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文章養成計劃#
幾乎所有的修行過程,都繞不開一個關鍵環節,那就是強調消除雜念的重要性。
雜念,是一個在修行中比較容易讓人混淆概念的單詞。
為什么這樣說?
雜念,無論從經義中解讀,還是在生活中切實感受,都無一例外的證明了它就是所有煩惱的根源。也就是說,讓我們產生煩惱的永遠都不是那件事或者那個人,而是我們對那件事或者那個人的看法。
這個看法就屬于雜念的范疇。
但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并且能夠使自己成為凌駕于其他生命之上,完全得益于一種其它生命不曾擁有的能力——思想!
思想,是一個現代詞匯,與思考是同義詞,它在古代的語言體系中通常以“念”表示。
意欲了解雜念,首先要弄清楚,這個單詞的關鍵點在哪里:是雜,還是念!
不難理解,雜念,就是指“雜亂的思想”、雜亂的思考。
之所以對這個單詞進行如此細致的解讀,是因為我們將要對“思想”——一個讓我們人類擁有強大力量的能力進行質疑。
初次嘗試了解這個概念,會讓我們產生它是一個新鮮事物的印象。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它是一個貫穿整個生活過程的事物,只是由于它的產生過程太過熟悉和頻繁,以致于我們自己根本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所以,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這句名言好像是說:你,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停止思考,你就不存在了!
我要展開的論述,似乎要反駁這個觀點。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舉動。
就好比你對一個人說:你坐好,讓我來批判你,指出你的不足。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都是很難讓對方感到開心的事,即便你的出發點真的是為了他好。
而在這個簡單的比方中,其實就已經包含了兩種“念”:一是對自己思想的執念;二是試圖改變思想的執念。
因此,我需要做一個小小的解釋,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探討和分享修行的感悟,并沒有指導教育的意思。
把雜念用“雜亂的思想”來代替,是為了提示那些準備改變自己的人少走彎路,避免掉進不明就里的坑中。
因為雜念包括思想,而思想又可以稱之為“思考”。所以,試圖消除雜念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難道要把所有的思想清除才算消除雜念嗎?真正做到無欲無求豈不成了傻子?這樣的修行意義何在?
要知道,所有的雜念都屬于思想,但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是雜念。
這兩者之間的變化是極其微妙的,是不易為我們察覺的。
思想何時會變成雜念,從形態特征上難以察覺,但是從所處的角度來看卻是可以區分的。
1、什么時候思想是正面的?
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考就是正面的。
什么是具體問題?
正在發生且急需此刻解決的問題。
比如:解一道方程式、做早餐、收拾房間、陪孩子玩、手頭上的工作、無事發呆等等……
這些正在發生的事,就是此時此刻的意思,也是我們常說的“當下”。在當下發生的事,都是可以觸摸、直視、感受和解決的問題。
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是沒有如果、假如、可能、萬一之類假設的,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僅此而已。
這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狀態,而不是躺平的心態。是一種把能力、經驗、技巧、邏輯發揮到極致的境界。《道德經》將這種境界稱之為“無為而治”。為無為,而無不為。
運用這種能力處理問題,就是在運用“當下的力量”。
2、什么時候思考會成為雜念?
思想成為雜念,第一步就是脫離當下,脫離當下的思想,在形態上必會表現為“雜”。
喪失當下的思想,就如同脫韁的野馬,四散奔逃……
也就是說,雜念,一定是和此時此刻沒有必然聯系的思想。但是它會與如果、可能、假如、萬一等假設有著必然的聯系。
通俗來講,就是不切實際!
由于這些假設是基于想象,但是它有可能產生于此時某些你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產生于此刻的現狀無法支撐你對未來的擔憂,所以,你就會將這種焦慮歸咎于當下——要么是因為它,要么是它不夠好!
這是一個本末顛倒的思維缺陷——總會為自己的不快樂找出罪魁禍首,卻不能發現喪失當下的事實!
就事實而言,在我們脫離當下的那一刻,思想已然變為雜念。
因為當下是唯一能夠將思想變成力量的鎖鏈,一旦掙脫,它就會成為煩惱的溫床。它會不停地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徘徊,在各種假設的慫恿下不斷的制造懊悔、焦慮、恐懼、煩惱等等負面情緒。
喪失當下的人,就像大地之子安泰,只要他的雙腳不離開大地,即使他被赫拉克利斯不斷的打倒,也會在站起來之后變得比之前更加強大。但是一旦他的雙腿離開地面,安泰瞬間就會失去力量!
我們也是這樣,因為脫離當下,淪為情緒的奴隸,從而失去我們本該擁有的力量……
因此,思想變成雜念并沒有第二步!
試圖不脫離當下,這種意識本身就極易成為一種執念。
這是修行的人最易迷惑的地方。
刻意的讓自己注意當下,會把想象的翅膀困住。此話好像與前面的論述自相矛盾。
這是因為還有一種脫離當下的思想是人類現階段賴以發展的特殊技能,那就是對美好的想象,我們稱之為——希望!
這種想象與如果、可能、假如、萬一等假設沒有關聯,是一種對未來的向往,而不是恐懼。
它的存在并不意味著當下不夠好,在我們還未理解“你的當下是什么樣的,你的未來就是什么樣的”這句真理是什么意思的時候,對美好的向往會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因此,不要刻意讓自己保持在當下,你只要能察覺到自己是否脫離當下就好。
當你能察覺到自己不在當下的時候,你就已經處于當下了。
從你的情緒中察覺。
因為思想必須通過脫離當下才會轉化為雜念,而雜念又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溫床,所以,通過觀察自己的情緒就會察覺到自己是否脫離了當下。
什么是負面情緒?
所有讓你不爽的情緒,無論是憤怒、焦慮、恐懼,還是壓抑、悲憤、煩躁……
當你能察覺到自己的這些情緒時,就不會被它們所左右,就不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在你察覺不到它們的時候,或者被它說服的時候,它會在某一瞬間成為你,并帶著你完全脫離當下。
如果在情緒升起時,你能敏銳的觀察到它,那么此時的狀態是:你,在這里;情緒,在那里。
這樣,你的雙腳就不會離開大地,自然也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來化解這些問題!
思想轉化為雜念并不可怕。
畢竟,從人類文明開始至今,我們仍然沒有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法。
雖然各種宗教哲學早已指出了方法所在,但是在與思維慣性和人性之間的斗爭中,它們始終處于下風。即使活得越來越痛苦也很難在短期得到改善。
因此,即使修行的關鍵在于消除雜念,也無需將這個目的當成一個不能妥協的執念。
能夠做到察覺雜念的變化,就修行而言,已經是許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當你的境界能夠達到金庸小說中所說的“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惡由他惡,明月照大江”時,你就已經是人中龍鳳了!
雜念也好,負面情緒也罷,凡事都有存在的理由。
怕就怕在自己根本察覺不到。
就像貪官,哪個生來就貪?就像惡人,哪個生來就惡?
因為他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漸漸迷失了方向,把對美好的向往演變成名利享樂,從而丟掉了自己,把靈魂獻給了欲望。
再如清官,豈會沒有情欲?再如善人,怎能無一貪念?
但是他們在人生旅程中,不斷地警醒自己,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以高度的警覺提示自己不斷修正,從而做到格物以致良知。
有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難以改善,并不是因為它有多么大的魔力,也不是因為你有多大的癮頭,而是在你沉浸其中時,根本察覺不到自己的淪陷。在那一刻,你已經變成了癮頭,成為癮頭的一部分,唯獨失去了自己。
就像吸煙、暴食,如果在你進行這些行為之時,能夠敏銳的發現自己的主動權在消失,那么停下來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是,往往都會在這個行為結束時,才會后知后覺,隨之而來的就是自責與悔恨。
覺醒這個人盡皆知的修行境界,并沒有多么高深,當你能夠把這種察覺自己情緒、察覺自己的思想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意識時,就可以說,你已經覺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