷定該語詞或短語所包含或排除的對象。
歧義是指:一個語句有多種解釋而且不能斷明其中哪種解釋是正確的。
歧義主要分為語義歧義、語形歧義、組合歧義和指代歧義。
抽象是指:一個術語所指的范圍越廣,它就越抽象
為了清晰地思考和交流,針對這些有礙清晰的陷阱,批判性思維的最佳策略就是澄清這些語詞的意義。定義正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方法。
定義主要分為同義詞定義、實指定義、分析定義。
注意:修辭定義并不是為了澄清意義,而是為了表明或影響態度。 它是借助術語的修辭力(情感意義)來實現目的。
世界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真實,而是危機四伏的,充滿了欺騙,各種危險隱藏在風平浪靜的表象之下,隨時準備攻擊我們。一廂情愿的思維或貪婪的欲望可以讓人放松對可信度的警惕,做出錯誤的決策,最后導致糟糕的局面,如受到人身傷害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時刻保持警惕,學會不斷地質疑,不斷地評估事情的可信性,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擦亮眼睛,避免上當受騙。
很多事情并不像它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可信,就如同任何被斷言為“事實”或“真理”的事情并非必然就是事實或真理——斷言或信息不過是對“事實”或“真理”的陳述。因此,重要的事情要學會用心去看,用眼睛是看不清的。
要透過紛繁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就需要我們用質疑的眼光去評估事物的可信性。評估可信性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層面著手:
信息的主要來源是通過觀察,觀察也是我們認識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但我們的信念、希望、擔憂和期望會影響到我們的觀察。
比方個人興趣和偏見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妒忌會擾亂我們的思維,誘使我們夸大對方的缺點;喜好會誘使我們放大對方優點,忽視對方的缺點。
假象會欺騙或愚弄我們,因此觀察得到的信息并不定就能真正反映事情的真實現象。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質疑,任何與我們自己的直接觀察相沖突的信息,都要經受我們嚴格的質疑。
缺乏可信度的信息(或斷言)是指它與我們的觀察、經驗或背景信息相沖突,或者其來源缺乏可信度。 一個信息(或斷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來就越不同尋常,一個信息(或斷言)與我們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們就越應該表示懷疑。
信息的來源也是影響我們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因素。在評估信息來源的可信性時,首先要關注發布信息者與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利益相關。
與其他信息來源相比,利益相關方的可靠性程度較低。利益會左右人們的意見,當斷言的事情與人們存在重大利益關系時候,人們經常不按照與事物本來面貌一致的方式呈現或描述事情。
因此,在相信利益相關方之前先相信利益無關方。
對信息來源的質疑一般有兩類:
判斷某人所掌握的知識的合理途徑是,考量這個人的教育、經驗、成就、聲譽和職位。 具備專業知識的專家所做出的判斷是最可靠的,但該判斷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該專家所研究的領域,而且該判斷與該領域內的其他專家們的判斷并不沖突——人們有時會錯誤地認為一個領域的專家理所當然的是其他領域的專家。
這里需要注意一點,可信性是基于理性,而不是感性,即使對專家的意見也要經過理性的思考。多數人的觀點并不等于正確觀點,即使最權威的專家也難免偶爾出錯,畢竟專家也會作出感性的決定——利益可能會左右專家的意見。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不接受?!?/span>
理性的力量有限,它只能令人信服,不能讓人誠服。真正說服人的大多還是靠感性,感性具有打動人的力量。正如一個滿嘴謊話的人,信誓旦旦說出的話也會讓人產生迷惑——他到底是誠實?還是假裝誠實?
語言文字并不能保證內容的真實性,而是形成一個語境,語境會人撥動人的情感,情感驅動行為。”73855定律“表明:人們對一件事情的印象,只有7%是來自你說的內容,有38%來自你說話的語調,而55%來自外型和肢體語言。
例如,如果一個人的發音渾厚有力,那么他就會給人一種可靠,自信的感覺。如果一個人的發音軟綿綿,沒有力氣。那么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不自信,不靠譜,甚至不老實。
理性和感性是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兩種力量,任何一種力量都會左右人的判斷。明智的判斷(或選擇)建立在感性和理性的基礎之上。理性代表一種現實主義,感性一種代表理想主義,理性和感性的綜合則代表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做出最優的選擇,它代表一種實用主義。太過感性,優柔寡斷;太過理性,不近人情。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感性切入,理性回歸;感性做人,理性做事,才是合理利用兩種力量的方式。
語言文字中的邏輯代表著理性,修辭則代表著感性。優秀的思考者會用修辭贏得他人對自己的觀點的認同,用邏輯來證明或支持自己的觀點。修辭和邏輯是批判性思考者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兩種技能。
語言和表達不僅具有字面含義,還具有情感意義,而影響人心理變化的語詞就是修辭。修辭可以在不經意間影響人們的思維,并讓人們相信自己很客觀。
例如,”老頭“和”怪老頭“會激發不一樣的情感,第一個令人愉悅,第二個令人不爽。
“墮胎“和”謀殺未出世的嬰兒“則激發出的抵觸情緒的強弱明顯不一樣。
常見的修辭:委婉語v粗直語,閃爍其詞,貶抑,刻板印象,暗示,加載問題,嘲弄/諷刺,夸張,替代證明,重復,視覺形象,煽動等等。
例如:
煽動是修辭中最常見的伎倆,旨在傳播錯誤觀念并尋求民眾力量,常用的煽動技巧分為四類:
批判性思考者要做的就是識別它們,避免欺騙。當你被演講者(成功學)迷住、熱血沸騰、怦然心動時,一定要冷靜思考,壓制沖動,抑制憤怒,努力尋找論證。
謬誤就是論證中的欺騙手段,使用者有可能使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你采納他的結論。
21種思維謬誤:
相關性謬誤
非演繹謬誤
形式謬誤及語言謬誤
范疇邏輯的邏輯基礎是類別(范疇)之間的包含與排除關系,直言命題就是陳述類別之間包含或排除關系。表達范疇的命題主要分為四種:A、E、I和O。
I
O
A
A和I屬于肯定命題,E和O屬于否定命題。A、E、I、O四種命題之間存在對應關系,其中A與E為反對關系——可以同時為假,但不可能同時為真;I與O為下反對關系——可以同時為真,不可能同時為假;
E
A與O以及E與I為矛盾關系——它們的真值相反。以上邏輯關系也稱為對當關系。
對當關系的應用在于,如果知道一個直言命題的真假,利用對當關系就可以推出其他三個命題的真假。比如,已知A為真,則E為假,同時I為真,O為假。
如果兩個命題為真的條件完全相同,即不可能出現一個明天為真而另一個命題為假的情況,我們稱兩個命題為等值命題。
很多日常表達其實都可以轉化為直言命題形式。
換位:改變直言命題的主項和謂項,即調換S和P的位置,E與I為等值命題,A與O不等值。
論域:人們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提出主張,這就為語言設定了范圍,如老師對學生說:”每一個參加考試的人都及格了“,這里”每一個“指學生,不是老師,家長或其他人。
補類:指論域中并不包含的對象。如,”參加考試的人“的補類就是”沒有參加考試的人“。
換質:把肯定命題變為否定命題,把謂項變成原命題的補類。A、E、I、O換質前后互為等值命題。
換質位:調換主項和謂項的位置,分別用補類替代原命題。A和O換質位前后都是等值的,但E和I不是。
直言三段論
直言三段論是由三個標準的直言命題構成的三段論。
檢驗三段論是否有效有三條規則:
例如:
真值函數邏輯
真值邏輯可以讓我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了解語言的結構,其中的邏輯取決于“并且”“或者”“如果”等詞語。
這里主要講下假言命題,通常假言命題的形式是“如果..........那么......',例如:如果張三在家,那么李四就去上班了?!盤→Q“就是假言命題的格式,”→“表示假言命題的連接詞。
假言命題中只有當P為真,Q為假時,該命題為假,其他情況都不算假。
例如:如果小A今天中獎了,那么明天就請我們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