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堅持終身閱讀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閱讀的威力。
而實際上,寫作能力的培養與閱讀密切相關、密不可分。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和著名語言教育家史蒂芬·克拉生都提出過“寫作基于閱讀”的論斷。
閱讀與寫作則是培養深度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例如哈佛大學和清華大學都通過開設“母語寫作必修課”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關于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開發Chat gpt的公司Open AI發布的官方報告認為,人工智能時代,批判性思維是人類區別于人工智能的關鍵。
由此,我嘗試著建立了一個把“閱讀、寫作、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關聯在一起的模型(見下圖)。
實際上,寫不好,是因為想不清和沒想好,而想不清和沒想好則是因為閱讀不夠、思考不深,沒有運用好批判性思維。
閱讀可以為我們的深度思考提供豐富的素材;運用批判性思維開展深度思考十分有助于我們想清、想好;想清、想好則促進寫好;寫好帶來的成就感能夠激勵我們進一步閱讀得更多、更好、更深。
由此,閱讀、寫作、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就形成了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取向:批判性思維的第一層是思考“怎么樣(How)”,屬于思維能力;而思考“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則是批判性思維的更高、更重要的層次,屬于思維心態、習慣,或可稱為心智模式(價值觀和價值取向)。
批判性思維有助于引導我們有意識地打破自己的思維“禁區”、思維“誤區”、思維“盲區”。